天天看点

《巴黎图书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女性心灵成长史

作者:中信出版集团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生命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将成为理想中的样子,都对世界抱有一份天真的想象。

但是,假如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世上的一切都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就连我们自己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模样,我们该如何继续生活?

《巴黎图书馆》讲述的就是一个女孩经历了生活的惊涛骇浪之后,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人性真相的故事。

《巴黎图书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女性心灵成长史

巴黎图书馆 珍妮特斯凯斯琳查尔斯著 樊登推荐 中信出版社图书 ¥38.35 购买

1939年2月,法国巴黎,叫奥黛尔的女孩怀着忐忑的心参加了一场面试,她想成为巴黎亚米利加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她喜欢被书籍围绕的感觉,只要闻到古旧书籍散发的霉味儿或报纸飘出的油墨气息,就像回到家一般亲切自在。

终于,如愿以偿的,她得到了这份工作,一场图书馆之旅就此开启。

她渴望成为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渴望像馆长里德女士一样,成为一名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渴望冲破传统的男权思想,让爸爸意识到自己会和波伏娃一样找到灵魂伴侣,而不需要依靠相亲替自己寻觅一个“稳定饭票”;渴望在二战中拯救被举报的犹太读者,守护图书馆这座人们精神的避难所……

她深信自己是善良的,人性中那些晦暗不明的部分与自己毫不相关。她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为一念之差所控,不小心泄露了同伴玛格丽特的秘密,导致男友保罗做出了另三个人都无法释怀的事……

万般悲切之下,奥黛尔远走他乡,嫁给了一个美国大兵,成为了古斯塔夫森太太,而这份愧疚,也伴随了她后半生的异乡飘零。

此时一个叛逆的美国少女莉莉闯进了奥黛尔的生活。

一个陷在生活困境的少女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这是两代女性的心灵交流,也是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救赎,更让一段沉积斑驳的历史浮出了水面。

亚米利加图书馆并不是一所作者虚构的图书馆,而是一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现在也依然在营业的图书馆,始建于1920年,是欧洲大陆上规模最大的英语图书馆。

书中,奥黛尔的多位图书管理员同事,也不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而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曾经在亚米利加图书馆担任项目经理的作者珍妮特,借奥黛尔的眼睛,记录了这座图书馆的馆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畏强权,为巴黎城里的爱书人守候最后的精神港湾的故事,也借着奥黛尔的口吻,讲述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普通人小小的善举和隐藏的罪恶,人性中幽微的光芒和摇摆不定的灰色地带。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纯粹如凶猛野兽的纳粹军官、也没有绝对正义的巴黎市民,有的只是一个个普通人,在各自的理想和欲望、坚守和放弃之间的挣扎。

《巴黎图书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女性心灵成长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米利加图书馆馆员合影

馆长里德女士在德国军队逼近巴黎时,仍然坚守图书馆,在二战开战后不久就带领图书馆进入了战时模式,向前线抗敌的军人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图书。

图书馆赞助人尚布伦伯爵夫人作为一名真正游走在政商两界的贵族,与罗斯福总统私交甚笃。在她的周旋中,图书馆在战争白热化的阶段仍然维系着运营。馆员鲍里斯为了给犹太读者运送图书,被秘密警察枪击,万幸后来被救,战后还一边抽烟一边带着破了一个洞的肺在图书馆继续健康工作到退休,并且活到了80多岁高龄。纳粹的审查官福克斯博士,虽然身在纳粹阵营,却怀念战前思想自由的时光,对图书馆的种种“越界”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里德女士和福克斯博士在战前就熟识,德军占领巴黎期间,正是他们的友谊以及对书籍的热爱,让他们的关系超越了政治和战争,保护图书馆免遭灭顶之灾。

战争改变了巴黎这座城市。数以万计针对犹太人的告密信涌向警察局。人们称那些信件为“乌鸦信件”。寄出那些信件的人,正是被举报者的朋友、学生、邻居甚至亲人。许多犹太富人被临时逮捕,只留下自己在巴黎空荡荡的豪华公寓。那些公寓成为了巴黎市民私会情人的秘密据点。

战后,德军撤离巴黎,留下了为数不少曾经和他们有过来往、生意、甚至私人交往的巴黎人。生活在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物质匮乏中的巴黎人,把对纳粹的怒火洒向了无辜的同胞。有的女人被怀疑和德国军人有染,被剃光头、赤身在街上游行示众,还抱着出世不久的孩子。

贫穷、嫉妒与仇恨在蔓延,而图书馆员依旧坚守着图书馆。

奥黛尔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也留下了自己终生难忘的遗憾。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并未对发生的一切作出道德评判,而是以沉浸式的笔法,为每一个人一念之间的抉择提供了大量细节,还原了特殊年代人们真实的生活。

人性的复杂,光明与黑暗,种种幽微的细节,在战争的帷幕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巴黎图书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女性心灵成长史

​有人牺牲,有人猝死,有人不知所踪。

但人们依然在黑市用口粮交换巧克力,新婚夫妇一早去珠宝店打结婚戒指,十几岁受伤的战士在后方医院聊着八卦。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道的,她想在这个故事中和读者分享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更想探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怎样互相帮助,又怎样互相伤害。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战争的故事,但剥开炮弹的外壳,这终究是一个成长和生活的故事。

有些时代,很多人在说“我控诉”,却少人说“我忏悔”;有些时代,很多人都在说“我忏悔”,却少有人说“我控诉”。

暮年独自生活的奥黛尔,也变成了年轻女孩眼中渴望成为的样子。她看清了人性的暗礁,学会了在汹涌的民意中保持冷静,也没有停止过对过去的反思。她终于可以坦然说出年轻时犯下的错,不再逃避也不再为自己找借口。她曾经鄙视一些人,也曾经成为自己鄙视的那类人,而最终,她接受了那个不堪回首的自己。

她没有成为像图书馆长那样的文化界的中流砥柱,她没有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灵魂伴侣,她甚至没有成为那个自认为不会伤害任何人的自己。生活重锤了她,而她却并未因此沦入颓丧。相反,生活的重锤让她看清了自己本来的模样,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她放弃了年少时天真却浅薄的幻想,成为了一个真正独立思考、敢于与众不同的成熟女人。生活的重锤留下的不只是伤痕,也是成长的印记。

《巴黎图书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女性心灵成长史

​“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我是风。直到最后我遍体鳞伤,老了以后才知道,其实,我们都是草。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边倒。”

在命运的浪潮中,如同草籽般漂泊的我们,或许无法阻挡潮水的方向。然而,即使是一枚草籽,也能决定自己如何发芽、如何生长。

如果,你也经历过成长中的幻灭时刻,你也曾为过去的某个遗憾而懊悔不已,在《巴黎图书馆》中,你或许可以找到成长的真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