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艺女青年的巴黎往事

作者:喵可夫
文艺女青年的巴黎往事

美国新锐小说家珍妮特·斯凯斯琳·查尔斯在巴黎亚米利加图书馆任项目经理期间,一段二战期间图书馆员与纳粹抗争的历史吸引了她,这使他产生灵感,以这些勇敢的图书馆员为历史原型,她采访历史当事者,查阅历史档案,创作了《巴黎图书馆》一书。

故事采取双线叙述,穿梭往来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巴黎和80年代的美国小镇弗罗伊德之间,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的生活意外发生交集,由此牵出了诸多前尘往事,在此过程中,她们成全和拯救彼此,完成了各自的成长。

故事主线发生在巴黎。二战前夕,热爱阅读的巴黎女孩奥黛尔入职亚米利加图书馆,在此结识了里德夫人、比茨、鲍威尔、玛格丽特等同事和朋友,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巴黎沦陷后,图书馆终究不免于战争的影响。奥黛尔和同事们在艰难时世中努力维持图书馆运转,守护着文明的火种,为市民提供精神慰藉。她们还对抗占领当局的规定,违禁将书籍提供给犹太读者。乱世之中,图书馆中的女人们遭遇了各自的人生挑战。

书中成功还原了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和心理氛围。当时女人参加工作被视为没有必要。离婚则被社会所不容。年长的一辈依然无法忘怀一战带来的创伤,奥黛尔的母亲经常谈起那些战争中遇难的邻居,奥黛尔的父亲则说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战前人们谈论着西班牙内战,争论是否应该援助难民,或是为是否应该阻止希特勒而争吵。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仿佛就身处战前的巴黎。而战时的饥馑、德军岗哨的盘查、盖世太保的横行、法国警察配合展开对犹太人的搜捕,等等,也再现了沦陷期间的重要事件和巴黎市民的生活。这都反映了作者所做的功课。但也不是没有瑕疵,比如日美开战一处,不知是作者的疏忽还是翻译的问题,文中人物说日本神风特攻队偷袭了珍珠港,熟悉战史的读者应该都清楚,神风特攻队是太平洋战争后期的事物,这里明显穿越了。

书中没有完美的人物,而是一群有优点,也有缺陷的普通人。奥黛尔追求独立,信奉公义,不惜以身犯险为犹太读者送去书籍,甚至为了挽救他们而潜入自己身为警察局长的父亲办公室,偷走匿名举报信,但她也有心胸狭隘的时候,并在无心之中伤害了最好的朋友。他的男友保罗尊重她的意愿,同情弱者,但在爱国心的刺激之下也展现出了残酷的一面,最终葬送了两人的关系。奥黛尔的母亲无疑是个慈母,但观念保守,在亲妹妹因丈夫出轨而离婚后,就冷酷地与之断绝了来往。奥黛尔的父亲身为警察局长不得不与占领当局合作,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保护奥黛尔。他们行义举,却也作恶。相应的,在塑造反面人物时,作者也展现了他们的闪光点。如德国派来监管图书馆的福克斯博士,依然珍惜与故人的友谊,也没有要求销毁违禁书籍,只是要求不得出借。这大约体现了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一切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灰色地带。奥黛尔最终也意识到,正是那些普通的巴黎人给占领当局写了告密信,而自己与他们并无二致,也难免人性的弱点。

在故事的副线中,奥黛尔因为自己犯的错,最终选择逃离家乡,远嫁美国。在丈夫、儿子相继去世后,独在异乡的她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这时邻居家的女孩莉莉闯入了她的生活,奥黛尔在帮助她成长的同时,也选择了与自己的过往和解。最终,她送给莉莉一张飞往巴黎的机票,指引她前往亚米利加图书馆。

但宏大的故事背景——图书管理员们在战时抵抗纳粹,与奥黛尔最终的心灵成长——认识到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正视内心的嫉妒情绪,不窥视他人的秘密,用书中他的弟弟雷米的话说:“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意识到,再亲的亲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愿望”,这两层故事似乎有些割裂,毕竟一个经历了世界大战,亲历德军占领下的苦难,在医院志愿服务时见到众多死去和濒死的伤员,孪生弟弟死于战俘营、挚友被送往集中营生死未卜的人,在那个时代无数的苦难和死亡之中,奥黛尔最终的成长竟然仅止于此,,似乎有些单薄。前面浓厚的时代感的铺陈,最后只得出了一个颇为文艺的结论,未免给人头重脚轻之感。不过这和书中后半部分她意识到自己以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其实都是父母在为她负重前行,倒也吻合。

总之,穿过在战火中燃烧的世界,奥黛尔依然是个文艺女青年。文艺女青年用阅读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避风港,但也始终与真实世界若即若离,故而苦难只是点到为止,她始终还是生活在这个安全的小世界里,伤春悲秋。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是作者在拼合巴黎的故事原型与决定虚构人物的人生走向时力有未逮造成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