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作者:刘意说书画

我不想成为画家,只做一个生活的记录者,笔墨无所求。笔墨再专业也没有生活本身鲜活。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觉得画画不管怎么画,要想感人就得有生活,我们做文章标题时常常感叹农民写计划生育的标语很生动,我们读书人写得很干,因为农民有真生活,有的画家画黄山,有的一生画草原。

我常常苦恼自己没有写生基地,不得也就只好画身边的生活。普通生活很难让人有激情:无非就是吃的、住的、身边的人,身边的东西又太新,新的东西最难画。笔墨喜欢旧东西。想画个房子也得去门头沟,作为上班族呆在家里画画挺难的。我画不了没见过的东西。

身边别说山水,想画棵好看的树都难,见到最多的就是人。所以就画息边的人。我的身边身边都是碎片化的,我只好把他们拼贴在一块儿。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刘新华同著名画家武艺在一起

著名画家 武艺------

你的画概括起来有几大特点:简洁、活泼,笔墨无求。你的画有个人气质,随情而发,风格多样,但都是你的气质,自我。大多数人很难有个人的气质,都是用别人的说话方式和技巧套自己的话,不是自己的语言。很多人画画在画中喜欢把笔墨技术展示给别人看,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力如何深,你不是这样,这样就走出来了。你的画中有快乐,艺术还要表现快乐,其实凡高的画很快乐,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你的钢笔画好,素描也好,油画也很好,你的油画和水墨达到了同一性。喜欢你日记式的生活视觉,这种观察方式来自西方绘画,有很深刻的东西在里面。李津说得对,你的画不薄。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刘新华在著名画家李津画室

著名画家 李津 ------

李津:“你的画很热,是热情一路,属情感型画家,但又有理性的一面,作品有势。奔放,激情,自性,有流动感,通透,人物造型有势。作品挺有灵气的。”

刘新华:“我怕画薄了,有时会刻意作一些。”李津:“你的画不会薄,你这个人不是薄人。我很喜欢你通透灵动的特点,可以发挥。”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身边的生活,刘新华作品(2021)

“你的画‘薄’不了” ——李津评刘新华作品

美术评论家:胡晶

自接触刘新华的水墨艺术开始,自己就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描述他艺术的词汇,想了许久发现李津老师对他作品的评价最为贴切:“不薄”。

熟悉中国水墨的人对“不薄”这个术语一定不会陌生。中国文人画自古讲究的是“神韵”、“境界”、“格调”,李津言说的“不薄”正是对水墨艺术境界的评价,如果从传统的“雅”、“俗”角度来评价刘新华的艺术,“不薄”应该等同于“雅”。正如刘新华所言:从自己作品的笔墨质量上来说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在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与对国画文人情怀的理解上,刘新华已经远远超过了只知钻研水墨技艺的人。

在与刘新华的交谈中,总是会听他自谦的说:“我是一个边缘画家”,但是,当你与他言说艺术的话题时,他总是有说不尽的“故事”,从中国到西方、从古代到当代、从绘画到建筑、从科学到历史,在这样的交谈中,让你似乎真切的感受到绘画只是他生活中很小的一个部分。

熟悉当代中国艺术的人不免有这样的感觉:艺术离生活、离大众太“遥远”,可是你在与刘新华的接触中体会到的是一个文人对生活的感触。一直没有接触纯艺术的学院式训练的刘新华走的是学院之外另一条艺术世界的道路,这正印证了那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刘新华的“罗马”是用生活的脚印记录的,从80年代骑着单车在北京的各样胡同“乱窜”到现在每日见证着北京城的都市化进程,刘新华惊奇于身边发生的任何变化,在新华社的编辑工作也练就了他用文字记录故事、抒发情感的能力,而水墨艺术似乎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感悟传统精华、体验生活本质的载体。这些真是印证了李津的那句话“你这样的人是画不‘薄’的”。

在细细体味刘新华作品的过程中,自己似乎对“水墨进入当代”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刘新华出生在一个文人世家,由于受到祖辈的感染,很小就受到传统国画艺术的熏陶,同时经历过中国艺术发生重要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湖北人的身份让刘新华亲身体会到了85思潮时期中国水墨艺术的变革高潮,尽管当时没有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参加那样轰轰烈烈的“革命”,但是,国画变革的问题很早就已经埋在了刘新华的心里。这样,作为一个“边缘画家”,刘新华的心却在学院之外吸收各种有利的营养,让这颗“水墨如何进入当代”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相信,今天李津老师对他的评价“不薄”正是对他所成就果实的最好的见证。刘新华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等待他更多的佳作。2009-03-11

刘新华艺术笔记

不再是喧闹,是安慰和宁静。树叶下洒下的阳光,让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干净安宁。作品简单,却会更有力量。开始不关心题材,符号,只关心身体,(内力)线条安静呼吸与行走,起伏转折,仿若吐纳。一个字---松,自在的感觉。画的不是故事是宁静。画是生命哲学,那悠长又多带有中国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使画面呈现淡淡的忧伤情绪。对景色的描绘朦胧,摇曳多姿,表达出一种对乡愁的思念。画的是松静的人生态度!

用智慧的方式感受艺术,心与物与线在智慧中是一体的,与我们的行为也是一体的。这样艺术才与生命不可分离。

以一管笔拟太虚之境。书论:平,心平气和,气有多长,线就有多长,是生命的痕迹。骨法用笔,身体要通泰;圆,阴阳二气,有色无形,通气。什么事都要做到圆,要厚有质感,例如八大的线;留,如阿露含,一刹那的你非常清晰,这时知道什么是劲,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松,松化柔软,无执;放,就是信,自信,信则灵。都要放空,只有刹那生机,其它都是放空,像拿杯子喝水样自然。

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然性和佛教禅宗的“圆融”,在语言上强调自然形似的有机形式及其书写的心性化。心物一元,天人合一。中国思想和艺术传统中的 “自然”从未被看作是人的对立面的一种客体。在道家的哲学中,人被看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拥有与自然中的一切同样性质的“灵”。儒释道在有关自然观基础上的各种精神实践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有根植于自己思想传统的美学观念,中国书法和绘画寻求的精神境界是以儒释道达致“中和” “清虚” “空寂”的精神训练为目标的。

佛学不是为了知识,是为了空性。禅是直接看你的心的用法,都是为了空性。心灵是觉悟的路线“一切放下,本觉自现”只要是有引导的,就是被给予的。不执为空,善法为空,解法为空。空,纯粹的可能性,是空性觉照。艺术家很多走知性,走到最后到宗教,宗教解决不了就颓废。宗教与心灵的用法是反着的。佛教不是宗教。

现代的艺术家,只会用激情,不会用心,艺术靠灵感来过活,都是被给予性的。那不叫搞艺术,画了很多画写了很多诗,不用心的艺术不叫艺术。现在的艺术概论基本是艺术史论。知觉信才是真正的艺术,能感觉到刹那之物。这种感觉只能在艺术里展开,艺术是反形态的,永远在边缘化,艺术哲学才能做心灵哲学。信愿行,戒定慧,身语意,了了空性,放下了,心性自然显现,悟空。

觉性讲直觉,非被给予的,以扫描追摄方式。艺术要这个东西。什么是念,一刹那的存在,别的不存在。知觉----知道。感觉----接收。知性,生成智能性的工作。觉性,从内在生成“信心”的工作,解决生死,安乐,幸福感的问题。觉性的工作,无我的工作,艺术的工作就是这样,所以艺术很伟大。

线与形分三类:一类是线从属形;如工笔画,用笔是描;二类是以书入画,用写字法入画,如写意画,其用笔是写,但仍从于形;三类是变形画,是形从于画,使线从形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得以抒发性情,心迹,审美情趣。变形夸张听命于笔墨。画中国画,不是画技术,是画学问修养。

致命的是,当代艺术丧失了自身的先锋性及内在的精神动力,还没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的艺术语言。

我坚持感情即艺术,线条是有情感的,视觉就是视觉,它有着不可言说的美妙,说不出写不出,画之。

模糊是软抽象,在抽象中有具象,具象中有抽象,色彩柔和,轮廊不明确。德国浪漫主义重视内心直觉,重视宗教体验、沉思、幻想。敬仰自然的力量,画画疏影朦胧,像中国的宋画,既精细又保持距离感。

忘形得意,离开形的时候才有八大的那种感觉。中国画要精微,心灵的敏感细腻。现在很多人画的不是自己,慢慢训练才能找到自己。体验,边缘化些,离开传统经验和习惯。自识和反省自己的画和别人画。寻找中国画的精微,有功夫画什么都行。

这些年见到了太多的世事和诱惑,它十分迷人,但诱惑终不是你的囊中物。若其飘浮地活着,不与脚踏实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向内求,自己拯救自己。这种快乐是踏实的,你做到多少它就回报多少,它不欺骗人。

设计就是把已知的东西未知化,陌生化。把杯子设计得不像杯子。设计是一种觉醒是一种思考方式,而打动人心对艺术而言十分重要,唤醒对设计而言十分重要。空是简约。

人辛苦劳作和追求财富地位的目的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包括情爱,也包括他人的尊敬和支持。文明的高度并不能给人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丰富的内容,人是有动物性的。讲得多好啊!这对创作也很有用的。画何尝不可以情动人。

是的,艺术就是要去除多余的一切,留下美好给人们的心灵以慰藉。所有的艺术,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凡是对情感有强烈冲击的,都会对人有影响。当我们在凡尔赛宫,会被拉斐尔的圣母像完全征服;当看芭蕾舞《天鹅湖》时,又会被那种真挚的爱情所深深感染;像电影《画皮》,当魔鬼有了真爱也会变得很美,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魔鬼有了真爱,内心也会变得柔软。

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它机锋内藏,波翻云谲,奇幻而不可测。若断若连,未可一泻而下。它将发未发,似动非动,声色不露,力掩其中。一波有三折之过,一点有数转之功。一条颤动不已的线是中国艺术家的生命流淌,饱含深爱。它十方虚空,它非写形出相,而是内在生命超越的阶梯。

山林,静穆中蕴育着动机,混沌中蕴藏着气息,呼吸吐纳,大美而不言,迷离恍惚,迷离幻化之大美,宇宙动化之意象。虚茫辽阔,浩瀚太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