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二九五(十八)春秋第一老色坯卫宣公有多坏?

作者:赵王ZW

这一次诸侯伐郑失败,各自带兵回国后,当年十一月,卫国陡然生变——左公子洩、右公子职发动政变,将卫惠公赶走,立公子黔牟为卫国国君。

等等,你是不是要问,卫国的国君不是卫宣公吗,什么时候换了卫惠公?就在三年前鲁桓公联合郑厉公讨伐宋庄公那一年冬天(公元前700年),卫宣公薨逝了,他的儿子公子朔即位,是为卫惠公。

那么,卫惠公已经即位三年了,左、右公子二人为什么要把已经当了三年卫国国君的卫惠公赶走,另立公子黔牟呢?这就不得不说说卫惠公当初是怎么当上卫国国君的事了。

要说清楚卫惠公的事,得先从他爹卫宣公的事说起。

卫宣公还是公子的时候,便和他父亲卫庄公的庶妻夷姜通奸。夷姜虽然不是卫庄公的正妻,也不是卫宣公的生母,但也算是卫宣公的庶母。古人将子通母这种事,称为“烝”,用以批判这种违背人伦的恶行。卫宣公烝母,本是见不得人的事,可那时候没有避孕技术,所以夷姜就怀了孕,给卫宣公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公子伋。卫宣公即位后,不但让夷姜做了他的正牌夫人,还将公子伋封为太子,并且安排右公子职辅佐他。这么一看,卫宣公和夷姜倒像是真爱了。

公子伋长大后,卫宣公给他从齐国娶回一位美貌的妻子(卫国爱和齐国联姻,卫宣公的父亲卫庄公也是娶于齐)。卫宣公是个老色坯,他一见准儿媳妇长得漂亮,便顾不上自己的儿子公子伋了。他在河上建了一座房子,名叫新台,叫人把准儿媳请至新台,然后便在新台将准儿媳妇占为己有,变成了自己媳妇。

卫宣公这事干得有多离谱呢?可以说当时闹得是沸沸扬扬,卫国国内的老百姓对他指指点点就不说了,其他国家的人知道后也都很看不起他。比如邶国人就专门作了一首诗,讽刺卫宣公说:“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渔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经·新台》)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就是说,齐国嫁女儿,本以为会嫁个如意郎君,谁知道最后却嫁了个年老体衰、貌丑无比的癞蛤蟆。这位被公公截胡的齐国的美女也就是宣姜,后来给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公子寿和公子朔。卫宣公喜新厌旧,爱其母而及其子,就把宣姜生的公子寿托付给了左公子洩,让左公子洩辅佐公子寿。

宣姜得宠,失宠的夷姜受不了这个打击,便上吊自杀了。《左传》原话说“夷姜缢”,也不知道究竟是自杀的,还是被卫宣公或宣姜逼得上了吊。总之,夷姜就这么留下公子伋一个人,死了。

自古以来,在君王跟前得宠的女人,大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储君,将来继承君王之位,宣姜也不例外。为了除掉公子寿上位的障碍——公子伋,宣姜便和另一个儿子公子朔一起,在卫宣公的跟前不断构陷公子伋。注意,不是简单地说公子伋坏话,而是构陷,无中生有。

卫宣公自从抢了公子伋的媳妇,心里就对这个儿子产生了极其厌恶的感情。他自己也知道公公占儿媳妇,是违背人伦的,所以,他没有讨厌自己,而是通过讨厌公子伋来开脱自己的无德败行;而且,卫宣公想要废掉公子伋的太子之位。君王有意,枕边人和亲儿子再在一边不停地吹邪风,尽说些公子伋的坏话,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卫宣公内心几乎都没有挣扎过,就相信了宣姜和公子朔对公子伋的那些构陷——如今,废去公子伋的太子之位已经不足以平息卫宣公的怒气了,卫宣公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除了公子伋。

老子杀儿子,而且还是为了不太光彩的原因,这事从公义和人心上都说不过去。所以,只能暗地里动手。为了除掉公子伋,卫宣公决定派公子伋出使齐国,安排刺客,在半路上杀了他。卫宣公事先将派出杀公子伋的刺客安排在公子伋去齐国的必经之路——卫国的莘地。古时候,出使别国,使臣要手持白旄,所以卫宣公暗地里交待埋伏在莘地的刺客,见持白旄者,便痛下杀手。

哪承想,卫宣公要杀公子伋的事,被公子寿预先知道了。公子寿在得知自己的父亲卫宣公的阴谋后,便跑去见哥哥公子伋,把一这切全都告诉了公子伋,并让他赶紧跑。

又哪承想,公子伋是个死心眼,明明知道父亲卫宣公要杀他,却对异母弟弟公子寿说——我不能跑,违背父命,还要儿子有什么用?如果这世上有无父之国,我就跑。

世界上又怎么会有无父之国呢?公子伋这话说得如此没有商量的余地,公子寿见劝不了他,知道自己这位哥哥在明知父亲卫宣公要杀他的情况之下,无论如何一定还是会遵卫宣公之命,踏上去往齐国的死路。为了救下哥哥公子伋,公子寿便在公子伋出发去齐国之前,设宴为公子伋饯行,把公子伋给灌了个烂醉。然后,公子寿便拿了公子伋的白旄,先公子伋一步,走水路踏上了去往齐国的路。及至公子寿来到莘地,便被只认白旄不认人的、卫宣公提前派去杀公子伋的刺客给杀了。

公子伋酒醒之后,知道弟弟公子寿为了救他,已经带着白旄先走了。公子伋赶紧去追公子寿,但他紧赶慢赶,还是去迟了,公子寿已经被父亲卫宣公安排的刺客杀死了。望着已经成为一具尸体的公子寿,公子伋对刺客说,你们要杀的人是我,公子寿又有什么罪过?请你们杀了我吧。于是,刺客便把公子伋也给杀了。

公子伋和公子寿都死了以后,卫宣公便立公子朔做了太子。公元前700年,卫宣公薨逝,太子朔就即位做了卫国国君,也就是卫惠公。

但是,公子伋背后有右公子职,公子寿背后有左公子洩,这两个人一直对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死耿耿于怀,所以他们二人十分怨恨坐收渔翁之利最后摘桃吃的卫惠公。不但是左右二公子怨恨卫惠公,这事传出去后,知道的人都为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死感到难过。还是邶国人,为这两兄弟创作了一首歌曲,哀悼他们兄弟二人:“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诗经·二子乘舟》)

公元前696年十一月,左、右公子发动政变,攻打卫惠公,将卫惠公赶出卫国,扶立公子伋之弟公子黔牟为卫国国君。卫惠公失政,便出奔母国齐国。

卫惠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00年,在他即位之前,已经有能力与母亲宣姜一起,构陷公子伋了,从这一点看来,卫惠公即位时年龄至少十几岁了。则,他的同母哥哥公子寿只会比他更年长。从这哥俩的年纪,反推公子伋的年纪,公子伋至少要比公子寿大十几到二十几岁,甚至更多。以公子伋和宣姜之间的尴尬关系来说,公子伋和公子寿、公子朔之间的关系应该不会太亲近,甚至最大可能是十分疏远,因为除了心理因素外,双方还要避嫌。那么,公子寿作为和公子伋关系疏远、年龄相差悬殊的异母弟弟,为什么愿意为这个哥哥去死呢?据我猜测,如果此时公子寿已经长大了,则他替公子伋去死,一方面是公子寿本身性格宅心仁厚,另一方面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所以内心里对公子伋这个哥哥是有愧疚的;如果此时公子寿还没有长得足够大(不到二十岁),则一方面是他性格宅心仁厚,另一方面年轻冲动就要占更大的比重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公子寿显然和公子朔的为人和性格截然不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