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青往事」“一号人物”扮演者赵炎

作者:用三只眼看世界

“一号人物”扮演者赵炎

作者:赵国春

「知青往事」“一号人物”扮演者赵炎

图为左起姜昆、赵炎、马季

全国十大笑星之一的赵炎,对北大荒有着深厚的感情,用赵炎的话说:“甭说我这点子本事都是在北大荒练的,就是我媳妇也是到北大荒才有的,你说咱们跟北大荒的情能浅得了吗?”

1968年,赵炎从北京重点中学25中来到北大荒,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5连。播种、耪地、割麦子、伐木、打石头、盖房子,他学会了许多农活。他扛麻袋,一口气上五节跳板,老职工看这小伙子干活肯出力,就选他上了机务排,先学开拖拉机,后来学开康拜因,城市的孩子们见识广,又聪明能干,到后来竟成了小革新迷,大伙挺喜欢他。

刚来北大荒那阵子,农场没有电视,更缺少文化生活。赵炎和几个小青年凑在一起,写个顺口溜、编个故事、串几个小节目,晚上给老职工们演出后,虽然节目水平不高,但大伙都挺爱看。没想到他们的这些节目在团里竟获了奖,赵炎也在团里露了脸,初步显示出他在文艺方面的才华。团宣传队想调他,可他却不想去。5连是个新建点,一天三顿汤,住的是种子库,到晚上没电,蚊子却咬得人没处躲。可赵炎还挺留恋战友和师傅们。

一天,团宣传股股长周济到5连来催调赵炎,恰巧赵炎也从团部领零件返回连队,两人一边走一边唠。

“你是5连的吗?”

“是5连的。”

“你们5连有个叫赵殿燮(赵炎当时用的名字)的吗?”

“有哇。”

“听说在文艺上有些天才。”

“谁说的,我怎么不知道哇?”

“那你可能对他还不够了解了,对他再不了解这不白活了吗?”

“他在连里表现怎么样?”

“最多也就算一般吧。”

就这样,周济在明处,赵炎在暗处,两人热热乎乎地唠了一路,赵炎也没暴露身份。当周济一到连队,就真相大白了,周济是又生气又好笑。最后,赵炎被限期报到。可当时赵炎怎么也想不到,那一次的调转竟成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赵炎到了团宣传队后,因为他嗓子好,翻跟头也会,每天下连队演出,搭台子、挂幕布、摆场子,接灯光音响,啥活都是自己动手。除了主要演员的服装外,群众演员的服装都是自己做的。他们的演出挺受连队欢迎,不过也经常出过一些笑话。

一次,赵炎他们到县城去慰问演出。县里负责接待的人热情招待,赵炎几杯酒下肚腿就不大听使唤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演到新四军翻越高墙时,本来应该一个跟头翻过墙去,可他腿发飘,一个跟头挂在墙上,大头朝下,过也过不去,下也下不来,弄得满场哄堂大笑,好不乐呵。还有几个喝得还多,也挂在墙上了。所以32团就留下了一句口头禅:“新四军都挂在墙上了。”戏散时,问他为啥喝这么多,他还有辙,说是领导叫喝的,要保护首长的健康。

还有一次也是演《沙家浜》,演出之前不知谁从外边带回了红眼病,一上台阿庆嫂、郭建光、刁德一也是鼻涕眼泪直流。新四军和日本鬼子还没交手呢,好像早已杀红了眼。本来早就该休息停演了,可日程早已安排下了,连队的同志还盼着呢,于是,他们一直带病坚持演出。

职工们整天看样板戏看腻了,赵炎他们就开始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有些小节目还在师里和兵团获奖。1973年赵炎讲的《西门豹除巫》的故事,在黑龙江省还获得过优秀表演奖。

那个特定的时代,全国舞台上演的几乎都就是革命样板戏。那时团宣传队正在为排《红灯记》物色“一号人物”。虽然当时还没引进竞争机制,但所有能上台的人都得比试比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赵炎小时候在剪子巷学的京戏这会儿派上用场。“提篮小卖拾煤渣……”嗓音高亢宏亮,就味地道,字正腔圆。导演说“李玉和非他莫属”!当场折板,赵殿燮演A角李玉和。

演完《红灯记》一炮打响,团里接着排《沙家浜》,赵炎又是“一号人物”郭建光。李玉和主要是文戏,郭建光须文武双全,难度大,仗着有体操的“童子功”,郭建光又演成功了。

接下来是排《智取威虎山》中《深山问苦》一场,赵炎扮演李勇奇,这是个花脸,更对他的路子,听起来还真有裘派花脸的味儿呢。赵炎这时已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宣传队讲究“一专多能”。除了京剧,还有独唱、舞蹈、表演、小话剧等,他都拿得起放得下。1972年,三师文艺会演,赵炎主演表演唱《快乐的邮递员》获奖,唱遍了全兵团。姜昆作为另一个团的文艺骨干还特地赶来学过这个节目呢。赵炎与相声结下缘分是在一次“大会战”中扛麻袋扭伤了肋骨之后。那次扭伤,住了两个月医院,又恢复了半年多。此后他就专事说唱了,什么天津快板、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全方位开拓”。那时虽然相声尚未公开平反,赵炎也大胆地自编自演。马季的《友谊颂》广播后,赵炎倍受鼓舞,改为以单口相声、故事为主,恰逢“大讲儒法斗争史”为他提供了机会,他的单口相声渐渐远近闻名。1975年底,他以单口相声被抽调参加了黑龙江省曲艺调演。

「知青往事」“一号人物”扮演者赵炎

作者与赵炎

1976年,赵炎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被马季看中了。马季一向以识才、爱才著称,马季那肯放过这样的应从,几经周折,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对方答应放人,赵炎却离开了北大荒,因招工调到河北廊坊石油管道局了。马季从小生活在北京,知道廊坊就在前门外,还分头条、二条、三条,连忙派人查找。然而,这个地区人口多,单位杂,流动性大,查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但为了找到这个人才,那怕上天入地,也要弄个水落石出,连相邻的煤市街珠宝市、大栅栏什么的,都像过筛子似地过了一遍,可赵炎仍无踪影。

最后,总算打听到赵炎的下落,原来已调到河北省的廊坊市。于是,马季马不停蹄,终于在设在廊坊的石油管道局找到了赵炎,当年秋天就把赵炎调到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回到了北京。他与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搭档演出,一宿赶写出来的新相声《白骨精现形记》,上午送去审查、下午背台词,晚上要在清华大学演出,马季见赵炎有些紧张,就说:“没关系,大胆发挥,有事我给你兜着。”那天晚上演出效果特别好,赵炎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1981年,赵炎再度与马季老师合作,师徒俩并肩作战,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马季老师的相声格调清新,知识性强,表演轻松自然。赵炎从马季身上学到不少高招,同时,他也给马老师出了不少高招。他俩在相声创作形式上有所突破,一改以逗哏为主,捧哏只是起一些应答、串联、烘托、反衬作用的传统形式。使矛盾冲突在甲乙中产生,使相声中的戏剧效果更加突出,推动了相声艺术向现代人快节奏发展。

1985年师徒俩参加全国十大笑星评比活动,他们新创作的《红眼病》相声针砭时弊,切中要害,结果一炮打响,马季高中榜首,被广大群众投票评为全国十大笑星头一名,姜昆、李文华、侯跃文分别第二、三名,赵炎与侯跃文列在第五名。

赵炎后来成了名人,也成了大忙人。一年平均要参加200多场演出,演出最多的一年在家只住了40多天,整天不在家,可他对北大荒的事挺上心。那年北大荒想办一台春节晚会,找到赵炎帮忙,只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没有一分钱,还得上电视。赵炎找到了和北大荒有关的文艺界名人,全是义演。赵炎的表演风格,台风正,不哗众取宠,无故做玄虚,翻抖包袱注重分寸感,表演注重内涵,摹拟从容自如,把思考的乐趣充分留给观众。

文者其人

「知青往事」“一号人物”扮演者赵炎

来源:黑土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