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统行业相逢新科技!香港纺织业未来可期......

曾经是香港轻工业重要支柱的纺织及制衣业,自七十年代末已日渐式 微。随着新科技发展,重振香港纺织及制衣业已出现新的契机。

近年一些新晋科创企业纷纷加入这个传统行业,同时注入新科技、新材料、新模式等革新元素。展望疫情过后,纺织及制衣业极有潜质成为香港打造 “新工业” 的典范之一。

传统行业相逢新科技!香港纺织业未来可期......

自动化生产线解决人手问题

香港重振纺织及制衣业主要面对的问题,首先是土地及人手成本高昂。”业界一直在思考如何降低 成本和实现自动化”,理工大学郑翼雄时装系教授兼AiDLab行政总裁黄伟强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提 到,一个新的行业解决方案是,运用数据及人工智 能(AI)来提升效率和确保产质量。

传统行业相逢新科技!香港纺织业未来可期......

(黄伟强)

去年投入运作、获港府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 资助的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AiDLab),透过运用AI及人体数据,提升产品准绳度和降低成本,更藉此 开发功能性服装和可穿戴设备。

“以往用人手验布,准确度一般只有70%,每分钟只能验15米长的布;但利用我们开发的智能验布 机,准确度不仅可提升至90%,每分钟验布的长 度,更可增至 60米。”AiDLab与纺织企业合作,应用AI开发智能验布机,提高验布的准绳度。新晋纺织初创企业Unspun正在研发一部”10米乘3米”的自动化 3D 织布机,Unspun 联合创办人林凯铭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表示:“(以往)每条传统牛仔裤的生产线,要用上数百部衣车,但往后我们只需要一部 3D 织布机,就能够代替整条生产线。”这样纺织企业就有机会搬回香港了。

传统行业相逢新科技!香港纺织业未来可期......

生产过程引入环保元素 香港重振纺织及制衣业所需面对的,还有污染问题。当年香港纺织及制衣业式微的一个原因在于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在1989年成立渠务署后,大量漂染厂因为未能设立污水处理站而结业或者北上发展。

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讲座教授陶肖明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坦言,代工生产(OEM)在香港已经行不通,”再工业化”后的香港纺织及制衣业,不应再走”高污染”路线,只有转型做高附加值产品这一条路。为减少污染,Unspun 引入环保元素。林凯铭介绍称,该公司生产的牛仔裤,主要采用再造棉,利用臭 氧进行洗染,既节省用水,还可以 做到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 而不是像一般牛仔裤般留下胶 质;另外,Unspun 所生产的牛仔裤,不使用铁造 的”牛仔钉”,而是改为使用循环再造物 料钮扣,达到循环再造的效果。

新材料新机遇

捕捉产业发展机遇方面,新材料可谓是纺织及制 衣产业升级转型的机遇之一。引入新材料的好处, 包括能够套用在现有的机器上面生产,例如运用纤 维及涂层(Coating)等新材料。

陶肖明指出:“厂商利用新材料制衣,可以提升竞争力,增加盈利,还 可以藉此增聘人手,扩大市场份额。” 陶肖明还谈到,引入医疗元素是产业的一个重要 机遇:“例如袜子,引入体温测量功能可供医院收 集数据,预算每双成本介乎数百至1000元。” “对香港纺织企业来说,医疗领域是一个全新机会”,黄伟强表示,AiDLab会利用 “4D 人体扫描 实验室”收集动态数据,藉以推算体型和人体压力分布,协助企业开发功能性服装及可穿戴设备。

传统行业相逢新科技!香港纺织业未来可期......

(陶肖明)

黄伟强透露,AiDLab正与医院合作,开发矫形功能服 装,目标是与志愿机构及老人院舍合作,开发适合 糖尿病患者穿的鞋子。个人化生产模式好处多 香港有望重新引入纺织及制衣业的一个原因,在于个人化模式的兴起。“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今天的纺织及制 衣业更讲求个人化及生产速度,要求 “款式多、小批量及短生产期”,如果采 用智能化生产,可以减少使用空间及 存 货 , 还 可 以 提 升 效 率 , 增 加 盈 利。”

从事纺织及制衣业的信达国际 执行董事、厂商会副会长骆百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骆百强认为,纺织及制衣企业大可以将部分增值工序搬回香港 :“包括样板制作等工序,昔日相关 工序需时两周完成,时至今日可 以透过 3D 技术,缩短至两至三天,相关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流程的连贯性,还可以提升速度和效 率。” 因应个人化生产模式的冲击,Unspun则选择在不同地域设立生产线, 林凯铭称:“如果客户来自欧洲,我 们自然会找土耳其厂商生产。”他解释称,上述做法可以避免万一单一市 场供应失衡,整个业务都要瘫痪的风险。(“香港新工业”系列之三。)

传统行业相逢新科技!香港纺织业未来可期......

(骆百强)

孵化器助力产业转型

早年由纺织转型地产发展的南丰集团, 近年成立了南丰作坊,致力培育时装科技 公司、技术型创业家,并建立策略伙伴培 育基地、创投基金、工作空间等。对于本 港纺织及制衣业”再工业化”的可能性, 南丰作坊回应本报时提及,香港主要扮演 中西方的桥梁,连系国际时装品牌及内地 供货商、生产商、零售商的角色。

传统行业相逢新科技!香港纺织业未来可期......

(曾经的南丰作坊)

南丰作坊指出,纺织及制衣业在”再工业化”之下,必须以更宏观角度去解决 现有问题。同时,要朝向 可持续的供应链及生产方式发展。南丰集团近年积极投资和培育新型纺织初创企业,包括利用3D扫描及纺织技术,为客人提供牛仔裤订造的Unspun、利用藻类作为染料及织料生产的Algaeing等。

Unspun联合创办人林凯铭坦言,香港罕有专注零售、物联网及服装行业的 孵化器,而南丰作坊的优点,在于该平台 所资助的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与实体产品有所联系。Unspun于2017年成立,早前获得700万美元(约 5460万港元)种子轮融 资,林凯铭指,未来将作A轮、B轮及C轮融资。

人才培训必不可少

目前尽管大专院校有提供纺织业的课程,惟 亦被标签为夕阳行业。

学者及纺织业界均认为,除了要深化知识训练外,也要加强设计师 的培训,同时应整合不同的培训机构,以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 系讲座教授陶肖明坦言,要促进本港纺织及制衣 业技术提升,修读纺织学系的学生欠缺足够相关 知识训练是一大问题。她说:”昔日为确保纺织系毕业生,必修数据分析及颜色管理(Color Management),但因近年收生情况欠佳,上述科目已改为不用必修,因而近年的毕业生便少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事实上,香港工业总会较早前发表的《香港制造:香港工业启新章》研究报告中提到,香港在 聘请颜色管理人员、纺织业的数据分析员和程序 设计员都有一定困难,建议港府优化 “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资助相关企业培训人才,同 时引入新商业模式活化传统工业,聘用香港较年长的技师,鼓励再就业及传承技能。

传统行业相逢新科技!香港纺织业未来可期......

信达国际执行董事、厂商会副会长骆百强认为,香港的纺织产业并不完整,尤其时装设计师 的人才供应不足。他建议加强培训,让香港的本 地文化与时装结合:”香港时装设计师的国际视 野有所欠缺,培训方面可以针对这点,既要具 备国际视野,也要兼备香港本地情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