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行業相逢新科技!香港紡織業未來可期......

曾經是香港輕工業重要支柱的紡織及制衣業,自七十年代末已日漸式 微。随着新科技發展,重振香港紡織及制衣業已出現新的契機。

近年一些新晉科創企業紛紛加入這個傳統行業,同時注入新科技、新材料、新模式等革新元素。展望疫情過後,紡織及制衣業極有潛質成為香港打造 “新工業” 的典範之一。

傳統行業相逢新科技!香港紡織業未來可期......

自動化生産線解決人手問題

香港重振紡織及制衣業主要面對的問題,首先是土地及人手成本高昂。”業界一直在思考如何降低 成本和實作自動化”,理工大學鄭翼雄時裝系教授兼AiDLab行政總裁黃偉強接受本報記者通路時提 到,一個新的行業解決方案是,運用資料及人工智 能(AI)來提升效率和確定産品質。

傳統行業相逢新科技!香港紡織業未來可期......

(黃偉強)

去年投入運作、獲港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 資助的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AiDLab),透過運用AI及人體資料,提升産品準繩度和降低成本,更藉此 開發功能性服裝和可穿戴裝置。

“以往用人手驗布,準确度一般隻有70%,每分鐘隻能驗15米長的布;但利用我們開發的智能驗布 機,準确度不僅可提升至90%,每分鐘驗布的長 度,更可增至 60米。”AiDLab與紡織企業合作,應用AI開發智能驗布機,提高驗布的準繩度。新晉紡織初創企業Unspun正在研發一部”10米乘3米”的自動化 3D 織布機,Unspun 聯合創辦人林凱銘接受本報記者通路時表示:“(以往)每條傳統牛仔褲的生産線,要用上數百部衣車,但往後我們隻需要一部 3D 織布機,就能夠代替整條生産線。”這樣紡織企業就有機會搬回香港了。

傳統行業相逢新科技!香港紡織業未來可期......

生産過程引入環保元素 香港重振紡織及制衣業所需面對的,還有污染問題。當年香港紡織及制衣業式微的一個原因在于污染問題嚴重,尤其是在1989年成立渠務署後,大量漂染廠因為未能設立污水處理站而結業或者北上發展。

理工大學紡織及制衣學系講座教授陶肖明接受本報記者通路時坦言,代工生産(OEM)在香港已經行不通,”再工業化”後的香港紡織及制衣業,不應再走”高污染”路線,隻有轉型做高附加值産品這一條路。為減少污染,Unspun 引入環保元素。林凱銘介紹稱,該公司生産的牛仔褲,主要采用再造棉,利用臭 氧進行洗染,既節省用水,還可以 做到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 而不是像一般牛仔褲般留下膠 質;另外,Unspun 所生産的牛仔褲,不使用鐵造 的”牛仔釘”,而是改為使用循環再造物 料鈕扣,達到循環再造的效果。

新材料新機遇

捕捉産業發展機遇方面,新材料可謂是紡織及制 衣産業更新轉型的機遇之一。引入新材料的好處, 包括能夠套用在現有的機器上面生産,例如運用纖 維及塗層(Coating)等新材料。

陶肖明指出:“廠商利用新材料制衣,可以提升競争力,增加盈利,還 可以藉此增聘人手,擴大市場佔有率。” 陶肖明還談到,引入醫療元素是産業的一個重要 機遇:“例如襪子,引入體溫測量功能可供醫院收 集資料,預算每雙成本介乎數百至1000元。” “對香港紡織企業來說,醫療領域是一個全新機會”,黃偉強表示,AiDLab會利用 “4D 人體掃描 實驗室”收集動态資料,藉以推算體型和人體壓力分布,協助企業開發功能性服裝及可穿戴裝置。

傳統行業相逢新科技!香港紡織業未來可期......

(陶肖明)

黃偉強透露,AiDLab正與醫院合作,開發矯形功能服 裝,目标是與志願機構及老人院舍合作,開發适合 糖尿病患者穿的鞋子。個人化生産模式好處多 香港有望重新引入紡織及制衣業的一個原因,在于個人化模式的興起。“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今天的紡織及制 衣業更講求個人化及生産速度,要求 “款式多、小批量及短生産期”,如果采 用智能化生産,可以減少使用空間及 存 貨 , 還 可 以 提 升 效 率 , 增 加 盈 利。”

從事紡織及制衣業的信達國際 執行董事、廠商會副會長駱百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駱百強認為,紡織及制衣企業大可以将部分增值工序搬回香港 :“包括樣闆制作等工序,昔日相關 工序需時兩周完成,時至今日可 以透過 3D 技術,縮短至兩至三天,相關技術能夠提高生産流程的連貫性,還可以提升速度和效 率。” 因應個人化生産模式的沖擊,Unspun則選擇在不同地域設立生産線, 林凱銘稱:“如果客戶來自歐洲,我 們自然會找土耳其廠商生産。”他解釋稱,上述做法可以避免萬一單一市 場供應失衡,整個業務都要癱瘓的風險。(“香港新工業”系列之三。)

傳統行業相逢新科技!香港紡織業未來可期......

(駱百強)

孵化器助力産業轉型

早年由紡織轉型地産發展的南豐集團, 近年成立了南豐作坊,緻力培育時裝科技 公司、技術型創業家,并建立政策夥伴培 育基地、創投基金、工作空間等。對于本 港紡織及制衣業”再工業化”的可能性, 南豐作坊回應本報時提及,香港主要扮演 中西方的橋梁,連系國際時裝品牌及内地 供貨商、生産商、零售商的角色。

傳統行業相逢新科技!香港紡織業未來可期......

(曾經的南豐作坊)

南豐作坊指出,紡織及制衣業在”再工業化”之下,必須以更宏觀角度去解決 現有問題。同時,要朝向 可持續的供應鍊及生産方式發展。南豐集團近年積極投資和培育新型紡織初創企業,包括利用3D掃描及紡織技術,為客人提供牛仔褲訂造的Unspun、利用藻類作為染料及織料生産的Algaeing等。

Unspun聯合創辦人林凱銘坦言,香港罕有專注零售、物聯網及服裝行業的 孵化器,而南豐作坊的優點,在于該平台 所資助的企業所從事的行業,是與實體産品有所聯系。Unspun于2017年成立,早前獲得700萬美元(約 5460萬港元)種子輪融 資,林凱銘指,未來将作A輪、B輪及C輪融資。

人才教育訓練必不可少

目前盡管大專院校有提供紡織業的課程,惟 亦被标簽為夕陽行業。

學者及紡織業界均認為,除了要深化知識訓練外,也要加強設計師 的教育訓練,同時應整合不同的教育訓練機構,以産生更大的協同效應。理工大學紡織及制衣學 系講座教授陶肖明坦言,要促進本港紡織及制衣 業技術提升,修讀紡織學系的學生欠缺足夠相關 知識訓練是一大問題。她說:”昔日為確定紡織系畢業生,必修資料分析及顔色管理(Color Management),但因近年收生情況欠佳,上述科目已改為不用必修,因而近年的畢業生便少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事實上,香港工業總會較早前發表的《香港制造:香港工業啟新章》研究報告中提到,香港在 聘請顔色管理人員、紡織業的資料分析員和程式 設計員都有一定困難,建議港府優化 “再工業化及科技教育訓練計劃”,資助相關企業教育訓練人才,同 時引入新商業模式活化傳統工業,聘用香港較年長的技師,鼓勵再就業及傳承技能。

傳統行業相逢新科技!香港紡織業未來可期......

信達國際執行董事、廠商會副會長駱百強認為,香港的紡織産業并不完整,尤其時裝設計師 的人才供應不足。他建議加強教育訓練,讓香港的本 地文化與時裝結合:”香港時裝設計師的國際視 野有所欠缺,教育訓練方面可以針對這點,既要具 備國際視野,也要兼備香港本地情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