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名臣张廷玉

作者:冬瓜88
清代名臣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 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后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乾隆帝即位,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民籍汉臣。

书香门第

安徽桐城,自打咸丰年间,曾国藩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被后人广知。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但这些已属于文化盛世,在清晚期才被世人所知,其实更早的读书风气迹象从明末已经开始。

张廷玉的高祖名张淳,曾任明代陕西临巩道参政,他自己就是个读书人,也鼓励子孙多读书,希望代代有秀才。张淳生四子,长子名张士维,也是个读书人,后考功名,官居抚州府知府。

张士维长子名张秉文,是明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此人即张廷玉的大伯祖。初授浙江归安知县,不久调徽州教授,后又迁户部郎中,出守抚州,累官终山东左布政使。明崇祯十一年,代善长子岳托率清军主力进攻济南,张秉文率军民抵御,以身殉国,妻妾侍婢十余人投大明湖自尽。

张士维三子名张秉彝,是大学士张英父亲、张廷玉祖父。张秉彝“十五补博士弟子,精攻制举业,以廪例入南雍,名噪士林者三十余年,历成均岁久”,说是张秉彝十五岁就进了南京国子监,并且才华横溢,在翰林中名气很大。

张秉彝生八子,长成七子,个个读书,颇有才名。

长子张克俨,字子敬。幼颖悟,日诵千言。年十五补县学生,为文每一篇出,人争传诵。事亲以孝闻,待兄弟友爱笃挚。生平无疾言厉色,恂恂然如不胜衣。年二十四卒。工诗,著有《古训堂诗》二卷。

次子张载,字子容。少倜傥,有风概。明季诸生,年四十辄弃去,隐居松湖之隈。

三子张杰,字如三,康熙间贡生,为苏州府学训导。风采峻整,文端师事之,是张廷玉三伯,也是张廷玉父亲张英的启蒙老师。

四子早卒。

五子张嘉,字子弢,号西来。生而谨厚,沉挚喜读书,作文敏而工,为国学上舍,知名当时。逾四十,即隐居湖上,松峰当户,湖水绕庭,极烟汲耕获之乐,卒年七十七。

六子张英,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即张廷玉之父。清康熙二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历任翰林编修、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年获准退居乡里,康熙御书“笃素堂”匾额相奖,著有《含章阁集》。

七子张夔,字次皋,号一斋,贡生,升大名府同知,调广平督理河务。

八子张芳,字次兰,号秋圃,贡生,官太常少卿。

综上可以看出,截止到张廷玉的父辈,祖上几代均有大量读书人,而且有的获得功名,有的甚至通过科举做到高级官员,这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之家。

父子大学士

张英,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其父张秉彝虽然并未做到高官,但家里仍然有水田两千余亩,而且据说还有副业。正是因为这种家庭背景,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也有祖上观念灌输,张英的读书环境是非常好的。

张英,自幼接受学习,八岁应童子试,十八岁拔置府庠第四,补博士弟子员,二十七岁中举人,列第十二,三十一岁考中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当朝大学士李霨非常赏识他,见张英卷,“激赏不置,有国士之目”。不久改内弘文翰林院庶吉士,进入庶常馆学习满、汉课程,开启仕途生涯。

张英,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开设南书房,他奉命入直,进入中枢。后历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康熙二十八年,张英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此后历任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官。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官居正一品。康熙四十年,张英以衰病再次乞休致。康熙四十七年,张英在家中病逝,年七十岁。娶姚氏,同里文儒姚孙森之女。生八子四女。

清代名臣张廷玉

张英次子,即张廷玉。出生于康熙十一年,正是张英任职京官期间,并且处于张英的上升期中。张廷玉早年因父亲出任主考而避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直到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启五十余年的为官生涯。

或许是因为出生家庭缘故,张廷玉政治智慧极高,康熙晚年诸子夺嫡争位,张廷玉正直而巧妙周旋于诸多势力之中,导致雍正即位之后,其因未过多涉及诸多党派之争,且作为汉臣代表平衡势力,为雍正皇帝所重用,被选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

为何和雍正皇帝能够搭上关系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父张英曾经作为内廷学士,做过雍正帝的老师,人品为雍正所敬重;二是学问扎实,久掌吏部,熟悉官场形态和官员情况,对新即位的雍正皇帝选人用才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正因为这一系列因素,很快张廷玉平步青云。雍正元年,张廷玉复值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师傅。四月,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雍正初年,准噶尔部叛兵屡扰边境,雍正帝频繁指授方略,张廷玉“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雍正六年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事务,官居正一品,位极人臣。作为汉臣代表,且是父子大学士,风光一时无两。

清代名臣张廷玉

配享太庙,晚景凄凉

正是因为张廷玉对朝廷的功劳,雍正遗命,等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这种在之前几乎只有满臣才有的荣誉,对张廷玉可谓家族几代莫大殊荣,所以他非常看重。

然而,乾隆帝继位,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年轻君主,励精图治,和乃父方略又大有不同。张廷玉作为前朝老臣很多事情无法回避,也看不过去,所以索性在乾隆十三年正月,以老病乞休,毕竟也已年满七十六岁。但是,乾隆帝似乎看出情况未允。乾隆十四年再乞休,乾隆终于批准,并御制诗三章赏赐。但问题就坏在,入奏时又提及念念不忘的配享太庙之事,要求皇帝出一个凭证,确保他死后能享受此哀荣。乾隆帝已经很不高兴,但还是照准了,但人走后估计就后悔了,第二天张廷玉自己没来谢恩,派了儿子张若澄过来,乾隆帝立即揪了这个理由,严斥要求回奏,要求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结果汪由敦可怜张廷玉晚年备受打击,悄悄漏信,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乾隆帝更是愤怒,严厉斥责了张廷玉,不准休致,削三等伯爵。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又去乞休,乾隆帝长子刚过世,晚年丧子正是悲痛之时,碰上这茬,火气极大,于是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你自己看着办吧,同这些人比,你自己觉得有资格配享太庙么?到此,还未结束打击。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不久又找了个罪名,要求其退还之前的赏赐。多重胖揍之后,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倒下了,享年八十四岁。

乾隆帝最后,思虑再三,念及张廷玉为国操劳五十余年,为朝廷规章制度所做贡献,最终仍决定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终究满足了张廷玉个人愿望。

张廷玉生八子,女数人。最终只有四子二女长大成人。其中:

长子张若霭,字景采,号晴岚。年甫冠,袭一等轻车都尉。雍正十一年进士,本一甲第三,廷玉再三恳辞,改置二甲第一,并颁谕旨数百言,昭示中外。授为翰林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奉命编辑《秘殿珠林》若干卷、《石渠宝笈》若干卷。乾隆元年,袭三等子,三年,袭三等伯。历侍讲学士、通政司右通政、光禄寺卿、内阁学士。乾隆十一年,乾隆西巡,张若霭扈从,以病回京,卒,年三十四岁,时人深惜之。张若霭工书善画,及在内府,得遍观所藏古人真迹,临摹仿效,益臻完美。著有《蕴真阁诗集》四卷。

次子张若澄,字镜壑号默耕。乾隆十年进士,改庶吉士,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亦工画。

三子张若淑,一七二八年八月初四日生,侧室吴氏出,荫封员外郎。

四子张若渟,字圣泉,历官刑部主事、军机章京、郎中、云南江知府、太仆少卿、侍郎、兵部尚书等,历工、刑、户诸部,卒于嘉庆七年。赠太子少保,谥勤恪。

清代名臣张廷玉

张廷玉,具备杰出的军事思想,军机处初立时,他在军机处的排名仅次于十三爷允祥,十三爷去世他代管,在整个雍正年间的用兵策略,军队建设,雍正都非常依赖他,无论年羹尧还是岳钟麒,对他都十分之敬重,可见其影响力。同时在军机处制度健全,官制完善,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