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此人反复无常,为何能成为三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作者:生猛历史

文|逆北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动荡乱世,既容易产生谋取天下的枭雄,也盛产权谋家。三国时代的贾诩正属于后者。他没有曹操和孙权等人那样的实力和成就,但却能做到政治“常青”,屹立三国政坛数十年而不倒,这不免令人称奇。

01超越皇帝与军阀的纷争

翻看贾诩的“政治履历”,我们会发现他已经不是“首鼠两端”那么简单,而是一直在变换效忠对象。从依附于董卓到最终投靠曹操,贾诩在这过程中曾经先后给李傕、段煨和张绣当过首席谋臣。而曹操在见到他后,非但没有因为他往日的“反复无常”而责怪于他,反而称他成就了自己的英名,给予贾诩相当高的评价。甚至到曹操临终托付后事时,贾诩也是距离曹操最近的人。那么问题来了,贾诩在三国政坛中能够顺风顺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些还得从贾诩的人生经历来寻找答案。

此人反复无常,为何能成为三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贾诩是东汉时期的武威姑臧人,妥妥的西凉人士。这片区域并非当时东汉知识分子活动的核心地区,震动东汉晚期朝野的“清议”也很少波及于此,相反,这里多民族混杂,贾诩甚至差点因为氐人的袭击而丧命,用当时的话讲,这是“未沾王化”之地。这样一种相对恶劣的文化环境,孕育出了当地人崇尚征伐和暴力的性格特点。贾诩虽然为东汉孝廉,但是当时朝政为外戚和宦官把持,中原的主流知识分子尚且插不进脚去,更何况处在帝国边缘地带的贾诩?因此,贾诩只得隐藏起野心抱负,先依附于当地的军事强人董卓,后竟因前者信任,而做到了讨虏校尉。

董卓进兵洛阳后,很快将汉献帝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同时,朝廷的文官集团则遭到打压排挤,于是便有了司徒王允袭杀董卓的事情。董卓死后,西凉军群龙无首,董卓的部将都想各自东西南北飞,躲避朝廷的追捕。然而贾诩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觉得王允肯定不会轻易放过包括自己在内的“董卓余党”。与其如此,不如放手一搏,拼个鱼死网破。在他的坚持下,董卓的部将李傕、张济等人收拾人马,竟然攻破长安,杀死王允,重新控制了朝局。

李傕等人政治生命的“起死回生”,让贾诩的威望突然高涨起来。可是,贾诩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于是,他委婉谢绝了李傕等人加官进爵的赏赐,之后,当他发现李傕等人非但没有改变当初董卓随意凌辱献帝君臣的做法,反而变本加厉,互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公开火并后,贾诩感到如果继续追随李傕等人只会惹火烧身,所以他转而亲近汉献帝,并在李傕试图屠戮朝臣的时候尽力从中调和,保全了一部分东汉勋贵的身家。贾诩的这一做法给自己多了条退路,也让他得以超越皇帝和军阀的纷争,重新选择新的靠山。

02劝张绣投曹:做人做事两不误

李傕等人败亡后,贾诩又短暂依附于关中军阀段煨,后来他发现此人妒贤嫉能,便利用过去和张绣父亲张济的交情,去给河南的张绣当首席军师。投靠张绣后,贾诩狠狠露了一手,首先,他在“外交”上促成张绣与江东刘表一系的联合,共同对抗以许都为中心对外扩张的曹操集团,后来,他又在张绣对曹操作战失利之时,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张绣以败兵继续追杀防御松懈的曹军,让张绣对自己愈发倚重。

此人反复无常,为何能成为三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当然,贾诩如此卖力,一方面是还没有判定中原大局究竟鹿死谁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看准了张绣为人缺乏主见、偏向懦弱的性格特点,因此才敢放手施展才华。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贾诩看出张绣没有谋取天下的魄力与眼光后,他便把目光迅速投向其他阵营。

很快,曹操在相继战胜了吕布和刘备等强敌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和袁绍争夺河北的大决战上。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绍派说客去拉拢张绣,想借助张绣来偷袭河南,牵制曹操主力北进。袁绍这么做的底气,在于他本身实力雄厚,而且天下人都知道张绣曾经杀死过曹操的爱将典韦与儿子曹昂。从私人恩怨的角度出发,曹操和张绣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两股势力怎么会结合在一起呢?

此人反复无常,为何能成为三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影视剧中张绣谋划突袭曹操)

但是,让袁绍和张绣感到吃惊的是,贾诩在最后站队这件事上,选择了让张绣无条件加入曹操阵营。须知,当时张绣即便不加入袁绍一方,也可以保持积极中立,坐山观虎斗,但是贾诩偏偏要求他绝对支持曹操,只因为他看到了曹操有经略天下的大志,不会去计较私人恩怨。这表明,贾诩不但看破了袁绍外强中干的本质,也认识到了这是张绣赢得曹操信任,保住荣华富贵,自己也省去“卖主之嫌”的绝佳时机。贾诩不但洞察人性,还能让各方利益都得到照顾并争取“最大化”。这样的做人做事两不误,在三国历史上恐怕都难找出第二人罢。

03如何让多疑的曹操放心

不过,贾诩和张绣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最后的结局。乱世之中,谋臣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可以任意变换主家,可是像张绣这样原先就是一方之主,现在又去给别人当下属。又怎能不受到一点怀疑或排斥呢?到了张绣晚年,曹操的一些旧将翻起了旧账,讥讽张绣曾偷袭杀死曹操的亲属,结果搞得张绣五味杂陈,抑郁而死。至于贾诩则不需要再为曾经的主人张绣操任何心,而是安心做自己的太尉,全力支持曹操的长子曹丕改朝换代。从这点来讲,贾诩的私心,其实也很明显了。

加入曹操集团后,贾诩又以参司空军事的身份先后参与了北攻袁绍、南下赤壁以及对抗进犯潼关的马超集团等战争。在这些战斗中,除了赤壁之战前夕贾诩反对曹操过早进兵决战外,其余均和曹操达成了思想上的默契。在与袁绍在官渡对垒时,不少文武官员都建议暂避袁军锋芒,唯独荀彧和贾诩等少数谋臣坚持曹操出奇兵对战袁绍。而在防御握有精悍骑兵的马超和韩遂时,贾诩将计就计,固守城池之外,刻意通过书信造假等方式来离间马超与韩遂等人的关系,最终使强敌不攻自破。可以看到,在郭嘉死后,贾诩成为了曹操巩固北方局势的第一大功臣。

此人反复无常,为何能成为三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在和曹操的相处中,贾诩也察觉到了曹操多疑的性格,所以出于明哲保身计,他和朝廷权贵尽量保持距离,不搞拉帮结派,另外在言行上也刻意收敛,不去利用主君家庭的矛盾搞挑拨离间。例如曹操离世前曾属意于并非长子的曹植代汉自立,结果被贾诩拿袁绍等人废长立幼导致政局混乱的往事来间接提醒,最终巩固了曹操长子曹丕的帝位。但是当曹丕称帝后翻旧账想整曹植时候,贾诩又暗示其不要逼迫兄弟太甚,尽力维护已经没有什么政治能量的曹植。这样有原则、有人情味的为人之道,就是曹丕自己也颇受触动。

当然,曹操生前之所以会重用贾诩,除了其才华突出外,也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贾诩缺乏深厚的政治背景,背后没什么强大的利益集团做奥援。现在贾诩“对症下药,投其所好”,让曹操对自己放心,也是其会做人的表现。这样的人活得不顺风顺水,反而奇怪了。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

张大可《三国史研究》,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