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四代帝都(四)北魏洛阳城(上)

作者:小桥流水0705

河洛风土

北魏洛阳城

经过近200年的动乱以后,至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当年十月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开始营建洛阳宫,从此,曾经一度衰败废毁的洛阳才又重新繁荣起来。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迁都图(美术作品)

北魏洛阳城,规模比汉晋洛阳城大的多,形制也有重大改变,这主要是在宣武帝景明二年(501),筑坊323,明确形成了“外郭城”,而原汉晋城圈则成了内城。外郭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如加上洛河南之四夷馆、四夷里,则南北亦为20里,平面略呈倒“凸”字形。

这个时期内城中除了宫殿区、皇家禁苑、官署、社庙、武库、太仓及重要的佛寺、官邸外,一般官宅、寺院、民居、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大都放到了内城以外的郭城内。其中在西郭城中部、东郭城南部和洛水以南分别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三个市场。北魏外郭城的出现,是汉魏洛阳城形制演变中一次最重要变化,该城出现了由郭城、内城与宫城组成的三道城圈。

北魏洛阳城平面布局示意图

北魏洛阳内城的城门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动。西城垣中间的一门——西阳门(汉曰雍门),因旧门偏斜,故北移以东对东阳门。另因孝文帝初到洛阳时暂驻跸金墉城,常去城西的王南寺与僧人拜佛论经,故在内城西垣的北端金墉城前东西大道新辟了一座“承明门”,取曹植诗“谒帝承明庐”之意。所以北魏洛阳城有13座城门,其名称略有改变。东面三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青阳门;南面四门,自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西面四门,自南向北依次为:西明门、西阳门、阊阖门、承明门;北面两门,自西向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洛阳伽蓝记》说:北魏“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门甍栋干云”,“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城门有三道。根据考古勘察,城门遗址与城内主要大道均已发现。其中宫城门前通往宣阳门的南北主要大道——铜驼街,宽达40余米。

北魏洛阳伽蓝图

内城衙署遍布,主要集中在宫城前阊阖门至宣阳城门南北大街——铜驼街两侧。自北向南,西侧有右卫府、太尉府、将作曹、九级府、太社,东侧有左卫府、司徒府、国子学、宗正寺、太庙、护军府。西阳门内御道北,有太仆寺、乘黄署、武库署。东阳门内御道北,有太仓署、导官署。建春门内御道南,有句盾署、典农署、藉田署;御道北有翟泉,泉北为河南尹,洛阳县治则在建春门外绥民里。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佛教寺院--永宁寺位于太尉府的西侧, 北邻御史台、南界昭玄曹, 据考古勘察,该寺院整体为南北长方形,长 301米、宽 212 米。

后魏京城图(阮元)

北魏宫殿由蒋少游、王遇和董尔负责,为表明北魏为继承正统王朝,宫殿多依魏晋旧基而重建,其宫城及主要城门依魏晋旧制。宫城正南门叫阊阖门,门外巨阙双立。阙前渠水淙淙,宫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门桁榜题,皆中书舍人(主管文书起草诏令的官吏)沈含馨以隶书成之,至宣武帝元恪时,又令江式用大篆书就。

据考古勘探,北魏宫城南北 1400、东西 660 余米,呈南北长方形。宫城东西两墙各门两两相对,自南向北分别为东掖门与西掖门、云龙门与神虎门、万岁门与千秋门,两门之间有道路相通,形成三条横街,其中万岁门、千秋门之间的横街,与内城的阊阖门、建春门大街相连接,这条街又称永巷,把全宫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又称北宫,是寝殿区、宫苑区,也称西游园。南部为皇帝处理政务及日常起居之所,宫中正殿太极殿。《魏书》载“少游又为太极(殿)立模范,与董尔、王遇等参建之”,可知太极殿的主要设计者即为蒋少游。早在定都洛阳之前,拆平城宫太华殿改建为太极殿时,孝文帝就曾命其测量魏晋洛阳太极殿的旧基址,后蒋少游又到南朝建康考察太极殿,因此十分熟悉魏晋宫室制度及其演变。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北魏洛阳太极殿建成。从孝文帝迁都到此时,已近十年。这时,蒋少游与孝文帝都已去世了。

太极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面阔12间,亦是宫中最巨大的建筑。与魏晋一样,太极殿东西侧为东堂、西堂。东堂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西堂为日常起居之所。因南朝建康宫太极殿东西堂面阔各为七间,北魏洛阳太极殿是仿魏晋太极殿及南朝太极殿而建,故东西堂当亦是七间。太极殿后有式乾、显阳、宣光、嘉福等四殿。显阳殿之后万岁、千秋门永巷之北即北宫,为妃嫔居住区。元乂、刘腾发动宫廷政变时,曾封闭永巷,幽禁灵太后胡氏于北宫主殿宣光殿。宫中还有含章、徽章、晖章、明华等偏殿,其中明光殿乃是孝庄帝手刃逆臣尔朱荣之处。

北魏洛阳宫城太极殿想象复原图

今孟津县平乐镇金村,明朝时曾称金墉镇,坐落于汉魏晋故城北端。村南高地,当地人称金銮殿或朝王殿,其南称午门台。据考古工作者进行试掘,确认这里就是北魏太极殿遗址,2010~2016年,又对遗址的东半部和东侧东堂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重大的考古发现。南面为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2011年底对该门址进行发掘取得了详细的考古资料。

北魏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国际城市。当时北魏王朝在城南洛水与伊水间筑四夷馆,以接待和安排东西南北四方来归之少数民族和异国之人。南方吴人投国者,处金陵馆;北方来归者,处燕然馆;东方来归者,处扶桑馆;西方来附者,处崦嵫馆。归附三年以后,即赐宅定居于四夷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说:“自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西,至于大秦(即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当时异域之民,“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

北魏洛阳城宫城想象图

北魏都城洛阳在东西20里、南北20里的范围内共有居民多达10.9万户,计60余万人口。宫室、庙社、府曹以外,每个里坊“方三百步”,开四门,置里正一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在城市里建置有如棋盘式的里坊,按里坊制度布局管理,是北魏都城的一个新变化,其后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这在城市建筑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内容。《洛阳伽蓝记》在详记京都洛阳佛寺情况的同时,亦对王公官宦宅第及所在里坊,进行了细致描写,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当时都城洛阳城市的布局安排和社会经济的繁华程度。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可知北魏京城里坊设置的一般情形。

城东东阳门内有宜寿里,内有苞信县令段晖宅。里北有昭仪寺,寺中有水池,据传为西晋巨富石崇家池,池南有楼,即石崇宠伎绿珠坠楼处。青阳门内有永和里,里内有太傅长孙稚、尚书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鸾、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等六宅,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时人呼为“贵里”。据说这里还是汉末太师董卓故宅,掘地取得金玉宝玩之物,铭云“董太师之物”。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北,有东安里,里内有驸马都尉司马恍、济州刺史分宣、幽州刺史李真奴、豫州刺史公孙骧等四宅。再东一里御道北,有晖文里,里内有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寔、冀州刺史李韶、秘书监郑道昭等四宅。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南有昭德里,里内有尚书仆射游肇、御史尉李彪、七兵尚书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农张伦等五宅,据记载其中以张伦宅最为豪侈。建春门外有建阳里,内有一座高三丈的土台,据传是西晋旗亭。台上有二层楼,悬鼓,击鼓用以罢市。又有崇义里,里东有石桥曰“七里桥”,桥东一里有城门曰“三门”,时人送去迎归,多在此处,所谓“相送三门外”,即此。建阳里有璎珞等十寺,士庶等共2000余户。建阳里东有绥民里,里内设有洛阳县治,再东有崇义里。青阳门外二里御道北,有孝敬里,是广平武穆王元怀宅,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平台复道,独显当世。熙平二年(517)元怀死,舍宅为平等寺。

城西西阳门内御道北,有延年里,里内为司空刘腾宅。“屋宇奢侈,梁栋逾制,一里之间,廊庑充溢……博敞弘丽,诸王莫及。”西阳门内永康里,内有领军将军元乂宅。出西阳门外五里,有寿丘里。南临洛水,北达邙山,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皇室宗亲多在此居住,民间称作“王子坊”,其中以河间王元琛最为豪富。西明门外有太傅清河王元怿宅,宅内西北有楼,比宫中的凌云台还要高。楼下馆殿林立,土山钓台,冠于当世。

城南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有利民里,里有三公令史高显略宅。开阳门外三里,御道东有东汉国子学堂,孝文帝题名为劝学里,东为延贤里,有尚书令王肃宅。津阳门外三里有中甘里,里南为高阳王元雍宅。据文献记载,元雍曾任丞相,他的住宅可与皇宫相比。

城北广莫门外一里御道东,有永平里,里东有闻义里,原名上商里,西周王朝灭殷后,迁殷贵族于成周城北,即此地。里内百姓多是烧造陶器的手工业者,达官贵人耻与之同里,纷纷迁离,故当时有民谣曰:“洛城东北上商里,殷之顽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只有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息其中,堂宇园林,极为华丽。

北魏京都洛阳,布局上大致是宫城之外设有内城,衙署寺庙大多设在内城,达官贵人的府第亦多设于内城。外郭城范围广大,为普通百姓聚居之所。

来源:汉魏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