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代帝都(四)北魏洛陽城(上)

作者:小橋流水0705

河洛風土

北魏洛陽城

經過近200年的動亂以後,至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當年十月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将作大匠董爵開始營建洛陽宮,從此,曾經一度衰敗廢毀的洛陽才又重新繁榮起來。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遷都圖(美術作品)

北魏洛陽城,規模比漢晉洛陽城大的多,形制也有重大改變,這主要是在宣武帝景明二年(501),築坊323,明确形成了“外郭城”,而原漢晉城圈則成了内城。外郭城東西20裡,南北15裡,如加上洛河南之四夷館、四夷裡,則南北亦為20裡,平面略呈倒“凸”字形。

這個時期内城中除了宮殿區、皇家禁苑、官署、社廟、武庫、太倉及重要的佛寺、官邸外,一般官宅、寺院、民居、手工業作坊和市場大都放到了内城以外的郭城内。其中在西郭城中部、東郭城南部和洛水以南分别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三個市場。北魏外郭城的出現,是漢魏洛陽城形制演變中一次最重要變化,該城出現了由郭城、内城與宮城組成的三道城圈。

北魏洛陽城平面布局示意圖

北魏洛陽内城的城門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動。西城垣中間的一門——西陽門(漢曰雍門),因舊門偏斜,故北移以東對東陽門。另因孝文帝初到洛陽時暫駐跸金墉城,常去城西的王南寺與僧人拜佛論經,故在内城西垣的北端金墉城前東西大道新辟了一座“承明門”,取曹植詩“谒帝承明廬”之意。是以北魏洛陽城有13座城門,其名稱略有改變。東面三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建春門、東陽門、青陽門;南面四門,自東向西依次為:開陽門、平昌門、宣陽門、津陽門;西面四門,自南向北依次為:西明門、西陽門、阊阖門、承明門;北面兩門,自西向東依次為:大夏門、廣莫門。《洛陽伽藍記》說:北魏“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門甍棟幹雲”,“嘗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城門有三道。根據考古勘察,城門遺址與城内主要大道均已發現。其中宮城門前通往宣陽門的南北主要大道——銅駝街,寬達40餘米。

北魏洛陽伽藍圖

内城衙署遍布,主要集中在宮城前阊阖門至宣陽城門南北大街——銅駝街兩側。自北向南,西側有右衛府、太尉府、将作曹、九級府、太社,東側有左衛府、司徒府、國子學、宗正寺、太廟、護軍府。西陽門内禦道北,有太仆寺、乘黃署、武庫署。東陽門内禦道北,有太倉署、導官署。建春門内禦道南,有句盾署、典農署、藉田署;禦道北有翟泉,泉北為河南尹,洛陽縣治則在建春門外綏民裡。北魏洛陽城内最大的佛教寺院--永甯寺位于太尉府的西側, 北鄰禦史台、南界昭玄曹, 據考古勘察,該寺院整體為南北長方形,長 301米、寬 212 米。

後魏京城圖(阮元)

北魏宮殿由蔣少遊、王遇和董爾負責,為表明北魏為繼承正統王朝,宮殿多依魏晉舊基而重建,其宮城及主要城門依魏晉舊制。宮城正南門叫阊阖門,門外巨阙雙立。阙前渠水淙淙,宮牆“皆施短椽”,“以瓦覆之”。門桁榜題,皆中書舍人(主管文書起草诏令的官吏)沈含馨以隸書成之,至宣武帝元恪時,又令江式用大篆書就。

據考古勘探,北魏宮城南北 1400、東西 660 餘米,呈南北長方形。宮城東西兩牆各門兩兩相對,自南向北分别為東掖門與西掖門、雲龍門與神虎門、萬歲門與千秋門,兩門之間有道路相通,形成三條橫街,其中萬歲門、千秋門之間的橫街,與内城的阊阖門、建春門大街相連接配接,這條街又稱永巷,把全宮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又稱北宮,是寝殿區、宮苑區,也稱西遊園。南部為皇帝處理政務及日常起居之所,宮中正殿太極殿。《魏書》載“少遊又為太極(殿)立模範,與董爾、王遇等參建之”,可知太極殿的主要設計者即為蔣少遊。早在定都洛陽之前,拆平城宮太華殿改建為太極殿時,孝文帝就曾命其測量魏晉洛陽太極殿的舊基址,後蔣少遊又到南朝建康考察太極殿,是以十分熟悉魏晉宮室制度及其演變。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北魏洛陽太極殿建成。從孝文帝遷都到此時,已近十年。這時,蔣少遊與孝文帝都已去世了。

太極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面闊12間,亦是宮中最巨大的建築。與魏晉一樣,太極殿東西側為東堂、西堂。東堂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西堂為日常起居之所。因南朝建康宮太極殿東西堂面闊各為七間,北魏洛陽太極殿是仿魏晉太極殿及南朝太極殿而建,故東西堂當亦是七間。太極殿後有式乾、顯陽、宣光、嘉福等四殿。顯陽殿之後萬歲、千秋門永巷之北即北宮,為妃嫔居住區。元乂、劉騰發動宮廷政變時,曾封閉永巷,幽禁靈太後胡氏于北宮主殿宣光殿。宮中還有含章、徽章、晖章、明華等偏殿,其中明光殿乃是孝莊帝手刃逆臣爾朱榮之處。

北魏洛陽宮城太極殿想象複原圖

今孟津縣平樂鎮金村,明朝時曾稱金墉鎮,坐落于漢魏晉故城北端。村南高地,當地人稱金銮殿或朝王殿,其南稱午門台。據考古工作者進行試掘,确認這裡就是北魏太極殿遺址,2010~2016年,又對遺址的東半部和東側東堂遺址進行發掘,獲得了重大的考古發現。南面為宮城正門阊阖門遺址,2011年底對該門址進行發掘取得了詳細的考古資料。

北魏洛陽是一座著名的國際城市。當時北魏王朝在城南洛水與伊水間築四夷館,以接待和安排東西南北四方來歸之少數民族和異國之人。南方吳人投國者,處金陵館;北方來歸者,處燕然館;東方來歸者,處扶桑館;西方來附者,處崦嵫館。歸附三年以後,即賜宅定居于四夷裡。據《洛陽伽藍記》記載說:“自蔥嶺(即帕米爾高原)以西,至于大秦(即羅馬帝國),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當時異域之民,“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以附化之民,萬有餘家。門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蔭陌,綠樹垂庭”。

北魏洛陽城宮城想象圖

北魏都城洛陽在東西20裡、南北20裡的範圍内共有居民多達10.9萬戶,計60餘萬人口。宮室、廟社、府曹以外,每個裡坊“方三百步”,開四門,置裡正一人、吏四人、門士八人。在城市裡建置有如棋盤式的裡坊,按裡坊制度布局管理,是北魏都城的一個新變化,其後為隋唐長安城、洛陽城所仿效,這在城市建築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新内容。《洛陽伽藍記》在詳記京都洛陽佛寺情況的同時,亦對王公官宦宅第及所在裡坊,進行了細緻描寫,可以從側面了解到當時都城洛陽城市的布局安排和社會經濟的繁華程度。現擇其要者介紹如下,可知北魏京城裡坊設定的一般情形。

城東東陽門内有宜壽裡,内有苞信縣令段晖宅。裡北有昭儀寺,寺中有水池,據傳為西晉巨富石崇家池,池南有樓,即石崇寵伎綠珠墜樓處。青陽門内有永和裡,裡内有太傅長孫稚、尚書右仆射郭祚、吏部尚書邢鸾、廷尉卿元洪超、衛尉卿許伯桃、涼州刺史尉成興等六宅,皆高門華屋,齋館敞麗,時人呼為“貴裡”。據說這裡還是漢末太師董卓故宅,掘地取得金玉寶玩之物,銘雲“董太師之物”。東陽門外一裡禦道北,有東安裡,裡内有驸馬都尉司馬恍、濟州刺史分宣、幽州刺史李真奴、豫州刺史公孫骧等四宅。再東一裡禦道北,有晖文裡,裡内有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寔、冀州刺史李韶、秘書監鄭道昭等四宅。東陽門外一裡禦道南有昭德裡,裡内有尚書仆射遊肇、禦史尉李彪、七兵尚書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農張倫等五宅,據記載其中以張倫宅最為豪侈。建春門外有建陽裡,内有一座高三丈的土台,據傳是西晉旗亭。台上有二層樓,懸鼓,擊鼓用以罷市。又有崇義裡,裡東有石橋曰“七裡橋”,橋東一裡有城門曰“三門”,時人送去迎歸,多在此處,所謂“相送三門外”,即此。建陽裡有璎珞等十寺,士庶等共2000餘戶。建陽裡東有綏民裡,裡内設有洛陽縣治,再東有崇義裡。青陽門外二裡禦道北,有孝敬裡,是廣平武穆王元懷宅,堂宇宏美,林木蕭森,平台複道,獨顯當世。熙平二年(517)元懷死,舍宅為平等寺。

城西西陽門内禦道北,有延年裡,裡内為司空劉騰宅。“屋宇奢侈,梁棟逾制,一裡之間,廊庑充溢……博敞弘麗,諸王莫及。”西陽門内永康裡,内有領軍将軍元乂宅。出西陽門外五裡,有壽丘裡。南臨洛水,北達邙山,東西二裡,南北十五裡。皇室宗親多在此居住,民間稱作“王子坊”,其中以河間王元琛最為豪富。西明門外有太傅清河王元怿宅,宅内西北有樓,比宮中的淩雲台還要高。樓下館殿林立,土山釣台,冠于當世。

城南宣陽門外一裡,禦道東有利民裡,裡有三公令史高顯略宅。開陽門外三裡,禦道東有東漢國子學堂,孝文帝題名為勸學裡,東為延賢裡,有尚書令王肅宅。津陽門外三裡有中甘裡,裡南為高陽王元雍宅。據文獻記載,元雍曾任丞相,他的住宅可與皇宮相比。

城北廣莫門外一裡禦道東,有永平裡,裡東有聞義裡,原名上商裡,西周王朝滅殷後,遷殷貴族于成周城北,即此地。裡内百姓多是燒造陶器的手工業者,達官貴人恥與之同裡,紛紛遷離,故當時有民謠曰:“洛城東北上商裡,殷之頑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甕子,人皆棄去住者恥。”隻有冠軍将軍郭文遠遊息其中,堂宇園林,極為華麗。

北魏京都洛陽,布局上大緻是宮城之外設有内城,衙署寺廟大多設在内城,達官貴人的府第亦多設于内城。外郭城範圍廣大,為普通百姓聚居之所。

來源:漢魏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