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作者:二十六号送信人

“​古老而神秘的岩画,是史前人类文明的共同母语。在文字正式与大众见面以前,它也是唯一一部可以展现当时社会生活图景的文化典籍。​”

曾记否,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幅记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巨大卷轴在舞台中央缓缓地展开,最先映入眼帘的居然是一些奇模怪样的象形图案,让人云里雾里,好不生疑,而它便是来自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花山岩画。花山上的岩画是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遗世杰作,是其的巧夺天工,也是那断壁上的一首绝唱。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

相比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兵马俑,杭州的西湖,桂林的山水来说,花山岩画的知名度确实小得可怜,虽说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但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16年成功入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它才慢慢打破了这种囧状,进而渐渐地走进大众的视野。

——————————————————————

​—01​—

花山,在当地壮语里是“芭莱”之意,简译为“有画之山”。据考证,所绘者为战国春秋时期的古骆越人,原初他们集中分布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市一带,世代沿河而栖,善长水性,以石器作为劳动工具,把生鱼和生羊作为主食。

在境内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江两岸200多公里的悬崖峭壁上,绘制有数量庞大的画作。历经了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沧海桑田的变迁后,仍有6000多个图像保存至今,这也使得花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岩画画板”。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关于它的由来,在当地的耀达村中还有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有一奇人名叫蒙大,生来就食量惊人,且力大无穷,几百斤的谷子挑在肩上那也是不在话下。后有一年,兵荒马乱,官吏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役民至水火之中,耀达村自然也免不了遭此横祸。一日,蒙大忍无可忍便决心起来造反,但无兵马武器,还谈何起义呢?冥思苦想,蒙大也没想出个良策来。

直到村里来了一位银须白发的老者,他送给了蒙大一叠纸和一支画笔,并语之曰,在纸上画兵马刀枪,如果诚心诚意画够一百天的话,奇迹就会出现,不过这是天机,切不可使外人闻。话音刚落,皓首老人便驾鹤西去。

蒙大半信半疑,但迫于无计可施,故还是愿意为之一试。他终日闭门自户,废寝忘食地作画。良久,其母见子整天神神叨叨的也不知在忙些啥,便问蒙大所为何事?蒙大没有正面回应,摇摇头地说一百天过后答案自会揭晓。然而蒙大的母亲却按耐不住好奇的心,趁蒙大不在家时便偷偷地打开了画箱,顷刻间,纸上的人儿,马儿,刀鼓等都一股脑的飘出了屋外,粘在了那村前的岩壁上,也就成了今天所谓的花山岩画。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02​—​—————————————————————

花山之美在神秘​—————————————————————

花山上的岩画,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包括人、马、狗、刀、剑、铜鼓和羊角钮钟等等,以人像居多。画法较为单一,采用的是平涂法,只是对所构图像进行简单的加工,粗糙地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并没有对局部做细致的描绘。风格虽略显古朴了些,但笔调却粗犷,场面亦十分宏大。千百年来,它无世无争,静静地矗立在江边两岸,在时间的长河里它随一叶扁舟缓缓地流淌,向后人诉说着它那远方的故事和传说。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图案背后究竟有着何种寓意?​在宁明,扶绥,龙州境内,绵延两百六十多公里,大大小小分布有八十九处岩画点,其中以宁明县分布数量为最。红褐色的象形图案,从远处观赏就像是看到了一只只在手舞足蹈的青蛙。它们除了外观与人异样之外,其它方面则完全是类人化,有配剑,会打鼓,能撑船……场景画面杂多,引人深思:这究竟有何深意?历代专家对此莫衷一是,但归结出的答案也不外乎是以下两种:

一,展现的是一幅祭祀典礼场景。

巫文化在岭南地区可谓是历史悠久,绝对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细细打量一番岩画中的“类人类”,不难发现他们的动作也是整齐划一,双腿分开躬曲着,双手举到头顶做出蛙伏装,这跟古代典礼的那种跳大神的动作相似度简直是百分之九十九。而且古代的大规模人物聚集一般都是因为天灾人祸,为向天神祈福而来,所以说花山岩画展现的是祭祀场景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为啥这人非要画成蛙状呢?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古人的认识水平普遍低下,对植物,动物等生存演变的规律更是蒙昧无知,加上某些生物还具有一些人类所希求的或不具备的功能,于是它们就被当时的人认为是神的化身,是专门派来保护他们的,由此图腾文化衍生。而画中的蛙就是图腾的一种,首先蛙生殖能力旺盛,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大量繁殖子嗣是被列为种族的头等大事;此外蛙常选择在雨天出没,甘霖也一度被认为是上天的恩惠,所以青蛙也就间接的被认为是沟通天神的使者。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二,恐吓对手的战争场景。

​话说当年秦始皇为实现一统天下的鸿鹄之志,那可是不余遗力的围剿诸国啊,就算是远在天边的骆越国也难逃成为吞并名单中的一员。但有南蛮之称的古骆越人又哪里会是汉人们的对手呢?既然实际能力上不能取胜,那就在思想上出些奇招,所以智多星的骆越先民们就想出了在峭壁上做画的法子,用象征着血液的红色涂料绘制出了大量的人,刀,剑,鼓…向秦人展示了大规模的杀伤性场景,通过这种方式让其知道骆越人的兵力是多么的强硬,希冀不战而胜,吓跑前来侵略的秦人。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颜料为何千年不腐?

有“岩画中的敦煌”之称的花山,有着敦煌的华丽,也有着它本身固有的神秘。故人西辞的黄鹤楼,几经战火,前前后后重建了二十余次,早已是面目全非;而位于三江交汇处的乐山大佛,在漫长的岁月里,饱受风雨的侵蚀,终究也是难逃千疮百孔的厄运。但为何花山却能在两千多年的光阴里,颜色不减,独立鳌头?

根据调研,以及多方求证,专家解释说,所绘颜料应该是红色的赤铁矿粉,粘合剂为植物叶,这种植物液的主要成分是草酸,只要把草酸涂在岩层上就可以除去碳酸钙里面的二氧化碳,使其变成草酸钙。而草酸钙是一种非常坚硬的物质,原料一附着在上面后就不容易老化,能维持千年不腐!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如何做到作画上壁的?

​左江两岸,高山耸立,林木茂盛,奇珍异兽颇多。望着巍峨的高山,除了崇拜之外,估计就只剩下敬畏了。惊叹于颜料未腐之谜时,这“红色印记”离江面最高的有九十多米,最低也有三十米,古骆越人又是如何在峭壁上作画的呢?此问更是直指人心,引人探讨。

​。攀岩法 受竞技类项目攀岩的影响,一部分专家学者持论说,古骆越人把颜料画笔背带于身上,借助腰力和腹力徒手攀登至峭壁上作画。此论看似有点道理,但在驳斥面前终究还是立不住脚跟。留心观察的人不难发现,花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质光滑,岩块齐整,并没有什么坑坑洼洼的地方,再好的攀岩手如果没有支点还能攀上去嘛?所以,此论难以服众。

​。乘船法 ​在花山岩画中不乏有撑船竞技图,而且还有左江流经,于是又有人猜想说,会不会是古骆越人在水位线上涨时撑船给画上去的?咋一听,观点貌似也算合理,但还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bug太多。第一,从作画状态分析。洪水上涨时,水流极速,船只又如何能保持平稳,轻松作画?而且岩上的画并没有什么因为手抖而画漏画错的情况。第二,结合水位线来看,更是离谱。经水利专家测算,花山历年来最高的水位线也不过十几米,连最低岩画的高度都够不到,还谈何乘船呢?

。支架法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想作画上壁,首先你得摸得到岩壁呀,前两种方法不行,那还有什么奇思妙计?在专家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个声音跳了出来:支架法。就像起高楼盖房子一样,只要在地上塔一层一层的脚手架,把人送上去后就能实现建造的目的。事实果真如此嘛?专家的回复是,难!现代性的思维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考虑。地质考察组研究发现, 两千年前的花山地带地基并不稳,松散物质太多,根本就不具备搭脚手架的条件。况且,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又不懂建筑学,又怎能修建出绵延两百多公里,高达几十米的支架呢?

花山,断壁上的绝唱

#The End#

——————————————————————尚恐费言语,姑且一言以蔽之。花山,这幅穿越千年时空的神秘图腾,是自然与人文的交相辉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繁荣;它从远古中走来,也将从现在走向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