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相邦?相国?丞相?宰相?你能分得清吗?

作者:星村花

#知识辞海计划#

相邦?相国?丞相?宰相?都有一个“相”字,那么它们是一回事吗?

俗话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大部分人会认为宰相是一个官职。其实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是一群人。

相邦?相国?丞相?宰相?你能分得清吗?

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相邦”,秦国的第一个相邦是樛斿,秦国最后一个相邦是吕不韦。

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邦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邦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

相这个字是省视,视察的意思,相国是负责视察国家的官员,是真正的百官之长。

丞相的“丞”作为官称,有辅佐、副贰之意,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汉初。

例如《史记·吕不韦传》中也可以看出相国的权利大于丞相的。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后来丞相逐渐成为了百官之长,到汉惠帝下令各诸侯国废除相国官职,诸侯国只保留丞相。

丞相的设置也可以看做是对相邦的分权,然后逐渐架空相邦,相邦(相国)就远离了权力中心,这时丞相成了新的权力中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