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名闻朝野的山阳阮氏

作者:王泽强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安府署东侧,曾经住着一户遐迩闻名的人家——山阳阮氏。阮氏一门在清代出了四个进士、三个举人,这在全国都是令人艳羡的奇迹。他们能诗善文,凭着横溢的才华迈进国家权力核心机构军机处、户部、吏部、刑部、翰林院及各级地方政府。他们著书立说,有人成为帝王赏识的贤臣,有人成为帝王亲密的诗友,有人为故乡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们为淮安赢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门三杰,声誉渐隆

阮氏祖籍江西省清江县,祖上元末参加农民起义,明初随军驻守淮安府大河卫,遂迁家山阳县(今楚州区)。明嘉靖年间,阮氏出了一个名人,叫阮嘉林,以会试副榜第一的成绩出任益阳知县、侯补监察御史,廉洁奉公,一尘不染,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死后,其灵位进入乡贤祠,接受公祭。这在封建社会是光宗荣祖的一件事情。

清初,阮嘉林孙子阮晋为监生,著有《自吟亭诗稿》,为清初文人团休“望社”的重要成员,创作了许多具有乡土风情的诗歌。曾和著名学者阎若璩一起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辞科的考试,未中;后来考得知县职,未赴任。阮氏至此已拥有大片土地,积蓄了丰厚的家产,为其子孙的兴旺发达奠定了物质基础。

阮晋儿子阮应韶(1676-1723)为监生,著有《阮氏笔训》,砥躬砺学,扶危济困,受乡人爱戴。死后,由地方名流公同推荐,经朝廷批准,他名入乡贤祠,接受公祭。在呈礼部的《推荐书》上署名的有淮安府山阳县绅士、翰林院检讨周龙官、吴泰,延平府知府任崇延,东平州知州毛韶芳,以及举人6人、贡生和秀才22人——其中知名的有周振采、邱谨、王家贲、边维祺(即著名画家边寿民)等。《推荐书》说阮应韶:

品行端方,为阖邑所重。处宗族乡党,虽卑幼后进,必推诚相与,交接以礼,每以孝悌忠信,因事劝导。殁后二十余年,迄今人人追思之勿忘。

下文还列举了具体的理由:“儒慕性成,孝养二亲;笃于同气兄弟七人,有恭无间;祀先尽诚”;“攻儒业,务植根本,幼即工文,绝无浮薄之习”;“虽贫寒而济人之急,不吝解难”等等。江苏巡抚陈大受接到呈文后,即上疏朝廷,朝廷很快下达批文:

山阳县已故监生阮应韶,据该抚查核明确,开具事实清册,就准其入祠矣。命下之日,臣礼部行文该抚,照例遵行可也。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题,十七日奉旨依仪,钦此。

至此,阮氏已有二人名入乡贤祠,其在地方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阮晋侄儿阮应宫(1659-1718年)为郡痒生,辑撰医书数十种,与袁浦、袁体齐名,精通医道,医术精湛,在当地声望极佳。另一个侄儿阮应商1703年考中进士,进入户部,先后担任主事、郎中。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上班首日见差役穿着华贵的裘装,立即严加呵斥,喝令脱去并打了一顿,上下为之震动。他处理政务时,要求差役抱着文牍在旁边侍候,不许插话,以防止滑吏借介绍情况为名,误导上司,兜售其奸。不到一个月,上下肃然,风气大变。后调任吏部给事中,目睹种种腐败权钱交易现象,他夜不能寐,奋笔疾书,写下了有名的《疏论铨曹之弊》(载徐珂《清稗类钞》第四册),上书康熙帝。康熙帝阅后非常重视,批给都察院处理。都察院调查后认为他所说的情况属实,于是康熙帝大怒,严厉查处了一批腐败官员,阮应商一时间名声大震。康熙帝到吏部视察,指名要阮应商回报情况,阮应商从容不迫,有理有据,条分缕析,康熙帝边听边点头,留下了极佳印象。后来,康熙帝每次到吏部,一进门就问“阮应商在不在”,已打算重用他,可惜,他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淮南二阮,声闻朝野

阮应韶生了两个儿子,老大阮学浩29岁中进士,老二阮学浚28中进士,而且兄弟二人同入翰林院为撰修官,一起编纂《世宗皇帝朱批御旨》、《世宗皇帝实录》、《皇清文颖》、《大清会典》,校刊《四朝实录》等历史文献。翰林院官员主要工作是编纂文献,还常出任乡试、会试主考官及地方学政,还有可能一步踏进权力中枢。新科进士中只有经考核为优秀并且有朝中大臣保荐的一小部分人才能进入翰林院,进去后还得学习三年,再考核获得优等的人才有资格留下来任编修,其余人再次淘汰分流,下到府、县任职。因此,能进入翰林院为国修史、为国选才是天下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阮学浩因无人保荐差点失去机会,考核时由雍正帝钦定为第四名,点他为翰林,反而显得特别光荣。阮氏兄弟二人同在翰林院任职成为士林中广为传播的佳话。后来,阮学浩担任山西、陕西等省乡试主考官,及会试同考官;阮学浚担任贵州乡试主考官,手握选拔举人、进士的重权,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淮南二阮”雅号在朝野中逐渐传播开来。

1742年春,阮学浩出任湖南学政。临行前,乾隆帝告诫他到任后要“端士习、杜请托、拔真才”(阮葵生《显考缓堂府君行述》) ,并晓谕驾驭属员的方法和技巧;年逾八旬的老母也谆谆叮嘱他:“汝脱青衫未久,当知寒士单寒之苦”(同前)。抵湘后,他勤奋工作,秉公办事,杜绝一切后门,严禁钱学交易。每一场考试过后,他组织幕僚认真评点,要求每一份试卷批阅三遍,即使是最差文章也要细加圈阅,要让生员心服口服,让每个人都有收获。他在学政衙门办公,不设守门人,大门小门一律洞开,所有当差及府、县生员有事可直接到他跟前禀报。学政权力很大,许多人向他行贿,不仅没得到好处,反而栽了跟头。长沙一位大财主见正面进攻不行,采取迂回策略,令管家携带重金千里迢迢到山阳县阮氏门上走夫人路线。这位管家经长途跋涉,一天傍晚终于来到阮氏门前,看门人立即向夫人陈氏禀报,陈氏问明情况,严加痛斥,命家人拿来棍棒,大声喊“捉贼”,打得行赌者抱头鼠窜。阮学浩闻讯,感到十分欣慰,更坚定了拒贿反腐的决心。当时朝廷准许各省学政编印文选卖给生员,以获取一定利益,手下劝阮学浩也这么做,阮学浩拒绝了,还捐资编书,免费赠送给生员,获得了莘莘学子的拥戴。他爱护生员,严禁府县官员殴打生员。沅陵知县鞭打生员,受到他的斥责,被记大过一次。三年当中,他走遍了沅湘两岸,踏遍了苗岭山寨,建书院,修学宫,赠图书,恤寒士,清廉学政的美名传遍了三湘大地,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年学政任满,考核为优等,乾隆帝有意让他到云南再干一任学政,他以母老为由辞官归乡。归乡后,江苏巡捕抚庄有恭登门拜访,请他出任淮阴书院主讲,他提出了的唯一条件就是不要任何报酬,乡邻闻讯无不为之感动。一个多次担任院试、乡试、会试考官的翰林院资深官员,一个全国闻名的学者,不摆任何架子,脱去朝服,穿上青衣布鞋,无偿为乡里学子授课,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义举啊!见县学房舍破损严重,他带头捐资修建,并把被缛带到施工现场,住在工地上以便监督施工。事后,漕运总督杨锡绂亲自撰文,并勒碑纪念此事。他发起成立民间助学组织“洒扫会”,要求入会会员每天捐一个钱,所得款项主要用来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读书。他又在勺湖构筑草堂,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读书学习。在他归乡前的九年中和去世后的八年内,山阳县进士考试记录为零,而在归乡之后至他去世的十余年中,山阳县共考取12名进士,没有一届光头,此外还考取了数十名举人和数百名秀才。

乾隆帝第二次南巡(1757年)时,阮学浩及阮学浚在淮安红花埠迎驾,进献诗册,得到乾隆帝的称赞,获赏大缎一匹。乾隆帝第三次南巡(1762年)途经淮安,主动邀见阮学浩,并亲切询问许多事情,对其泽被乡梓的义举赞赏有加,赐大缎一匹以示慰藉。除在翰林院编纂的著作之外,他还有《淮安府志》、《娱萱亭稿》、《职思堂馆阁集》、《诗文全集》、《缓堂别集》等著作传世。

他逝世后,乡人及亲友建立“太史祠堂”以纪念他的功德。“太史祠堂”共有房屋28间,包括祠堂、书房、客厅、住宅、厨房和竹林、后花园,共占地八亩。祠堂大门、二门对联为:

学探二酉、泽汇三湘。

清官第一、翰苑成双。

此外,在他生前讲学的勺湖草堂,弟子又设祠纪念他。勺湖草堂大门正上方题有“裴园老前辈祠堂”字样,大门两边为其从孙锺瑗题写的楹联:

新规式焕登斯堂也春秋弦诵可者识当年楹荦书卓带草丰茸

旧迹就湮遇其地者俯仰客与犹缅想先时勺水瀹涟湖光荡漾

祠堂里设有灵位,上书“皇清诰授奉政大夫例授光禄大夫翰林院检讨刑部右待郎加二级缓堂阮公之神位”。灵位上方悬挂着“经师人表”木匾( 桂林陈宏谋题),两边木柱上有著名文人裘曰修题写的楹联:

风雅是一吾师馆阁卅年推钜手

春秋毖歆毖祀烟波一片想清标

从这些楹联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同时也是对他的成就与贡献的肯定。

阮学浚在1749年与蕴著一起弹劾吉庆贪脏,没成功,畏惧逃匿,乾隆帝曾降旨捉拿他:“至阮学浚,向列词垣,虽曾考居劣等,究系诵读诗书之人,亦何至畏罪潜逃,与匪徒无异?似此行径,则其平时与蕴著交往者殆不可问,著该督抚严缉务获,毋得任其远扬。”(《清高宗皇帝实录·乾隆十四年五月下》)因查无实据,吉庆等人当时未受到处理,此事便不了了之,但阮学濬从此被迫退出官场,在吴江以授徒为业,前后达三十余年,吴地才俊多从其游。有《蔃村诗文集》传世。

眉山兄弟,名满天下

阮学浩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取名葵生,一个取名芝生,寓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之意。葵生27岁中举人,35岁时以会试中正榜录用为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兼三馆撰修官,官至刑部侍郎,有《七录斋集》、《茶余客话》、《秋谳志略》等著作传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阮芝生24岁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德清知县、永定河北岸同知等职,著有《咏素斋集》、《听潮集》、《退朝堂笔记》等,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其诗作《题于谦墓》极为称赏。兄弟二人互相友爱,又同擅诗文,当时被誉为“眉山兄弟”(指苏轼苏辙)。

阮葵生学识渊博,精明强干,思维敏捷,数千字文章可一挥而就。在刑部任郎中时已得到刘统勋、舒赫德等相国的赏识。他办案主张“成见不设,定见不移,不恃聪察以矜明核,不务宽纵以博虚誉” (常循《安甫司寇六十寿序》),办了许多大案要案,留下了大量精彩的案例,成为当时及后世治狱的样板。据《清史稿·刑法志》记载,“刑部侍郎阮葵生著《秋谳志略》,而后规矩略备,中外言秋勘者咸依之”,他为清代法制建设作了很大的的贡献。阮元等人为他写的传记及府县地方志都不惜笔墨记载了许多精彩的案例。乾隆三十八,《四库全书》开馆,一时天下英才云集京师。阮葵生入馆编纂《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这是两部研究新疆地理、语言的学术著作,难度很大。后又奉命校对文津阁《四库全书》,都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乾隆帝的称赞。1785年2月,乾隆帝两次在西苑单独召见他,亲切地与他拉家常:“汝父儒臣,能文章,汝复长于政事,当益勉之!”(常循《安甫司寇六十寿序》)。两个月后,他被提拔为刑部侍郎。五月,他又随乾隆帝赴承德山庄避暑,秋天又随同乾隆帝在木兰狩猎,两人在一起吟诗弄文,留下了许多唱和诗歌,成了亲密的朋友。乾隆帝称赞他是近年来九卿中少有的人才,赏给他许多外国进贡的珍果、珠宝。

阮葵生生活简朴,无声色犬马之好,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著书。诗歌创作伴随了他的一生,留下十七本诗稿。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他还擅长辞赋他创作,多以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为题材,以铺张扬厉气势煊赫的文辞极力颂扬乾隆中后期清王朝民族融合、空前强大的声威及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使他享誉后世的作品是他积二十年之功完成的笔记体杂著《茶余客话》,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他热心公益事业,是父亲发起成立的“扫洒会”的重要成员,积极资助贫困学子,还把家中珍藏的数百册图书捐献给家乡的书院。他倡导并带头捐资购买了方便淮人来京的淮安会馆,带头捐资修建了收留京城孤寡老年妇女的普济院。

他孤身在朝,从不附炎趋势,秉性耿直,憎恶请托干谒。作为堂堂二品京官,他却甘居陋室,乐乘破车,清政廉洁,淡泊功名富贵。从他的《敞车》诗可以了解他当时简朴的生活状况:

布帷飘瞥短辕颠,紫凤天吴百结悬。三面转移迎旭日,四窗空阔见青天。看山椅槛东西顾,唾玉随风左右便。伸足横肱吟十景,朝朝驱出暮驱旋。

作者自注说,当时朝廷有人说他的子车有十景,如“一骑嘶风”、“三窗印月”、“敝盖斜阳”、“断辕残雪”、“打头秋雹”、“拂面春风”之类,其实就是戏说他的车子太破旧,不能遮阳挡风罢了。

他笃宗族,亲师友,乐道人善,提携后辈不遗力。有一次,他读到一位朋友的诗句“绿扬阴里水边车”,啧啧称赞,连和五首,为之四处张扬(《绿杨阴里水边车》)。满族文人百菊溪比阮葵生小二十余岁,以文学受知乾隆帝,负才自守,不干进,以一句“小雨无声忽到鞍”得到阮葵生的击节称赏,阮葵生还赋诗勉励他,他深受感动,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阮葵生去世二十八年之后,百菊溪署两江总督,特地赴淮安府山阳县看望阮葵生的儿孙,并编刻《七录斋诗选》,这是公开出版的阮葵生的第一部诗选。在序言中,他深情地回顾了阮葵生当年对自己的奖掖:“予不敏,辱与吾山先生以诗定交,于属车豹尾之间属有所呈咏,先生必喜动颜色,誉之不去口,而当时先生每一篇出,同人皆传观,如颜高之弓顾未见全鼎也”,并高度评价阮葵生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