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名聞朝野的山陽阮氏

作者:王澤強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淮安府署東側,曾經住着一戶遐迩聞名的人家——山陽阮氏。阮氏一門在清代出了四個進士、三個舉人,這在全國都是令人豔羨的奇迹。他們能詩善文,憑着橫溢的才華邁進國家權力核心機構軍機處、戶部、吏部、刑部、翰林院及各級地方政府。他們著書立說,有人成為帝王賞識的賢臣,有人成為帝王親密的詩友,有人為故鄉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他們為淮安赢得了榮譽,增添了光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門三傑,聲譽漸隆

阮氏祖籍江西省清江縣,祖上元末參加農民起義,明初随軍駐守淮安府大河衛,遂遷家山陽縣(今楚州區)。明嘉靖年間,阮氏出了一個名人,叫阮嘉林,以會試副榜第一的成績出任益陽知縣、侯補監察禦史,廉潔奉公,一塵不染,被譽為“天下第一清官”。死後,其靈位進入鄉賢祠,接受公祭。這在封建社會是光宗榮祖的一件事情。

清初,阮嘉林孫子阮晉為監生,著有《自吟亭詩稿》,為清初文人團休“望社”的重要成員,創作了許多具有鄉土風情的詩歌。曾和著名學者閻若璩一起被推薦參加博學鴻辭科的考試,未中;後來考得知縣職,未赴任。阮氏至此已擁有大片土地,積蓄了豐厚的家産,為其子孫的興旺發達奠定了物質基礎。

阮晉兒子阮應韶(1676-1723)為監生,著有《阮氏筆訓》,砥躬砺學,扶危濟困,受鄉人愛戴。死後,由地方名流公同推薦,經朝廷準許,他名入鄉賢祠,接受公祭。在呈禮部的《推薦書》上署名的有淮安府山陽縣紳士、翰林院檢讨周龍官、吳泰,延平府知府任崇延,東平州知州毛韶芳,以及舉人6人、貢生和秀才22人——其中知名的有周振采、邱謹、王家贲、邊維祺(即著名畫家邊壽民)等。《推薦書》說阮應韶:

品行端方,為阖邑所重。處宗族鄉黨,雖卑幼後進,必推誠相與,交接以禮,每以孝悌忠信,因事勸導。殁後二十餘年,迄今人人追思之勿忘。

下文還列舉了具體的理由:“儒慕性成,孝養二親;笃于同氣兄弟七人,有恭無間;祀先盡誠”;“攻儒業,務植根本,幼即工文,絕無浮薄之習”;“雖貧寒而濟人之急,不吝解難”等等。江蘇巡撫陳大受接到呈文後,即上疏朝廷,朝廷很快下達批文:

山陽縣已故監生阮應韶,據該撫查核明确,開具事實清冊,就準其入祠矣。命下之日,臣禮部行文該撫,照例遵行可也。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題,十七日奉旨依儀,欽此。

至此,阮氏已有二人名入鄉賢祠,其在地方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阮晉侄兒阮應宮(1659-1718年)為郡癢生,輯撰醫書數十種,與袁浦、袁體齊名,精通醫道,醫術精湛,在當地聲望極佳。另一個侄兒阮應商1703年考中進士,進入戶部,先後擔任主事、郎中。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上班首日見差役穿着華貴的裘裝,立即嚴加呵斥,喝令脫去并打了一頓,上下為之震動。他處理政務時,要求差役抱着文牍在旁邊侍候,不許插話,以防止滑吏借介紹情況為名,誤導上司,兜售其奸。不到一個月,上下肅然,風氣大變。後調任吏部給事中,目睹種種腐敗權錢交易現象,他夜不能寐,奮筆疾書,寫下了有名的《疏論铨曹之弊》(載徐珂《清稗類鈔》第四冊),上書康熙帝。康熙帝閱後非常重視,批給都察院處理。都察院調查後認為他所說的情況屬實,于是康熙帝大怒,嚴厲查處了一批腐敗官員,阮應商一時間名聲大震。康熙帝到吏部視察,指名要阮應商回報情況,阮應商從容不迫,有理有據,條分縷析,康熙帝邊聽邊點頭,留下了極佳印象。後來,康熙帝每次到吏部,一進門就問“阮應商在不在”,已打算重用他,可惜,他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淮南二阮,聲聞朝野

阮應韶生了兩個兒子,老大阮學浩29歲中進士,老二阮學浚28中進士,而且兄弟二人同入翰林院為撰修官,一起編纂《世宗皇帝朱批禦旨》、《世宗皇帝實錄》、《皇清文穎》、《大清會典》,校刊《四朝實錄》等曆史文獻。翰林院官員主要工作是編纂文獻,還常出任鄉試、會試主考官及地方學政,還有可能一步踏進權力中樞。新科進士中隻有經考核為優秀并且有朝中大臣保薦的一小部分人才能進入翰林院,進去後還得學習三年,再考核獲得優等的人才有資格留下來任編修,其餘人再次淘汰分流,下到府、縣任職。是以,能進入翰林院為國修史、為國選才是天下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理想。阮學浩因無人保薦差點失去機會,考核時由雍正帝欽定為第四名,點他為翰林,反而顯得特别光榮。阮氏兄弟二人同在翰林院任職成為士林中廣為傳播的佳話。後來,阮學浩擔任山西、陝西等省鄉試主考官,及會試同考官;阮學浚擔任貴州鄉試主考官,手握選拔舉人、進士的重權,成為萬衆矚目的對象,“淮南二阮”雅号在朝野中逐漸傳播開來。

1742年春,阮學浩出任湖南學政。臨行前,乾隆帝告誡他到任後要“端士習、杜請托、拔真才”(阮葵生《顯考緩堂府君行述》) ,并曉谕駕馭屬員的方法和技巧;年逾八旬的老母也諄諄叮囑他:“汝脫青衫未久,當知寒士單寒之苦”(同前)。抵湘後,他勤奮工作,秉公辦事,杜絕一切後門,嚴禁錢學交易。每一場考試過後,他組織幕僚認真評點,要求每一份試卷批閱三遍,即使是最差文章也要細加圈閱,要讓生員心服口服,讓每個人都有收獲。他在學政衙門辦公,不設守門人,大門小門一律洞開,所有當差及府、縣生員有事可直接到他跟前禀報。學政權力很大,許多人向他行賄,不僅沒得到好處,反而栽了跟頭。長沙一位大财主見正面進攻不行,采取迂回政策,令管家攜帶重金千裡迢迢到山陽縣阮氏門上走夫人路線。這位管家經長途跋涉,一天傍晚終于來到阮氏門前,看門人立即向夫人陳氏禀報,陳氏問明情況,嚴加痛斥,命家人拿來棍棒,大聲喊“捉賊”,打得行賭者抱頭鼠竄。阮學浩聞訊,感到十分欣慰,更堅定了拒賄反腐的決心。當時朝廷準許各省學政編印文選賣給生員,以擷取一定利益,手下勸阮學浩也這麼做,阮學浩拒絕了,還捐資編書,免費贈送給生員,獲得了莘莘學子的擁戴。他愛護生員,嚴禁府縣官員毆打生員。沅陵知縣鞭打生員,受到他的斥責,被記大過一次。三年當中,他走遍了沅湘兩岸,踏遍了苗嶺山寨,建書院,修學宮,贈圖書,恤寒士,清廉學政的美名傳遍了三湘大地,獲得了廣泛的贊譽。

三年學政任滿,考核為優等,乾隆帝有意讓他到雲南再幹一任學政,他以母老為由辭官歸鄉。歸鄉後,江蘇巡捕撫莊有恭登門拜訪,請他出任淮陰書院主講,他提出了的唯一條件就是不要任何報酬,鄉鄰聞訊無不為之感動。一個多次擔任院試、鄉試、會試考官的翰林院資深官員,一個全國聞名的學者,不擺任何架子,脫去朝服,穿上青衣布鞋,無償為鄉裡學子授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義舉啊!見縣學房舍破損嚴重,他帶頭捐資修建,并把被缛帶到施工現場,住在工地上以便監督施工。事後,漕運總督楊錫绂親自撰文,并勒碑紀念此事。他發起成立民間助學組織“灑掃會”,要求入會會員每天捐一個錢,所得款項主要用來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讀書。他又在勺湖構築草堂,讓更多的學子有機會讀書學習。在他歸鄉前的九年中和去世後的八年内,山陽縣進士考試記錄為零,而在歸鄉之後至他去世的十餘年中,山陽縣共考取12名進士,沒有一屆光頭,此外還考取了數十名舉人和數百名秀才。

乾隆帝第二次南巡(1757年)時,阮學浩及阮學浚在淮安紅花埠迎駕,進獻詩冊,得到乾隆帝的稱贊,獲賞大緞一匹。乾隆帝第三次南巡(1762年)途經淮安,主動邀見阮學浩,并親切詢問許多事情,對其澤被鄉梓的義舉贊賞有加,賜大緞一匹以示慰藉。除在翰林院編纂的著作之外,他還有《淮安府志》、《娛萱亭稿》、《職思堂館閣集》、《詩文全集》、《緩堂别集》等著作傳世。

他逝世後,鄉人及親友建立“太史祠堂”以紀念他的功德。“太史祠堂”共有房屋28間,包括祠堂、書房、客廳、住宅、廚房和竹林、後花園,共占地八畝。祠堂大門、二門對聯為:

學探二酉、澤彙三湘。

清官第一、翰苑成雙。

此外,在他生前講學的勺湖草堂,弟子又設祠紀念他。勺湖草堂大門正上方題有“裴園老前輩祠堂”字樣,大門兩邊為其從孫锺瑗題寫的楹聯:

新規式煥登斯堂也春秋弦誦可者識當年楹荦書卓帶草豐茸

舊迹就湮遇其地者俯仰客與猶緬想先時勺水瀹漣湖光蕩漾

祠堂裡設有靈位,上書“皇清诰授奉政大夫例授光祿大夫翰林院檢讨刑部右待郎加二級緩堂阮公之神位”。靈位上方懸挂着“經師人表”木匾( 桂林陳宏謀題),兩邊木柱上有著名文人裘曰修題寫的楹聯:

風雅是一吾師館閣卅年推钜手

春秋毖歆毖祀煙波一片想清标

從這些楹聯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他的崇敬和愛戴之情,同時也是對他的成就與貢獻的肯定。

阮學浚在1749年與蘊著一起彈劾吉慶貪髒,沒成功,畏懼逃匿,乾隆帝曾降旨捉拿他:“至阮學浚,向列詞垣,雖曾考居劣等,究系誦讀詩書之人,亦何至畏罪潛逃,與匪徒無異?似此行徑,則其平時與蘊著交往者殆不可問,著該督撫嚴緝務獲,毋得任其遠揚。”(《清高宗皇帝實錄·乾隆十四年五月下》)因查無實據,吉慶等人當時未受到處理,此事便不了了之,但阮學濬從此被迫退出官場,在吳江以授徒為業,前後達三十餘年,吳地才俊多從其遊。有《蔃村詩文集》傳世。

眉山兄弟,名滿天下

阮學浩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取名葵生,一個取名芝生,寓興旺發達蒸蒸日上之意。葵生27歲中舉人,35歲時以會試中正榜錄用為内閣中書,入值軍機處,兼三館撰修官,官至刑部侍郎,有《七錄齋集》、《茶餘客話》、《秋谳志略》等著作傳世,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法學家。阮芝生24歲中進士,曆任内閣中書、德清知縣、永定河北岸同知等職,著有《詠素齋集》、《聽潮集》、《退朝堂筆記》等,大詩人袁枚在《随園詩話》中對其詩作《題于謙墓》極為稱賞。兄弟二人互相友愛,又同擅詩文,當時被譽為“眉山兄弟”(指蘇轼蘇轍)。

阮葵生學識淵博,精明強幹,思維靈活,數千字文章可一揮而就。在刑部任郎中時已得到劉統勳、舒赫德等相國的賞識。他辦案主張“成見不設,定見不移,不恃聰察以矜明核,不務寬縱以博虛譽” (常循《安甫司寇六十壽序》),辦了許多大案要案,留下了大量精彩的案例,成為當時及後世治獄的樣闆。據《清史稿·刑法志》記載,“刑部侍郎阮葵生著《秋谳志略》,而後規矩略備,中外言秋勘者鹹依之”,他為清代法制建設作了很大的的貢獻。阮元等人為他寫的傳記及府縣地方志都不惜筆墨記載了許多精彩的案例。乾隆三十八,《四庫全書》開館,一時天下英才雲集京師。阮葵生入館編纂《西域圖志》、《西域同文志》,這是兩部研究新疆地理、語言的學術著作,難度很大。後又奉命校對文津閣《四庫全書》,都高品質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乾隆帝的稱贊。1785年2月,乾隆帝兩次在西苑單獨召見他,親切地與他拉家常:“汝父儒臣,能文章,汝複長于政事,當益勉之!”(常循《安甫司寇六十壽序》)。兩個月後,他被提拔為刑部侍郎。五月,他又随乾隆帝赴承德山莊避暑,秋天又随同乾隆帝在木蘭狩獵,兩人在一起吟詩弄文,留下了許多唱和詩歌,成了親密的朋友。乾隆帝稱贊他是近年來九卿中少有的人才,賞給他許多外國進貢的珍果、珠寶。

阮葵生生活簡樸,無聲色犬馬之好,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著書。詩歌創作伴随了他的一生,留下十七本詩稿。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内容豐富,風格多樣。他還擅長辭賦他創作,多以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為題材,以鋪張揚厲氣勢煊赫的文辭極力頌揚乾隆中後期清王朝民族融合、空前強大的聲威及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使他享譽後世的作品是他積二十年之功完成的筆記體雜著《茶餘客話》,儲存了大量珍貴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他熱心公益事業,是父親發起成立的“掃灑會”的重要成員,積極資助貧困學子,還把家中珍藏的數百冊圖書捐獻給家鄉的書院。他倡導并帶頭捐資購買了友善淮人來京的淮安會館,帶頭捐資修建了收留京城孤寡老年婦女的普濟院。

他孤身在朝,從不附炎趨勢,秉性耿直,憎惡請托幹谒。作為堂堂二品京官,他卻甘居陋室,樂乘破車,清政廉潔,淡泊功名富貴。從他的《敞車》詩可以了解他當時簡樸的生活狀況:

布帷飄瞥短轅颠,紫鳳天吳百結懸。三面轉移迎旭日,四窗空闊見青天。看山椅檻東西顧,唾玉随風左右便。伸足橫肱吟十景,朝朝驅出暮驅旋。

作者自注說,當時朝廷有人說他的子車有十景,如“一騎嘶風”、“三窗印月”、“敝蓋斜陽”、“斷轅殘雪”、“打頭秋雹”、“拂面春風”之類,其實就是戲說他的車子太破舊,不能遮陽擋風罷了。

他笃宗族,親師友,樂道人善,提攜後輩不遺力。有一次,他讀到一位朋友的詩句“綠揚陰裡水邊車”,啧啧稱贊,連和五首,為之四處張揚(《綠楊陰裡水邊車》)。滿族文人百菊溪比阮葵生小二十餘歲,以文學受知乾隆帝,負才自守,不幹進,以一句“小雨無聲忽到鞍”得到阮葵生的擊節稱賞,阮葵生還賦詩勉勵他,他深受感動,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阮葵生去世二十八年之後,百菊溪署兩江總督,特地赴淮安府山陽縣看望阮葵生的兒孫,并編刻《七錄齋詩選》,這是公開出版的阮葵生的第一部詩選。在序言中,他深情地回顧了阮葵生當年對自己的獎掖:“予不敏,辱與吾山先生以詩定交,于屬車豹尾之間屬有所呈詠,先生必喜動顔色,譽之不去口,而當時先生每一篇出,同人皆傳觀,如顔高之弓顧未見全鼎也”,并高度評價阮葵生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