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汉王朝之楚汉传奇:名将章邯(18)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接近末端的时候,都会发生民众的暴乱。当百姓起来反抗的时候,相当于敲响了这个政权的丧钟。

清末的太平天国之乱。 明末的闯王之乱。 元末的白莲教之乱。 北宋的方腊之乱。 唐末的黄巢之乱。 汉代的黄巾之乱。 秦末的陈胜起义。

老百姓乱了,政府当然要有所应对。

清末有曾国藩,胜出。 明末因为最后农民军灭国,所以没啥好说的,最出名的大概是洪承畴。 元末同上,我只知道赵敏的爸爸跟哥哥。 方腊之乱也是拿不出什么名将。

黄巾之乱,卢植朱儁皇甫嵩大家就很熟了,三国演义的知名度就是不一样。但熟三国的人,基本上也不会觉得这三个人有什么厉害之处。

秦末大乱,倚靠的就是章邯。

大汉王朝之楚汉传奇:名将章邯(18)

在这些民乱平定大将中,还有后续功绩让人不会遗忘他们的,就是结尾的曾国藩跟起头的章邯了。

说到秦末大乱,楚汉相争,一般公认最强的将军,肯定是项羽。其次韩信。龙且,英布,甚至刘邦军的樊哙,都是为人津津乐道的人物。

但很少人提到章邯。

章邯这个人,没有独立的传记。我们只能从各处描写中去了解他。

相传,章邯是鄣人。春秋时有鄣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当时为齐国所灭。以春秋战国的命名学来推测,章邯的家族曾经是鄣国王室,倒也有理有据。

战国时期,各国首都都是国际化的大城市,秦国更是数百年来大量纳入客卿,真的是有哪一国人在秦都不意外。

秦二世胡亥时,章邯担任九卿之一的少府。少府原本相当于战国时代,国君的总管家。 周朝大概是这样的,由天子分封一个大的区域给某人,称为国家。这个人到了地头,以他合法的统治权,向各个村落发起召集。

各地的小领主,就具有这个国家卿大夫的职权,管理领地并纳税,还有跟国君开会。

基本上,国君也只是其中一个领主。各地的村落,还是保持着相当的自治权。大家一般并不会想要改换国君,毕竟会连带影响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所以沿用着同姓继位的规则,来维系整个统治。

当然,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想出了许许多多的政治玩法。比方说让年幼的国君继位,或是去找一个流落在外地的王孙回来。

国君的统治力弱,卿大夫的权力就相对提高。也有些人会因此开始扩张自己的领地,甚至逐渐产生取代国君的想法。

「法」被慢慢的压倒在人类的欲望之下,所以各国也展开了「变法图强」。

周代的九卿,原本是没有少府的。而秦作为诸侯国,原本也没有三公。诸侯国使用的是国相制度。

秦朝的架构比较是,左右丞相配御史大夫,下有九卿分掌国家大事。同时,秦废除了诸侯国。

卿大夫这时候,已经不再是民意代表,仅仅是中央官员而已了。少府成为九卿之一后,当然也不会只是继续掌管国君的小领地。

这时,国君的领地变成天下。少府则是最重要的经济官员之一,另外一个是管理粮食的。

秦始皇认为,天下已经一统,地方的兵力只要维持治安就好,不以中央加以管束。中央的兵权,则分为皇官禁卫,跟边疆戍守为主。这导致了对于国家内部的秦末之乱发生时,秦的中央应变能力相当差。

大汉王朝之楚汉传奇:名将章邯(18)

该不该抽调抵御匈奴的边疆军来平内乱?这问题非常困难。

相对的,由于内部动乱,税务调度肯定也出了状况。其他八卿对于内乱的影响感受,跟经济部长章邯的感受,可能有着天与地的落差。

简单说,不想办法应对内乱,其他人的业绩跟管理没有太多影响。但章邯可能就要面对惩处了。

所以章邯第一个跳出来给意见:「抽调军力来不及,把兴建阿房宫的人力交给我,我去平乱吧。」

反正不想办法,章邯八成要惨,那干脆自己上去赌一把吧。

在秦一统天下的战争中,章邯从未担任过将军。不过先秦史料就是一定等级以下的官职不记述,所以我们也无从判断,章邯是否有军事经历。

当时情况有多危急?陈胜派出的部队,已经突破函谷关,来到「戏」这个地方。项羽跟刘邦的鸿门宴,就在戏西展开。

章邯根本没有太多时间玩把戏。

按史记说,秦二世下令大赦天下。章邯部队里的犯人奴仆,突然间有了战功封爵的权利,这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相对的,对面来拼命的叛军,这时候如果不打了,回家也无罪啊。

此消彼长之下,章邯赢得了第一波胜利。 这是政治的胜利。

章邯出发后,朝廷也是开始征调部队回咸阳。后来给章邯补了一次兵,也让刘邦项羽前进咸阳时,遭到不小阻碍。

交叉比对楚汉时期各人传纪,我们知道,章邯此行并不是每战必胜。

在濮阳,刘邦军以樊哙为先锋,击破过章邯的部队。这也许不是本军。但项梁也曾在亢父,依靠地利击退过章邯……这里就确实是一场决战了。

事实上,是亢父先战,濮阳后战。

大汉王朝之楚汉传奇:名将章邯(18)

也就是某方面来说,楚军一度把章邯打得节节败退。这时,秦的援军来了。所以项梁才会大翻车。

这两场败仗,还满突显出章邯在军事上的造诣不够深。对地理环境的掌握并不佳,经史的研究也不足。(亢父的地形优势其实史书上找得到)

不过后者很正常,秦国的官员主修刑律黄老。

但在这之后,章邯的战术就展现出其历史价值了。首先,他采取了夜击衔枚的方式来打败项梁:史记里只有田单跟章邯用过衔枚这招。

夜袭本身在春秋战国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即使在楚汉相争中,主要也是拿来杀降卒的方式。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跟刘邦屠杀武关秦军,都是趁夜出击的。

后来,章邯更把甬道输粮渡河之法,应用在巨鹿之战里。虽然能查到最早发挥甬道运输的人是秦始皇,但后来张良萧何也用了这招。 可见得春秋战国必然有此战术。

章邯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用兵高手,但他显然懂得学习,懂得举一反三。

说明一下,这是运用地利跟优势兵力保护粮草,然后透过甬道送往前线的战术。可以大幅降低粮草被夺的危险。

当然,由于史书上同样记载了项羽独门的破解之法,后人不需要破釜沉舟,也知道其要害所在。所以变得后来不流行,也是很正常的。

虽然项羽解了巨鹿之围,但当时跟章邯本军仍是胜负难分。真正压垮章邯的,是秦二世要求他撤退还军。

大汉王朝之楚汉传奇:名将章邯(18)

章邯觉得有鬼,派司马欣先回去面圣,结果司马欣差点被赵高所杀。这回来一报告,整个章邯军都浮动了。

而楚军那边的劝降书也跟着到来。

说穿了,章邯这时候就像过去的李牧廉颇一样,中了反间之计。用计者本身就是楚军联盟,此时藉机发起攻势,章邯军再难抵御。

说到这里,我想章邯做为一个将军,他最擅长的部分,其实就是「士气论」。当士气崩溃,章邯也变不出把戏来了。

一般最难以理解的是,章邯为何在这个时候愿意降楚,但后来死也不降汉呢?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项羽的手段。

项羽始终采取相当残酷的手法,杀鸡儆猴来遏止下面人对他的背叛。结果证明不太有用。那为什么章邯偏偏就是唯一一个宁死不叛楚的诸侯呢?

事实上,项羽这个人是一手大棒一手糖。从他手下的陈平跟韩信嘴中都说过,项羽对人是非常有礼友善的。

上至士人下至士兵,项羽都非常亲切。 所以与其说项羽是个两面人,我比较相信他是故意的对敌残暴。

章邯,对天下诸侯而言,绝对是当时仅次于项羽的最强将军。甚至如果没有反间计,项羽自己能不能正面打赢章邯,都还难说得很。

当章邯投降,项羽所给予的礼遇,绝对是尊荣VIP中的VIP啊。

「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没错,章邯光是举手投降,就立刻得到了诸侯王的爵位。不是后来西楚霸王大封赏的时候才成为雍王。

章邯之后定都废丘。离咸阳很近但是不在咸阳。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就在今天的西安市区内。

刘邦军出汉中之后,章邯被打退回废丘坚守。 这时候,有韩信,没张良。

几个刘邦大将,包括韩信都没有留在这里围城,而是四下征战去了。这也让章邯就这么多撑了近一年。

相信章邯用兵如神的人,会认为最终引水灌城消灭章邯的,只有兵仙韩信做得到。

时间点上,韩信跟刘邦当时确实也可能一起回到关中。这表示张良也在的机率很高。 韩信跟张良碰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 这一次消灭了章邯。

下一次,消灭了项羽。

大汉王朝之楚汉传奇:名将章邯(18)

也算败得不冤了章将军。

章邯为秦鞠躬尽瘁,差点换来烹走狗的下场。却得到了项羽的知遇之恩,那可真是满足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条件。

项羽最忌讳的诸侯,是刘邦。而项羽完全没有在大封赏时抽换章邯,让他就此成为监视刘邦的第一道防线。

项羽跟章邯的互动,就算没有上升到刘备跟诸葛亮的等级,至少也有刘备跟关羽的信任度了。

章邯跟项羽,谁才是真正的当代第一名将? 就好像在对比廉颇与白起,李牧跟王翦,恐怕永远没有真正的答案。

如果有楚汉四大名将,我相信项羽、韩信、章邯这三个人,绝对是不二人选。

第四个?我还是会选曹参啦哈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