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成祖朱棣,明朝拿得出手的大事都是他实干而来的

作者:文史分享社

明朝有276年的历史,历经了16位皇帝,而只有明成祖朱棣和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被后人铭记。明成祖朱棣更是实干家,迁都北京、设立内阁制度、下令编撰《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郑和下西洋,这一件一件大事促成了大明王朝的一个高峰!开创了“永乐盛世”,被称为"永乐大帝"或“永乐皇帝”。

这位明史上少见的杰出帝王,虽然是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但是他并非朱元璋所确立的皇位继承人,而是从他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取皇位的。

朱元璋称帝后,立马就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他延请各位名儒为太子之师,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君。朱元璋不但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要过问,甚至经常不顾国事的繁重陪着朱标学习。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诏令,自今以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明成祖朱棣,明朝拿得出手的大事都是他实干而来的

明成祖朱棣

但是对于其他的皇子,朱元璋同样严厉督导,使诸王成年后大都能承其父风,果决干练。不幸的是,太子朱标于公元1392年病故,年仅38岁。这使朱元璋悲痛万分。朱标死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于当年四月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即后来的建文帝。鉴于当时朱允炆年幼,无力控制庞大的帝国,朱元璋为了给将来的小皇帝铺平道路,防止手下的文武大臣起来造反,他不惜大开杀戒,制造了一系列冤案。其次把20多个皇子封到各地当藩王,也就在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朱元璋死后,刚刚继位的建文皇帝朱允炆,感觉到各位分封在外的皇叔对他有潜在的威胁。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去削藩,以免重蹈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在短短一年内,连削周、湘、齐、代、岷五王,并更换北平行省的行政、军事官员,之后准备对燕王朱棣下手。

朱棣也深知自己才是此次削藩的主要目标,和谋士姚广孝等人商谋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公开反叛朝廷。而朝廷也削去朱棣的王位,改称“燕庶人”。

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朱明皇室内部的夺权战争为“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明朝拿得出手的大事都是他实干而来的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后投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子夺了自己亲侄子的帝位,登基后镇压反对派株连太广,不能不引起后世的异议。但是他做皇帝后,积极作为,其文治武功得到了后世的褒扬。

1.道德思想上

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选择官吏力求因材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2.文化事业上

朱棣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元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动用文人儒臣三千余人,历经六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明朝拿得出手的大事都是他实干而来的

”朱棣”雕像

3.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充足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4.开疆拓土,维护国家统一

朱棣于永乐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朱棣派遣宦官郑和先后六次远航,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帝国的声威远播海外。这些航海行动,比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在明成祖统治下,中华帝国幅员之广超越汉唐,受朝命而入贡者几达三十国,可谓武功赫赫,威震殊俗。

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不减其父朱元璋,其是以为伟大的帝王,更是以为实干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