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间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作者:李李说点事儿
民间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说起刀削面,第一个反应,大同刀削面,山西刀削面,和面,面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容易消化,和抻面、拨鱼、刀拨面被一同称作山西四大面食,并且和北京炸酱面、山东伊府面、武汉热干面、四川担担面称作中国闻名的五大面食,真不愧是“面食之王”。在山西,大到城市,小到乡村,特别是晋中一带,无论是家庭妇女、少女还是城中“家庭煮夫”都会制作。各地的刀削面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素有“面食王中王”之称。

其实刀削面,背后还有个故事。

民间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民间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民间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据说蒙古鞑靼人占领中原后,建立了元朝。蒙古首领怕百姓们起义造反,挨家挨户没收了的金属器具,还立了规矩,每十家共用一把菜刀。做换切菜换着用,完后重新交给鞑靼人手里。正值中午,一名老翁的老伴把面和成团以后,老翁去鞑靼人手里领菜刀,不巧被别人抢先一步取走,老翁无奈只能回家等着。不料老者翁刚走出大门,却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老翁低头找寻,没想到竟是一片薄铁皮,顺手捡起揣进怀里。到家以后,锅里的水哗哗沸腾,一家子都等着吃饭,但是却没有刀,把老翁好一顿着急。突然眼前一亮,想起怀里的薄铁片,赶忙取出说:“这个东西切面条怎么样!”老伴看了一眼铁皮,喃喃的说到:“这东西太软了,怎么能切的了面条呢。”老翁也有点生气:“切不动你就砍。”老伴灵机一动,砍也可以呀,随后,一块揉好的面团被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木板,右手握着老翁捡的薄铁片,站在煮沸的水锅边,朝着锅里边“砍”面,一片一片的面片飞进水锅,时间到了盛入碗里,倒上准备好的卤端给老翁尝尝,老翁吃着不忘夸讲:“美得很,美得很,说什么也不想排队取鞑靼人那拿刀了,这薄铁片砍得面就很不错。”从此以后,“砍面”的故事一个传一个,没过多久,三晋大地的百姓们都知道了砍面,并且备受百姓青睐。

民间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到了明朝,“砍面”又换了一种叫法,叫作“托掌面”,不但家家户户会做,也传到了大街小巷的饭店酒馆被经营被销售,慢慢的演变,加工,最后才有了这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作方法,口味上,面条柔韧有度,有嚼劲儿,而配菜上,可依据个人喜好,制作不同口味的卤汁,而且做法上,刀削面不但可以热炒,还能凉拌,加上点冷藏的黄瓜丝,别有一番风味。不过,最好吃的方法还是面条上浇卤汁,再加上点山西老陈醋,嗯!就是这个味儿。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山西刀削面演变出了好多的小分支,其中“晋小二刀削面”这个小分支 ,很是幸运,和著名廉吏于成龙相识结缘,“晋小二刀削面”的制作方法与配方和当时的文化相互融会贯通,不但成功的跻身于官府私房菜当中,不断与之发展高度文化,而且还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存。

大体的刀削面姿势是左手手托面团,另右手用削面刀削面。之后为了视觉上好看点,就有了现在人们经常看到的面团被厨师顶在头上,左右手两个刀片一块削面。晋中一带,习惯上清水煮面,然后煮熟捞出,再浇上自制的卤汁,比如番茄酱,炸酱 (山西),小炒肉等,翻拌后食用。经营最多见的是晋南人,卤汁多为骨汤,炖肉汤或汤卤,汤卤以西红柿炒鸡蛋,小炒肉,肉末茄汁为主。为了削的方面,和面也十分讲究,比普通面条都硬,口感上更加Q弹,有嚼劲儿,不易软烂,但不方便消化。而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机器人刀削面,极大的解放了劳力。

民间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老板,来碗刀削面”

“好嘞,一份刀削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