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作者:李李說點事兒
民間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說起刀削面,第一個反應,大同刀削面,山西刀削面,和面,面團内虛外筋,柔軟光滑,容易消化,和抻面、撥魚、刀撥面被一同稱作山西四大面食,并且和北京炸醬面、山東伊府面、武漢熱幹面、四川擔擔面稱作中國聞名的五大面食,真不愧是“面食之王”。在山西,大到城市,小到鄉村,特别是晉中一帶,無論是家庭婦女、少女還是城中“家庭煮夫”都會制作。各地的刀削面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大同刀削面,素有“面食王中王”之稱。

其實刀削面,背後還有個故事。

民間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民間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民間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據說蒙古鞑靼人占領中原後,建立了元朝。蒙古首領怕百姓們起義造反,挨家挨戶沒收了的金屬器具,還立了規矩,每十家共用一把菜刀。做換切菜換着用,完後重新交給鞑靼人手裡。正值中午,一名老翁的老伴把面和成團以後,老翁去鞑靼人手裡領菜刀,不巧被别人搶先一步取走,老翁無奈隻能回家等着。不料老者翁剛走出大門,卻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老翁低頭找尋,沒想到竟是一片薄鐵皮,順手撿起揣進懷裡。到家以後,鍋裡的水嘩嘩沸騰,一家子都等着吃飯,但是卻沒有刀,把老翁好一頓着急。突然眼前一亮,想起懷裡的薄鐵片,趕忙取出說:“這個東西切面條怎麼樣!”老伴看了一眼鐵皮,喃喃的說到:“這東西太軟了,怎麼能切的了面條呢。”老翁也有點生氣:“切不動你就砍。”老伴靈機一動,砍也可以呀,随後,一塊揉好的面團被放在一塊木闆上,左手端起木闆,右手握着老翁撿的薄鐵片,站在煮沸的水鍋邊,朝着鍋裡邊“砍”面,一片一片的面片飛進水鍋,時間到了盛入碗裡,倒上準備好的鹵端給老翁嘗嘗,老翁吃着不忘誇講:“美得很,美得很,說什麼也不想排隊取鞑靼人那拿刀了,這薄鐵片砍得面就很不錯。”從此以後,“砍面”的故事一個傳一個,沒過多久,三晉大地的百姓們都知道了砍面,并且備受百姓青睐。

民間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到了明朝,“砍面”又換了一種叫法,叫作“托掌面”,不但家家戶戶會做,也傳到了大街小巷的飯店酒館被經營被銷售,慢慢的演變,加工,最後才有了這獨樹一幟的刀削面制作方法,口味上,面條柔韌有度,有嚼勁兒,而配菜上,可依據個人喜好,制作不同口味的鹵汁,而且做法上,刀削面不但可以熱炒,還能涼拌,加上點冷藏的黃瓜絲,别有一番風味。不過,最好吃的方法還是面條上澆鹵汁,再加上點山西老陳醋,嗯!就是這個味兒。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山西刀削面演變出了好多的小分支,其中“晉小二刀削面”這個小分支 ,很是幸運,和著名廉吏于成龍相識結緣,“晉小二刀削面”的制作方法與配方和當時的文化互相融會貫通,不但成功的跻身于官府私房菜當中,不斷與之發展高度文化,而且還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存。

大體的刀削面姿勢是左手手托面團,另右手用削面刀削面。之後為了視覺上好看點,就有了現在人們經常看到的面團被廚師頂在頭上,左右手兩個刀片一塊削面。晉中一帶,習慣上清水煮面,然後煮熟撈出,再澆上自制的鹵汁,比如番茄醬,炸醬 (山西),小炒肉等,翻拌後食用。經營最多見的是晉南人,鹵汁多為骨湯,炖肉湯或湯鹵,湯鹵以蕃茄炒雞蛋,小炒肉,肉末茄汁為主。為了削的方面,和面也十分講究,比普通面條都硬,口感上更加Q彈,有嚼勁兒,不易軟爛,但不友善消化。而現在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機器人刀削面,極大的解放了勞力。

民間小故事——“山西刀削面”

“老闆,來碗刀削面”

“好嘞,一份刀削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