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作者:长安一枝

1953年9月23日,58岁的徐悲鸿再发脑溢血,一位被临时请来的外国医生仔细为他做检查。妻子廖静文焦急地喊道:“他不是别的问题,就是脑溢血,快急救吧!”

外国医生很反感廖静文的“指导”,回答道:“治病是我的事,你不必管。”很快,徐悲鸿陷入半昏迷状态。此时外国医生终于开始抢救,可惜为时已晚。

挣扎了两天三夜以后,一代画家徐悲鸿去世了。他的中山装口袋里,放着随身使用了30年的旧怀表,这是前妻蒋碧薇在巴黎买给他的。紧挨着怀表的,还有三块水果糖。那是徐悲鸿在宴会上留出来,准备给廖静文和两个孩子的。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廖静文一头扑在丈夫身上嚎啕大哭。虽然他们的婚姻只有10余年,廖静文却从未后悔过。于她而言,徐悲鸿不仅是个伟大的画家,也是体贴的爱人,慈祥的父亲。

另一边,徐悲鸿的前妻蒋碧薇此时已远在台北。她得知这一消息,望了望卧室墙上的那幅《琴课》,泪如断珠。相比于廖静文,她跟徐悲鸿的爱恨纠葛就复杂得多了。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同年年底,蒋碧薇在画展碰到孙多慈,把徐悲鸿去世的消息带给了她。昔日令自己寝食难安的情敌,如今也同样两鬓斑白了。

红尘滚滚,往事如烟。那些解不开的结,终究要因为主角的离开而释然了。

1912年,刚满13岁的蒋碧薇由父母做主,和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含订下了婚约。那个年纪,还并不知晓订婚意味着什么。

正巧徐悲鸿在宜兴女子学校教书,跟蒋碧薇伯父、姐夫是同事。蒋碧薇时常听他们提起徐悲鸿,说他名字取得奇怪,举止更奇怪。比如他为父服丧,竟在白布鞋里穿了双红袜子。

后来在上海相逢,蒋碧薇了解到徐悲鸿的身世和才华,逐渐对他生出一种“钦佩、同情兼而有之”的复杂情感来。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徐悲鸿原名寿康,出生在宜兴一个贫寒家庭。家里8口人全靠徐父卖画写字养活着。17岁那年,父母执意为儿子娶亲。徐悲鸿以离家出走表示反抗,仍被抓回来结了婚。

次年,妻子生下个儿子。徐悲鸿故意给孩子取名“劫生”,意为“应劫而生的孩子”。命运使然,这孩子在7岁时夭折了,原配妻子也在不久后因病去世。

徐父在40多岁时病逝以后,养家糊口的担子便落到长子徐悲鸿头上。他不得不日行50里地,去3所不同的学校任教。

不过他并不屈服于“被家庭拖累”的命运,找了个机会悄悄跑到上海漂泊进修。最穷的时候,只能拿身上的布褂子换饭团吃。

对蒋碧薇来说,徐悲鸿的吸引力就在于他身上这些动人的故事,在那股子矢志上进的毅力。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1917年,母亲告诉18岁的蒋碧薇,打算明年安排她出嫁,令她惆怅不已。

某日清晨,徐悲鸿之友朱了洲突然跑来问她“假如有一个人想带你到外国去,你去吗?”

蒋碧薇知道一定是徐先生的意思,她突然心潮澎湃。一方面因为钦佩爱慕徐悲鸿,另一方面因为抗拒包办婚姻,她心一横:“我去!”

很快,在徐悲鸿的周密计划下,两人搭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徐悲鸿送出早早定好的水晶戒指,上面刻着“碧微”两个字。此前他戴在自己手上,别人问起来,他就笑笑说:“这是我未来妻子的名字!”

抱得美人归的徐悲鸿大概不了解,蒋碧薇才刚到日本就悔不当初了。一路颠簸而至,吃不到合胃口的饭菜也就罢了,就连洗澡也是男女混浴的大澡堂。

此后离开日本流离欧洲各国的8年日子,也几乎全是穷困苦闷。国民政府的官费时断时续,两人常常要靠朋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

可惜,徐悲鸿全然理解不了蒋碧薇身为“大家闺秀”的艰难。毕竟他打小吃尽苦头,只要有一口饭吃,一张床睡,便心满意足。加上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对绘画的全情投入,所以在这段婚姻里,他一拿不出金钱,二拿不出时间,三拿不出尽力照顾妻子的心。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1925年,领不到官费的徐悲鸿和蒋碧薇眼看就要揭不开锅。徐悲鸿决定只身回国筹措资金。机缘巧合下,他在新加坡赚了七万多法郎。这本是足以支撑二人在巴黎生活两三年的费用,蒋碧薇难得高兴了一回。

不曾想,徐悲鸿赚了钱不想着马上解决家庭困难,竟又绕回上海淘了一堆金石玉画。等再回巴黎,兜里已经不剩几个钱了。

他激动地向蒋碧薇展示艺术品,眼里闪烁着光芒:“你看,这是我看了很久的作品。它的色泽多么别致啊!”而蒋碧薇忍不住大发雷霆,恨不得给他全拿去卖掉。

果然,10个月之后家里再次揭不开锅。没多久,两人只能带着孩子回国了。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徐悲鸿出身贫寒,且痴迷于艺术。他希望妻子勤俭质朴,完全理解他、支持他;而蒋碧薇出身书香门第,有着那个时代女性少有的独立思想。她希望丈夫体贴、顾家,她需要真正的爱情,也渴望更优渥的生活。

也许他们注定会分离,但谁也想不到是以“第三人”的方式。

1930年,蒋碧薇年仅26岁的弟弟因肺病去世。刚料理完弟弟的丧事,蒋碧薇又再回宜兴老家为姑母送终。这期间,徐悲鸿突然寄来一封信说:你若再不回来,恐怕我要爱上别人了。

蒋碧薇带着孩子回南京当晚,徐悲鸿就坦白告诉她:“我最近在感情上有些波动,似乎很喜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学生。”

女学生名叫孙多慈,时年18岁,是中大艺术系的旁听生。初次见面,徐悲鸿就对她的才华赞赏有加。蒋碧薇在宜兴老家时,他便时常邀请孙多慈到家中绘画。

不过,徐悲鸿表了态:他并没有离婚的打算,实在不行就再到法国去生活。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一日,朋友想去参观徐悲鸿的画室,蒋碧薇作陪。一进去她便瞧见两幅画:一幅是孙多慈的画像;另一幅题为《台城夜月》,画的是徐悲鸿和孙多慈在相伴看月亮。

蒋碧薇大受刺激。她悄悄把孙的画像藏在佣人的箱子里,又拿着《台城月夜》冲徐悲鸿说:只要我活着一天,这幅画就没必要公开!

徐悲鸿敢怒不敢言,只趁蒋碧薇不在时翻箱倒柜地找画像。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次年暑假,孙多慈以100分的好成绩正式被中大艺术系录取。这意味着二人将有4年时间朝夕相处。蒋碧薇急忙向徐悲鸿提出:“当初你答应我要再到法国去,现在是履行的时候了。”

徐悲鸿没有反对,但在2天后连夜买票跑去了上海。他写信给蒋碧薇:

吾人只结合,全凭于爱,今爱已无存,相处亦已不可能。此后我按月寄你两百金,直到万金为止。两儿由你抚养,总之你亦在外10年,应可自立谋生。

收到信的蒋碧薇犹如五雷轰顶。结婚以后她专注于教养孩子,料理家事。此刻她虽悲愤,却不想轻易离婚。于是她又和母亲一道,把徐悲鸿劝回了家。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1934年秋,徐悲鸿带着学生去浙江天目山写生。回家第一天,就有同学跑来告诉蒋碧薇:徐先生这次去天目山和孙多慈接吻,被一位同学拍到了照片,正在到处流传呢!

适逢孙多慈毕业,徐悲鸿又积极奔走,计划让她以官费去比利时留学。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蒋碧薇忍无可忍,将事情抖到公派留学委员会。孙多慈的留学计划就此泡汤,气得远走高飞。徐悲鸿见状,也离家出走去了广西。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辗转在长沙见到孙多慈,并把他们一家人都接到了广西。

某日,蒋碧薇在《广西日报》上看到徐悲鸿发的一则声明:我与蒋碧薇女士已脱离同居关系,与她再无瓜葛。

蒋碧薇猜测徐悲鸿是想娶孙多慈心切,才公开与她撇清干系。她怒不可遏,自己18岁起跟着徐悲鸿颠沛流离,为他生儿育女,最终只换来个“同居关系”!此种伤害刻骨铭心,用她回忆录里的话说:哪怕我死了,棺材板也按不住。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从此蒋碧薇对徐悲鸿心如死灰,二人破镜再难重圆。

1937年底,徐悲鸿随学校迁居重庆。他找到蒋碧薇求复合:“现在兵荒马乱,就别闹了。”

蒋碧薇当即表态:“我早就说明白了。假如有一天你跟人断绝了要回来,我都准备欢迎你。但是万一别人死了,或是嫁了,等你落空之后再想回家,那我绝对不能接受。”

徐悲鸿后来才知道,此时蒋碧薇的心早已不在他身上。

抗战爆发,蒋碧薇和孩子在南京城饱受敌军轰炸之苦。暗恋她多年的张道藩雪中送炭,邀请他们和其他几位好友,共同到自家的地下防空洞避难。一边是对徐悲鸿的心灰意冷,一边是对真爱的渴望,蒋碧薇投入了张道藩的怀抱。

此后的20年前,蒋碧薇和张道藩用2000多封来往书信,证明了他们的爱情。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1944年,徐悲鸿与小他20岁的助理廖静文举办订婚仪式。

画家徐悲鸿的情变始末

次年,他与蒋碧薇在律师见证下正式离婚。徐悲鸿支付了100万赡养费,100幅自己的画,另有40幅古画。两人近30年的爱恨纠葛,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廖静文的回忆录里,蒋碧薇是受了“风流敌人”张道藩的蛊惑,时常无中生有挑起内部矛盾。她提出的离婚条件,致使徐悲鸿日夜作画,身体崩溃。至于孙多慈,她只是个学生,徐悲鸿根本不会看上她。

实际上廖静文与蒋碧薇也就见过几次面,并不能公正地评判蒋碧薇的道德品行。而张道藩当时身居高位,每日繁忙地工作之余,还要再写2-3封信给蒋碧薇,哪怕躲在防空洞也不曾间断。如此几十载,岂是“风流”二字就能概括的?

-END

@长安一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