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现代的文学名家
老舍先生一定不能不谈
他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
一位有个性的茶人
“

老舍像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老舍与茶有着难解之缘,他就像现代版的苏东坡,文学创作、生活上都离不开他钟爱的茶。他曾在他的自传中写道:
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蔻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烟酒虽然也是我的好友,但它们都是男性的——粗莽、热烈,有思想,可也有火气——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戟(激),淡淡的相依; 茶是女性的。
足见他对茶的喜爱程度。
饮茶是老舍一生的嗜好,边饮茶边写作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习惯。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者北京,他写作时总是要喝茶,写作与饮茶已经成为了老舍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不管是绿茶、红茶,还是其它的茶类,老舍都很爱品尝,并且有着很大的茶瘾,一日三换,早中晚各执一壶,可称得上是“茶中瘾君子”。
甚至他在移居云南的时候,一次朋友聚会,请客吃饭没钱,便烤上几罐土茶,围着炭盆叙旧。“寒夜客来茶当酒”,尽显文人雅士的翩翩风度。
即使出国,他也不忘随身携带茶叶,茶就像他的老朋友一样,形影不离。
有一次,老舍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他爱茶的嗜好,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热水瓶。老舍颇为开心,赶紧泡好一杯茶,准备慢慢地品。没想到刚喝了几口,一不注意,服务员竟端起杯子将茶倒掉了。那位服务员看到有半杯茶放在那里,以为是老舍喝剩不要的,所以才体贴地将茶倒掉了。老舍发觉后很生气:“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其实,这是东西方茶文化的一次碰撞。旧时“老北京人”爱喝茶,晨起喝茶是他们传统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坦,才有劲头。而西方人喝茶是有时间讲究的,如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因为文化的不同,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老舍喝茶很随意,也很随缘。不仅喜欢在自己家里各种场合喝茶,也非常喜欢去茶馆里喝茶。他尝遍了各地的名茶,像“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凤凰单丛”……他都没有错过。
他不仅自己平时喜欢喝茶,也喜欢请别人喝茶。过去老北京人都有敬茶的讲究,来了客人一定要泡茶,他交友很广,也经常会请普通老百姓到他屋里喝茶。
赵树理(左)、王亚平到老舍(右)家中讨论文联工作
但是如此好茶的一个人,却一度时间想要戒茶,这又是什么原因?原来是茶价太高给闹的。他在《戒茶》一文谈到:
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嘛活着。但是,不管我愿意不愿意,近年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痘!
茶本来应该是香的,可是现在卅元一两的香片不但不香,而且有一股子咸味!为什么不把咸蛋的皮泡泡来喝,而单去买咸茶呢?六十元一两的可以不出咸味,可也不怎么出香味,六十元一两啊!谁知道明天不就又长一倍呢!
更甚者,戒了茶仿佛要了他的命:
恐怕呀,茶也得戒!我想,在戒了茶以后,我大概就有资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要去就抓早儿,别把罪受够了再去!想想看,茶也须戒!
爱茶之情跃然纸上。
老舍在1987年创作了一部与茶相关的话剧作品《茶馆》,讲述了自清末到民国50年间茶馆的变迁史,反映那个时代旧社会缩影,带有浓厚的旧北京茶馆风俗。后来以老舍名字命名的“老舍茶馆”还成了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城市名片,也算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总有那么点喜好,对于老舍来说,有了茶,这半生的乐趣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