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纪念|我与谭元寿弟兄60年的友谊

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据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继承人、京剧坛坛第五代继承人陈元寿先生于10月9日12时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

《北京晚报》今年7月30日刊登了国家级编剧、著名歌剧评论家张永和《与谭元寿大哥因为'报'领带》,笔者在文中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和谭元寿大哥60年来深厚的友谊、语气和笑容等眼前的笑容。今天,张永和先生接受了本报的邀请,并补充了一些联系方式,表示深切的哀悼。

纪念|我与谭元寿弟兄60年的友谊

谭元寿先生

我在1957年遇到了我的哥哥,从那以后已经63年了。几十年来,这种关系没有改变。我认识那么多京剧演员,其中梨园朋友的第一个熟人,是谭门的三兄弟——谭福英老师傅的儿子和两个徒弟,谭元寿大哥、马昌丽三兄弟和高宝贤大哥。这是我第一次认识戏剧课的朋友,也是一直保持着深厚友谊的朋友,几十年来从未断绝。

原来认识谭元寿的大哥,介绍人是一位大僧人

我遇到了谭元寿的哥哥,多亏了一位名叫宝林的僧人。谭家和寺院、佛门有着深厚的命运,袁寿先生的曾祖父,与"世王"的美誉谭心培和神台寺的老人有着特别深厚的友谊。每年夏天,他的老人都会去那里逃避夏天。谭王的坟墓是诫命殿的老人送来的。因此,玉门世代与佛门有着更深的联系。

那是1957年,我上了高中一年级。因為這是世界,我認識一位偉大的僧侶。这是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研究佛教,儒家等的僧侣。他不老,他已经30多岁了。能写能画,写一句好字,尤其是他还是中医,有执业医师的资格。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对京剧的热爱。他面对德胜门一家中药店坐在医院里,病人还是很多。当时,京剧演员,很多都喜欢联营医生,因为演员唱戏怕喉咙不好,万一声音出了什么问题,有自己知己医生看,心里会放心,也省得更多,主要不耽误时间。所以宝林禅师有很多京剧演员的朋友,最好的是谭元寿、马昌丽,还有上海的黄正琴,还有吴素秋、姜铁林等。

有一天,我收到波琳弟兄的来信。说有一天下午,他坐在中药店里,想把我介绍给一个朋友,就是谭元寿。当时,元寿老大哥虽然还不是大名鼎鼎,但也是一位伟大的京剧演员。我当然很高兴。然后,他按照信中的要求准时到达门口的药店。当时,袁寿先生已经先到了,我介绍完之后,看到了一个高大却又充满精神,两倍亮着倒映着这位久违的演员。我当时十七八岁,我应该说我是一个年轻人,我非常兴奋。因为我当时是坦帕的铁杆粉丝,所以当时的心情,曾经是票友的人,会很清楚。我们都在谈论什么?我现在不记得了。

聊了一会儿,到了第二天晚上吃饭的时间。僧哥请药店里面的朋友买切面,做成的是油炸酱面,但里面没有肉是鸡蛋——因为要照顾素食的保林僧人,脸大小是黄瓜,还有两个大蒜。我有点尴尬,亲吻!心说这么简单的一顿饭,大演员能吃吗?没想到,面条上来后,我们元寿大哥吃得很香。据宝林大哥介绍:每个元寿大哥去药店聊天,这个和尚,都是给素食油炸酱面的。最多,准备两两锅白葡萄酒,两根干净的黄瓜下酒,据他介绍,每次吃起来都很香。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时,宝林大哥介绍我和元寿大哥相识,但也有另一个深刻的想法。当时,虽然我是一名高中生,但已经在舞蹈文字墨水中了。此前,我曾为元寿哥哥的老师马昌丽写过一篇题为《马昌礼,在世节上获得银奖》的文章,发表在当时北京市文化局组织的周报《戏剧导论》上。该报4张,4版,规模相当于当时的《北京晚报》,在各个院区销售,发行量非常大,在一些持票人和观众中非常有影响力。宝林禅师要我为谭元寿大哥写一篇文章,我根本没有打本同意,决定和元寿大哥聊两天,就用笔写。

纪念|我与谭元寿弟兄60年的友谊

谭元寿先生《迷失与倒下》话剧

与谭元寿大哥因为"报"打成平手

过了几天,没想到谭元寿大哥亲自到我家。这对我来说非常出乎意料。大哥我10岁,那一年我17岁,他应该是27岁,是名副其实的大哥。这时我家还住在平房里,但是一个单门的院子,所以游客们都在寻找我们的家。这时,我感觉到门外有人在发抖,轻轻敲门,我打开门看,原来是元寿大哥,微笑着站在门口,我赶紧请进来。这正好赶上我吃饭,而家里其他人都出来了,我是唯一一个。那天吃饭很惨,桌上只是窝头,有北京的酱豆腐、臭豆腐和洋葱丝,没有别的。

我很尴尬地说,这次你赶上了,我买不了你吃。元寿大哥笑着说:"永和哥,我吃过,吃过窝头什么不好吃的,我们家也经常变口味吃一些粮食。你会先吃晚饭,我们稍后再谈。我很快吃完了这顿简单的饭,于是我泡了茶,我们俩聊了起来。袁寿老大哥主要谈起他们的家事,以及他的生意状况和最近的表现。大约两个小时后,元寿大哥就要说再见了,我亲自送到门口,对不起接待不善,元寿大哥带着亲切的笑容报到,并和我握了握手。

这次会议之后,我写了一篇千字的文章,题目是《谭门有》,很快在《剧作介绍》中发表。当时,本报有三位负责人,主编是郑宇之。是伟大诗人刘炜的情人,另外两位编辑,一个叫胡贤禅,是老报人,另一个是刘建华,是老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也做过敌假全影制片厂导演。20世纪70年代末,建华先生被调到北京戏曲学校,协助翟志贤校长写作。他认真工作,创作了几本关于京剧的书。我的文章是当时建华先生发表的。出版后,元寿大哥很快看到了,表示满意。

但是我觉得很不开心,想再写一两篇给老大哥的文章。所以,不久之后,我写了一篇题为"谭家五"的文章,并把它交给了《北京晚报》。当时,晚报副报社的编辑黄亚昌先生是高级编辑,看完我的文章后,他很感兴趣,说精炼得很好,但他需要一张谭门的照片。巧合的是,元寿老大哥当时正在巡演,而不是在北京。报纸又要赶时间了,然后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中央戏剧学院的周卫白教授。有一次去他家,我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两张谭新培和王玉清的照片,一张是"玉河湾",另一张是"南天门"。为了挽救紧急状况,我直奔中央戏剧学院职员宿舍棉胡同22号交叉路口。我一进门,就向周先生解释说,我想借两张照片中的一张。老师非常高兴地说是的,并要求我借用南门的照片。当然,这张照片被使用了,我把它发回给老师。

大约再过一两年,我想给元寿大哥写一篇更系统、更详细的文章,丹门世代都介绍过。我也想在《北京晚报》工作,该报已经取代侯琦女士担任《北京晚报》歌剧的编辑。有一天,我们去了前门外大画廊营地1号的老谭家采访我们。谭家有几个院子,元寿的哥哥住在最后一个院子的房间里。谭福英先生和太太住在同一个房间里。我们大约在下午3点.m到达,当时元寿老大哥正在打盹,看到我们匆匆起身道歉。我们玩得很开心,打算连续写三篇关于塔门的文章。不过,文章最后并没有写出来,因为不久后我就被马昌丽三哥介绍到吉林省北京剧院担任编剧,不得不离开北京。这三篇文章是"黄色"的。

纪念|我与谭元寿弟兄60年的友谊

谭元寿先生准备登台

20多年后,我为《老大哥》写了一篇文章。1990年,为庆祝惠班入京200周年,谭元寿和他的儿媳、著名丹角艺术家于桂祥连军表演了舞台上的《黑水国》(即《三元哨兵》),这是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但我仍然觉得我从来没有为元寿老大哥写过一篇很像样的文章。后来,趁机,我在1994年第4期《北京纪事报》上发表了一篇4000字的文章《谭门七,一步山梨园》,从谭志道先生一直写给谭正炎,终于完成了他的愿望。前段时间,我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过《与谭元寿60年的友谊》一文,也是对我与谭媛惠60年相识的宝贵纪念。

谭元寿先生请我看一些戏

我看谭元寿大哥的戏多了,怎么还有大哥要我看几出戏?真的没有,有三部戏,就是元寿大哥自掏腰包花钱买票请见我。第一部他主演了武侠和重磅的《野猪森林》,第二部是他主演的《群英会借用东风》,其次是《三叉》,前一部是后吴,第三部是他主演的整部《失斩》。

其实,元寿老大哥会有很多戏,文武老戏、武圣戏、猴戏等等,大概有200出。他为什么付钱让我看这三部戏是有道理的。首先,他走出的"野榆林",宗是纯李(少春)派!他年轻时拜访过李少春。这位年轻春教师的大师级杰作,是他年轻时努力追逐的梦想。他在上海的时候,这部剧已经连续上演了很多次,经常是满场。我觉得他在这部剧中确实有李派的魅力,无论是之前的剧,包括高难度的《白虎堂》,还是后面的《头发分布》。一切都很棒。最后一场战斗,一人打8人,武术技巧非常娴熟。所以对他来说,继承李派是一场好戏,非常真实。

第二部剧《团英会借东风》是与弟弟马昌丽合作的。昌黎饰演的孔明当然也演得很好,元寿大哥的鲁苏、柯少奇、谭家几代老学生都在演鲁苏,那种忠心耿耿、老诙谐的大政治家风格展现了活泼灵活的当下。后来,他的武侠剧《三叉子》,与他的富家师弟余云奎合作。他饰演吴胜仁唐辉,身体干净,腰腿美观,性格非常丰富,也是李派的风格。

纪念|我与谭元寿弟兄60年的友谊

作者与谭元寿先生合影

至于"Lost Cut"是Tammen ben派系的杀手。当时,元寿大哥虽然只有30岁,还很年轻,但他饰演的朱格良很重,很威严,是一个半田香。至于他的歌声,全是塔门的魅力。此外,元寿大哥的声音,高亢、明亮、清脆、强悍。整部剧唱歌,嗓音丰富多,效果很好。

他为什么邀请我看这三部戏?这是为了让我对他的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谭大哥的其他戏,我基本看过,篇幅有限,我不介绍,但特别是他60岁,也可以演《砖头》。这也是他对李少春老师的杰作的研究。在"在屋顶上"面前,他的大段都说不出来。在折折的"太庙"背后,他被翻身摔倒,当他度过了一年的盔甲时,没有一点不情愿的感觉,而是帅气,飘飘飘,滑倒了,展现了他年轻作品的坚实。剧院里的掌声咆哮着,一波又一波。我坐在舞台下看戏,兴奋得几乎心不出腔。

(张永和,国家级编剧,著名歌剧评论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