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儿失联留遗书,母亲不信女儿会自杀,网友:父母永远不懂孩子

文|福林妈咪

今天看到热搜上面发生了一件十分有争议的事情,一名19岁女孩失联,在她曾经住过的房间发现了一封遗书,信上说她要自杀。

她的母亲确认信上面的笔迹确实是女儿的,却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自杀。母亲认为自己的女儿热爱生活,想复读考更好的大学读医科。

女儿失联留遗书,母亲不信女儿会自杀,网友:父母永远不懂孩子

19岁女孩究竟是被人胁迫失踪,还是真的如遗书上所说去自杀了,结果还是要等警方的排查。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网友们评论中,有很多希望孩子平安,但是更多的是对失联女孩母亲的那句“她很热爱生活”的不认同。

网友说:父母总是不相信孩子是不快乐的,有时候叹口气都会被冷嘲热讽,只好披着快乐的外衣,父母就真的以为自己的是快乐的。

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情,父母很难感受得到。

但是有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父母的感受,作为孩子又真的能感受的到吗?

很多人在这两个问题上面争论,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问题。

都说三年一代沟,父母和孩子之间差了二三十岁,两者的成长环境,在生活中面对的压力、心态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最常见的一件事情:学习。 孩子说: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我很痛苦。 父母却说:我们给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学习,你痛苦什么?
女儿失联留遗书,母亲不信女儿会自杀,网友:父母永远不懂孩子

孩子和父母都是站在自己的经历上面来说话,对话内容像是在谈论两件事情,两者自然很难去完全的理解并且接受对方的观点。

这中间存在很深的代沟问题,如果双方仍旧不交流、不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误会会越来越深。

父母要怎么跟孩子保持沟通状态呢?

首先,要从孩子小时候,就要有跟孩子沟通的意识

有的父母要说了:我主动跟孩子沟通问题了,但是被拒绝了。

就像之前森碟和叶一茜说话时,一样的干脆的ending。

这听起来好像父母是处于被动的处境,跟孩子沟通,孩子那边没有回应,这沟通的桥梁连不上啊!

在19岁女孩失联的评论里面,很多人说,自己曾经跟父母说过自己的感受,但是父母不仅不理解,反而嘲笑小小年纪哪有什么烦心事。

女儿失联留遗书,母亲不信女儿会自杀,网友:父母永远不懂孩子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不去了解孩子的心思和心事,让孩子一味的按照父母的想法走,他自然不想再跟父母沟通了。

马未都在《圆桌派》里面说:父母跟孩子沟通,一定要慢慢来,千万不能自己把门关了。父母一有要关门的举动,孩子啪一声就把门关的死死的,比父母快多了。

所以说,和孩子沟通的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父母手里,只是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拒绝了孩子的沟通。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有跟孩子沟通的意识,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孩子长大后依旧愿意和父母沟通。

光有沟通还不行,无效的沟通,甚至会加剧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

比如说,父母想跟孩子聊天时的对话:

女儿失联留遗书,母亲不信女儿会自杀,网友:父母永远不懂孩子

这样聊天,绝对会把孩子逼的再也不想跟父母聊。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沟通聊天的时候,也不能“尬聊”、“尬沟通”。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尊重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站在孩子角度聊一聊,少一些说教和命令,保持这个良好的状态,孩子长大后才会更父母更加亲近。

这也就是说,父母首先要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孩子,让孩子走进自己心里,才能让孩子接纳自己,走进孩子的心里。

主动权其实在父母手里。

在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代入自己的感受,跟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父母常常认为跟孩子说自己的想法是一种羞耻的行为,但其实这是一种很容易“打入孩子内部”的共情模式,孩子很容易感觉的:父母跟我遭遇过同样的事情,我们是一边儿的。

当孩子愿意跟父母分享的时候,亲子关系就差不了。而且,这种沟通方式,既可以让孩子理解父母,也能让父母了解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女儿失联留遗书,母亲不信女儿会自杀,网友:父母永远不懂孩子

到最后,还是想说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女孩遗书里面写的那段话。

这个女孩在遗书里写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难以体会到,后期的共情力几乎全无,我甚至无法摸着良心说我爱你们。

之前在一个节目的弹幕里,也看到这样的弹幕:我没有共情能力,甚至体会不到爱,也不会爱别人,感觉自己是麻木的。

这样的人,无疑都提到自己曾经和父母分离,没有怎么体会过父母的爱。比如19岁失联女孩写的那样:和父母相处并不多,后来上学住校,跟父母相处就更少了。

没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幸的,而这个不幸,是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缺少陪伴和关注。

所以父母们,不要再把孩子当作什么都不知道的存在了,孩子需要爱和被爱,需要父母陪伴成长,这能影响他一生的心理状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