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作者:拾象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王祖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适逢小寒,冬雨初霁,湿冷的空气,给坊巷平添了几分清寒。

王祖光艺术馆里却是充溢着浓浓的暖意。

这栋由清代名将甘国宝故居恢复、改造的艺术馆,将古典与现代结合得毫无违和感。

橘黄柔和的灯光,醇如陈酿的普洱茶,还有王祖光和蔼的笑容。

这位年届耄耋的老艺人,亲切地就像邻家的老大爷。

他的话不多,带着福州腔的声线里,听起来有那么一丢丢“糯糯”的感觉。

他坐在桌旁,握杯细品一盏陈年普洱,一切都是云淡风轻的模样。

在寿山石艺术圈,王祖光算得上“国宝级”的大师。

他以刻观音著称,本身又姓王,圈内人都称他为“观音王”。

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件从艺以来最大的观音雕像。这件作品是他的一次自我挑战,也是他对50余载艺术生涯的总结。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观音坐像 45厘米×30厘米

作品用的石材重约105斤,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重量,经他的雕琢,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尊45厘米(高)×30厘米(宽)的观音坐像,视觉上就已足够震撼。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观音坐像细节图

形象塑造,贵在传神。

观音菩萨,作为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化身,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备受百姓的崇敬。

她的慈眉善目,还有手中的杨枝净瓶,总是让人感到温暖心安。

观音大慈大悲的形象藉由王祖光的双手与刀法在寿山石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令观者通过他的艺术语言来感受抚慰心灵的力量。

事实上,创作者与观赏者的心灵共鸣,似乎也暗合了“以心传心”的佛家智慧。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仿清观音

王祖光这颗“心”是独运的匠心。

1987年,荔枝冻石面世。该石种性坚凝结,晶莹剔透,部分有若隐若现的萝卜纹肌理,以白色最为常见,产量较大,价格也比较便宜。

眼力独到的王祖光购入大量白色石料后,反复思索如何将它们物尽其用。

有一次,他在细细打量时,冰清玉洁的石质,蓦地在他脑海中牵引出白衣翩翩的观音大士,仿佛是冥冥中的指引。

从1988年开始,他就尝试雕刻观音,并在历代观音形象的流变上下苦功。

八大山人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

于王祖光而言,则是访遍名寺刻观音。

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大名寺古刹,单单是敦煌,他就去过两次。

他也广为涉猎,壁画、石雕、木雕、陶瓷等不同艺术形式的观音造型,他都逐一浏览。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净瓶观音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观音的相貌一直都在变。

对于观音形貌的流变,以及发型、衣饰、体态、法器等细节,王祖光做了大量的观察与研究。

他介绍说,最初,观音的面部有很明显的印度人特征,而且是多是男相,还有留胡子的。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到宋元时期,女相观音就日渐流行起来,而且端庄优雅的女性形象更能满足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明清时,女相(观音)越来越深入人心,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和敬仰,并亲切地称她为“观音娘娘”。

这一审美潮流的惯性延续至今,美女化的趋势也愈演愈烈。

在王祖光看来,不论男相,还是女相,面如满月或是长型,都是满含慈悲,使人顿生崇敬之心。

于是,他师古却不泥古,且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从历代观音像的艺术语言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自成一格。

王祖光所塑造的观音,脸型略长,但不失饱满圆润。

隆起的鼻梁,令相貌看起来更立体更清秀,双目微闭下视,乃入定之态,又似悲悯关爱众生。

他坦言,给他创作带来最多启发的就是山西平遥双林寺的观音彩塑。

“寺里的观音(像)最接近现代人的相貌特征。”他说。

他心目中的观音形象,不是妙龄女子,而是30多岁的少妇。

“这个年纪的女子,经历了岁月与生活的打磨,里里外外都透着一种成熟之美。这种美是由内而外的,正所谓是相由心生。”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持经观音

除了荔枝冻,芙蓉石、杜陵石、旗降石等石种,在他手上也都纷纷“化身”观音。

品种虽不一而足,但它们都以白色来表现观音的纯净与宁静,并且线条简洁流畅,亦工亦写,精气神凸显。

有几件用瓷白芙蓉石雕刻的观音,外观与质地,几乎同德化瓷塑别无二致。

王祖光的粉丝们表示,“观音王”刻的观音,线条被提炼到极致,不多不少刚刚好,“不用署名也知道是他刻的”。

不过,观音仅仅是王祖光最热衷创作的题材,刻人物(罗汉)、动物(古兽印纽),他也是信手拈来。

这两种题材在他创作的观音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观音的身旁常常都会伏着一只犼(hǒu),这也是他作品最鲜明的符号之一。

犼是观音的坐骑,又名“朝天犼”,凶猛无比。

但,它被王祖光“驯化”地十分“萌”,就像萌宠一样,那姿态那深情简直萌化了。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净瓶观音细节图

王祖光出生于手艺人家庭,从小跟着父亲王乃元学制砚。

进入福州雕刻厂后,他又先后师从寿山石“东门派”名师林友清、周宝庭学艺。他悟性高,又很吃苦耐劳。

1963年,年仅22岁的他凭借扎实的功底,收获了人生首奖——寿山石雕《少年英雄张高谦》荣获福建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并被《大众电影》杂志搬上了封面,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网红”。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提倡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歌颂英雄人物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福建少年英雄张高谦为了保护集体的羊而与歹徒搏斗牺牲的,成为那个时代的少年楷模。”

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王祖光特意跑到福州西门一带的农村去体验生活,仔细观察羊的各种姿态。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刘海戏蟾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拂尘罗汉

他感慨地说:

“艺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没有生活的艺术,不接地气,更没有生命力。而艺术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每个时代都会在作品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此外,他还创作了《亚非拉之歌》《中日友好》等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如同当年师父对他的心手相传,王祖光对弟子后学们总是耳提面命,经常组织弟子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他都以极大的热忱一一作点评和辅导。有时,他也会到弟子的工作室去指导,令弟子们如沐春风。

德艺双馨方为师。

王祖光还把他对寿山石艺术的热爱进一步“发酵”,变成大爱,毫无门户之见。

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打趣说:

“寿山石界举办的活动,他是有请必去,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有求必应’。”

20年前,中国寿山石馆建成时,他带头捐赠自己的艺术精品。

从2014年起,受福建省方志办委托,他出任《福建寿山石志》编篆委员会主任,致力于弘扬寿山石文化和艺术,为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记忆。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伏虎罗汉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风也过,雨也走,人生本就是一次漫长的雕琢。

著名书画家潘主兰曾题赠他一联:“石压笋斜出,岩悬花倒开”。

近一甲子的磨砺,化作从容淡然,宠辱不惊。

即将迎来80岁生日的他,老当益壮,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他仍刀耕不辍,每天6点钟起床,工作3小时,而且他始终坚持全手工雕刻。

在创作现场,可见他的嘴唇紧抿,心手合一,每一刀所到之处,都无不干净利落,足见功力。

据说,他年轻时曾习武,力道够足。

这个随和可爱的老艺人,还是一个生活艺术家。

泡温泉、喝普洱、赏字画、饮酒尝美食,每天还坚持步行健身,他把日子过成诗。

他的艺术修养,在日常生活中闪闪发亮。

心似琉璃,内外明澈。

我以我心供观音。

在王祖光创作的观音像上,藉由如清泉般潺湲的线条,我们看到了一颗澄净透明的匠心。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三坊七巷王祖光艺术馆

拾象 | 王祖光:我以我心供观音

版权声明

内容为拾象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在留言区留言“转载”,本平台将及时回复。未经沟通同意地转载一律视为抄袭,将被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