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双面怪"悯农李绅:一面"粒粒皆辛苦",一面日屠300只鸡,如何评价他一、李绅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二、“悯农”非“爱农”三、李绅其人的复杂性,如何评价他?四、总结

作者:刘白惜
"双面怪"悯农李绅:一面"粒粒皆辛苦",一面日屠300只鸡,如何评价他一、李绅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二、“悯农”非“爱农”三、李绅其人的复杂性,如何评价他?四、总结

“锄禾日当午”诗作者品行低劣生活奢华,又为农民打抱不平,"悯农诗人"李绅为人到底如何?

李绅其人你未必熟悉,但他的诗文却享誉中外,留名千古,甚至被选为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中国讲究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然而纵观历史,却有许多文品人品极不相符的人,比如蔡京,书法造诣极高,写的一手好字,亦满腹经纶,然而却是祸国殃民的奸相;又比如严崇,写文章无人能比,温如泉涌,然而却是一位弄权的奸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本文要提到的李绅就是其中一个。

李家世代为官,李绅的曾祖父是武则天时期的中书令,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地方官。但在李绅六岁时,由于父亲的离世,家里发生重大变故,抚养之责落到母亲身上。旧唐书记载:“绅六岁而孤,母卢氏教以经义”,可以说母亲是李绅的教育启蒙师,较为艰苦的生活让他有机会亲近农事,加上二十岁时李绅外出求学,亲眼见到了农民如何为粮食辛勤劳作,可以说李绅写出《悯农》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李绅二十七岁即考中进士,从此平步青云,节节高升。他从国子监助教一路飞升,最后官至宰相,然而亨通的官运并没有让他运用自己的权力和资源为他笔下穷苦的农民谋幸福,反而再也没有体恤农民之心,被权力物欲包裹的他最终变成了一个穷凶极恶,纵欲奢靡的贪官酷吏。

1、为吃鸡舌,杀鸡三百

"双面怪"悯农李绅:一面"粒粒皆辛苦",一面日屠300只鸡,如何评价他一、李绅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二、“悯农”非“爱农”三、李绅其人的复杂性,如何评价他?四、总结

一个人的奢侈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就食物来说,吃山珍海味是一种奢侈;用极其复杂的技艺来烹调是一种奢侈,比如慈禧太后晚年牙口不好,就让厨子把肉酿在豆芽里,取其美味;为吃到某一样东西不惜浪费更多的食物也是一种奢侈,传说李绅酷爱鸡舌,为了满足他的饕餮大口,后厨每天要宰杀三百只活鸡,可真叫冤。

传说归传说,关于此事的真假还是要有真凭实据。在有关李绅的相关史料中,并未有如此记载,应是后人杜撰。为吃鸡舌,杀鸡三百的真实性虽然存疑,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李绅的确生活奢靡。

2、家妓成群,送人毫不手软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古诗,叫《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讲的正是在李绅家中宴饮发生的事,司空见惯这个成语也出自此处。

话说有一天李绅请刘禹锡吃饭,排场可相当大,不仅佳肴美酒一个不缺,还有私妓在旁斟酒唱歌,美女如云。刘禹锡可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瞬间就被震撼了,其间有一家妓,名唤杜韦娘,刘禹锡对她一眼动情,两人暗送秋波,眉目传情。刘禹锡硬着头皮向李绅请求将杜韦娘赐给他,没想到李绅眉头都没抬一下,立即答应了,因此刘禹锡才做了这首诗。

从这件事儿就可看出李绅是如此奢华的一个人,和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悲悯形象完全不符,也是令人感慨。

若说李绅纵欲奢靡也就算了,不至于死后得千古骂名,还被皇帝判了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下场。其原因主要有三:

"双面怪"悯农李绅:一面"粒粒皆辛苦",一面日屠300只鸡,如何评价他一、李绅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二、“悯农”非“爱农”三、李绅其人的复杂性,如何评价他?四、总结

1、沽名钓誉,鱼肉百姓

谁知写下悯农之诗的诗人转眼就成了为追求功名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残忍官吏?

有一年,李绅管辖的地方闹了蝗灾,蝗虫过境,庄稼尽失,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情景,李绅不但没有着手解决,反而隐瞒真实情况,对皇帝歌功颂德,高呼蝗虫过境半点未损庄稼,都是“圣上恩泽”。还有一次,为了给朝廷提供珍稀的贡品,寒冬腊月,李绅不顾百姓死活,强迫百姓在天寒地冻的河水里挖蛤蜊,谁说不是铁石心肠?

由于李绅为官残酷,百姓们都非常惧怕他,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往外出逃,当下属向他报告这件事时,李绅不以为然地说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次等的麦子随风而去不用报告给我。”他这意思是说那些因为他的残酷行迹逃走的百姓都是次等的麦子,口气狂妄,根本谈不上爱民如子。

2、不念旧情,嚣张跋扈

在官场做官,拉拢关系很重要,这已是官场的潜规则,若是这样也无可厚非,可做到李绅这样“需要你时百般讨好,不要你时百般刁难”的可不多。

当时官场拉帮结派是正常之事,但李绅却是一头巴结,发迹后拍拍屁股不认人,实在令人瞧不起。据说当他还是一介平民之时,因为拉拢关系需要巴结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常到他家拜访他,见面就叫“叔叔”,谄媚之至。然而李绅飞黄腾达之后,非要李元将叫他“爷爷”才肯作罢。这样集谄媚,小肚鸡肠,无情无义于一身的人,也就李绅了。

"双面怪"悯农李绅:一面"粒粒皆辛苦",一面日屠300只鸡,如何评价他一、李绅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二、“悯农”非“爱农”三、李绅其人的复杂性,如何评价他?四、总结

《唐语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话说李绅当官后路过开封河,有一个人走在前面,在李绅经过的时候没有给他让路。就这么一件小事惹得李绅大飞雷霆,竟然叫手下把这个无辜路人抓了起来。其嚣张跋扈可见一斑。

3、心胸狭小,落井下石

李绅前面做了那么多坏事,说到底,还是人格上的污点,对他的政治生涯影响并不大,顶多是在民间留下坏名声,真正压垮李绅的是他74岁高龄时主持的“吴湘案”。他以强娶民女和贪污贿赂这两项莫须有的罪名硬生生将吴湘送上了刑场。其实,就算吴湘这两项罪名属实,也罪不至死,李绅为何非要治他于死地?

这和派系斗争有关。唐朝中晚期,没落的士族势力和崛起的庶族势力互相斗争,矛盾激烈。其中,士族的头头是李德裕,其党派称为李党,庶族由牛僧孺为首,成为牛党,双方互相倾轧,称为“牛李党争”。李绅是李党的追随者,而吴湘则是牛党成员,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李绅要杀吴湘了。

虽然朝廷对此事表示怀疑,派御史崔元藻复查,结果证明吴湘贪赃属实,但数目不多,至于强娶民女,则是无中生有。李绅的一意孤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唐朝后期的派系斗争已经到了危机统治的地步,自然是朝廷治乱的重点,即使李绅位高权重,这次撞到了刀口上,也难逃大劫。

翻阅史料,发现对李绅的评价是两个极端。有人认为李绅是贪官酷吏,奢靡浪费,但也有人说李绅刚正狠悍,深得民心。

"双面怪"悯农李绅:一面"粒粒皆辛苦",一面日屠300只鸡,如何评价他一、李绅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二、“悯农”非“爱农”三、李绅其人的复杂性,如何评价他?四、总结

与上文受人指摘,遭人唾弃的形象相比,李绅在好友白居易笔下又是另一番为人。白居易说他从宣武移镇淮南时,原本娇悍强横的宣武镇人变得敦厚,即“人俗归厚”,更是由于李绅在的这几年励精图治,使原来粮食歉收的宣武镇变成了无人挨饿的丰饶之地。

因此,在李绅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纷纷捧着美酒送行,甚至痛哭流涕,“如婴儿之别慈母焉”。白居易笔下的李绅可不就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么?为什么同一个人,评价相差却这么大?

李绅在自己的一首诗《却到浙西》序言中曾提到一件事:

太和八年(834)年,浙西大旱,庄稼歉收,米价疯涨,百姓饿死者相望于道,时为浙东观察使的李绅,其治下的浙东却刚好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出于公心,李绅主动上报朝廷愿意低价供应大旱的浙西五万斛米以救急,朝廷当然应允。孰料这一举动却得罪了浙西观察使王璠,因为他隐瞒当地的旱情不报,朝廷并不知晓浙西百姓的疾苦,李绅一番好意却让他脸上蒙羞了。

于是王璠就联合朝中的牛党骨干李宗闵、王涯等反过来诬陷李绅,说他用陈米充当好米牟取暴利,李绅因此再遭贬官。后来王璠的事迹败露被诛,李绅重新得到任命,进入昔日王璠管辖的浙西,举目所见,浙西当时还未从连年大旱中恢复过来,连著名的临平湖都干涸了,水中的芦苇甚至成片干死。

"双面怪"悯农李绅:一面"粒粒皆辛苦",一面日屠300只鸡,如何评价他一、李绅的生活到底有多奢侈?二、“悯农”非“爱农”三、李绅其人的复杂性,如何评价他?四、总结

看待李绅这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知道他是一个政治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纯为民疾苦的悯农诗人,和杜甫是不一样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认识到他身上的复杂性。政治家的本色决定了后世的评价这般扑朔迷离。

最后吴湘得到平反,此时已魂归九天的李绅还是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人行于世,要的不就是一个好名声么?李绅在世时享尽荣华富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还连累了子孙,让整个家族蒙羞,真是不胜唏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