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豆瓣8.9评分《嗝嗝老师》:教育中的“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作者:黎庶文史

文/黎庶

《嗝嗝老师》,着实让人泪洒电影院。

它改编自布拉德·科恩的传记小说《叫我第一名》,讲述患有妥瑞氏综合征的老师带领贫民窟的一群问题学生逆风翻盘的故事。

豆瓣8.9评分《嗝嗝老师》:教育中的“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看完《嗝嗝老师》后,大家是否也回忆起了那个当年对自己人生有着转折性影响的老师,从而感激涕零,念念不忘。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教导有方,唤醒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老师们不断创新招式。如,老师抱着猎当教棍,历史老师穿着皇帝的衣服走进课堂,美术老师把自己扮成小丑......

教育需要老师一直保持青春活力和一腔热血,也需要一些招式。《嗝嗝老师》这部教育片中,奈娜就用到了三个教育方法:“共情力”、“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01

“共情力”:孩子需要的是尊重和接纳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共情力是站在对方立场上,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共情力用在孩子身上,比任何大道理都有效。它能让一个内心叛逆的孩子变得柔顺;让一个格格不入的孩子愿意倾听;让一个性格暴戾的孩子温柔;让一个自卑的孩子敢于表达自己......

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被理解和接纳。

奈娜患有妥瑞氏症,妥瑞氏症目前所知的病因是脑基底核的多巴胺过度敏感反应,及脑基底核与脑皮质之间的联系出现问题,导致出现慢性、反复、半不自主的动作及声语上的抽搐。

因此奈娜经常会无法控制自己发出怪声,比如狗吠或爆破音和脖子抽动。奈娜所患的妥瑞氏症是种罕见并且至今无任何医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调疾病。从6岁开始,他就无法抑制地反复发出巨大的“Bi Bo”响声,从此她被周围的人当作“异类”。

在餐厅里,课堂里,在音乐会上,在不得不安静的任何场所,她都被厌恶和不解的眼神包围着。她同周围的人们一样厌恶着自己和自己的疾病,不愿出现在任何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

豆瓣8.9评分《嗝嗝老师》:教育中的“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学校的校长发现了这点,于是邀请她参加了学校的音乐会,并在被她无奈地破坏整场音乐会的气氛后,将她请上舞台。奈娜胆战心惊,以为又会面临一场无情的指责和羞辱。

没想到校长却和蔼地询问道:“你为什么会发出这些奇怪的声音?”

奈娜声音低缓地说:“因为我有妥瑞式症。”

校长:“同学们是怎么对待你的?”

奈娜:“同学们嘲笑我。”

校长:“老师们怎么对待你的?”

奈娜:“老师会把我从课堂赶出来。”

校长:“你希望我怎么帮助你?”

奈娜:“我希望和其他孩子一样就行了。”

校长看着奈娜:“这里是学校,每个孩子都是来学习的。今天你就教会了我们妥瑞式的。我代表学校向你保证,你会受到同等待遇。”

豆瓣8.9评分《嗝嗝老师》:教育中的“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于是同学们掌声四起,理解万岁,奈娜也充满幸福地走下台。第一次她感受到了被接纳,从此她再不会因为这个病而自卑,她也不再厌恶自己。

威廉·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校长的共情和鼓励,就像一个火把,点燃了奈娜通往全新世界的希望。从那时起,奈娜希望成为像校长那样尊重学生,爱学生的老师,为此她一直努力着。

当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拿到教育学学位后,她拒绝了父亲早早为她联系好的银行工作。

为了成为一位像校长那样的好老师,她在地图上圈出了全市的所有学校,一家一家去面试,面试并不是特别顺利,她面试了24家,被24家拒绝,原因都是她在讲课过程中,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影响教学效果。正当她失望灰心的时候,第25家,圣诺特克尔,全市最优秀的学校决定录用她。她兴奋极了。

在响应印度政府的“受教育权”的政策理念下,贫民窟的孩子也可以和家境优渥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接受教育。

而奈娜被录取就是来带这些贫民窟的孩子,他们是学校里公认的素质差,家庭教育意识差,品性差,学习差的孩子。

校长把奈娜带到了教室门口,指着贫民窟的14名学生,对她说:“这就是你要面对的学生,你可以再考虑考虑。”

奈娜说:“都是孩子,能有多坏呢。”

奈娜始终觉得:她应该把校长给予她的共情教育,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当一个孩子在人生迷茫时,那是一束可以给她希望和方向的光亮。

02

“破窗效应”:不要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

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奈娜做足了功课,兴冲冲的来上课的第一天,就面临孩子们的恶作剧。她压根儿没有机会对这群熊孩子进行共情教育。

他们上课的时候吹泡泡糖,把泡泡糖贴到桌子底下。她的电话被孩子们写在宣传单页上,到处张贴,附上按摩、保姆。

有位男学生还公然讽刺她:“不会说话就不要教我们,说两句话,就要打四个嗝。”奈娜气得一个人咬着胳膊拍窗户。她要求组织开家长会,竟然没有一个家长来。她无奈的坐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不知如何是好。

豆瓣8.9评分《嗝嗝老师》:教育中的“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于是她将家长会更改为家访。她挨个去学生家里,发现这些父母也很想改变孩子的现状,让他们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但是面对贫民窟上厕所都要排好长时间队的现状,他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奈娜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们的生存处境。她发现孩子们,有些靠赌博赚钱,有些课后靠修理车胎赚钱......,他们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困境和一墙之隔的强势群体对他们的鄙视。

学校虽然同意让他们跟富人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但是学校根本不重视他们,这些孩子想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还有口袋干瘪带来的自尊心的萎缩。也带来了暴戾的增长和仇富的心态。

奈娜突然理解了他们的处境,他们此时此刻的破罐子破摔心态,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的连锁反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启示:“破窗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如果对一个孩子或者一个班级的孩子冠以“差生”的标签,“你们不行”、“我们不喜欢你”、“你们是穷人”。被讨厌,被嫌弃,深深的抛弃感和格格不入感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挑剔、批评、指责就像那一扇扇破窗。让他们越来越不想上进,自暴自弃,甚至陷入绝望的深渊。

当奈娜发现了他们为什么会逃课,亚作剧的根源后,她决定帮助她们。在奈娜结束家访后的第一天上课时,学生再一次制造了一场恶作剧的爆炸,窗户玻璃都被炸飞了。奈娜刚按捺住爆炸带来的崩溃。校长又来找她和学生,校长气极败坏,决定解散这个班,他认为这些学生无救了。

豆瓣8.9评分《嗝嗝老师》:教育中的“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奈娜看了学生们一眼,她也曾几度崩溃,但是她从没想过放弃他们。她极力维护了他们,给校长解释说爆炸是因为自己做化学实验引起的,跟他们无关。

孩子们因为奈娜的袒护,他们也感受到了被爱和重视,放下了戒备心理。奈娜趁机给他们上了走心的一课:

她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横线,粉笔发出“次啦”的噪音;她将一支粉笔折断,在黑板上划了一个横线,粉笔没有发出任何噪音。

她告诉学生:有时候,只要做出一点点改变,就可以。这就是“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区别。

为什么改变?为什么不改变呢?

奈娜对孩子的袒护,修复了孩子那一扇扇被打破的自尊心,并给予他们目标和希望,让他们知道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得到尊重。

03

“青蛙效应”,教育需要不知不觉加温

为了留住这个班,奈娜向校长做了一个为时4个月的保证,同时她也把这个保证告诉了学生,让他们都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于是她和学生做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成绩提升和改变约定,她开始发现每个孩子的潜能。

豆瓣8.9评分《嗝嗝老师》:教育中的“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让喜欢赌博的孩子发现自己的数学潜能;

让从事修理汽车工作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物理潜能;

让在自己手上抹盐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化学潜能;

她发现孩子的潜能,一点点鼓励孩子发扬优势,在优势科目上找回学习的自信后,再将关注点转移到劣势科目上。这样在优势科目上的学习自信心和方法,也就可以应用到劣势科目上。

在这里奈娜巧妙的用到了“青蛙效应”这一原理。

青蛙效应(frog effect):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青蛙效应的启示:原意是你只有一直保持居安思危的状态,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打败。在这里,青蛙就是学生,老师就是实验者,老师的鼓励与否定就是水温,否定和批评是刺激的水温,学生一时接受不了,会逆反或逃避。但是鼓励就像慢慢加热的水温,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从心底发出改变。达到教育的目的。

奈娜意识到一个学生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得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并且,还得讲究方式方法。尤其面对这些一直对学习消极怠慢,拖拖拉拉,上课走神的学生。虽然这些孩子学习不好,身上还有很多恶习,但是并不能通过一味的严厉或者打骂让他们服从。

就像“青蛙效应”,“水温太高”,会“烫着”孩子,使孩子心生怨恨,不愿配合老师的教育,甚至逃避老师的教育。只有温和的的引导,变严厉为鼓励,变指责为尊重,渐渐地,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不知不觉的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以致孩子的坏习惯得到彻底改观。

豆瓣8.9评分《嗝嗝老师》:教育中的“破窗效应”和“青蛙效应”

通过她和这些孩子的信任感一步步的建立,她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颗渴慕优秀的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表扬。于是她利用人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本性,从学生的点滴开始,从他们的兴趣点着手,他们自信的科目出发。再从他们细微的进步中,进行表扬与肯定,或专门在班上提名表扬,或私下谈话夸奖,甚至人为地给他们制造一点进步的机会而进行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