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作者:枕猫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之间友好和平的局面被打破,双方你来我往的交锋日渐增多,及至拜登上台,中美之间的对抗已经波及到了多个领域。

真刀真枪代替了暗流涌动,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中美关系再一次站在了关键的转折点上。

而在中美冲突加剧的背后,暗含的则是两国国力的对比,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也是中国的崛起。

回顾历史,从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始,中美之间对峙的局面就开始破冰,中美关系也逐步向正常化迈进。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在此过程中,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辛格与周总理的会面标志着旧的格局将被打破,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将会建立,而中美两国也将摒弃前嫌、搁置争议,以更长远的未来为立足点,共同展望一个更灿烂的明天。

但是世人所不知的是,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夕,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就中美会谈的核心关键问题与基辛格进行了长时间的协商。

而在基辛格即将启程之时,尼克松更是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中美之间长达二十年的冷战、对立是基于美苏冷战格局这个大背景。

然而,也正是两个阵营的对峙给了基辛格这个机会,让他能够代替美国以私人身份秘密出访中国,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做好铺垫,从而名垂青史,成为了世界外交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1969年,尼克松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外有强敌苏联虎视眈眈,而美国自身却又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新上任的美国总统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以此来扭转美国腹背受敌的局面,而正在崛起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好的“盟友”。

当时的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对于中国来说,与美国建交同样是一个好机会。但多年冷战导致了双方沟通渠道中断,要想将构想落实到实处无疑困难重重。因此,在尼克松的多番考量之下,最终决定让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出访中国。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尼克松

对于基辛格来说,这绝对是天赐良机。在美国决定要与北京开始接触之时,基辛格就是此次行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关闭了20年的大门即将打开,而他将成为第一个走进中国、进入北京的美国政界人士,这让基辛格如何不兴奋。

因此,当周恩来总理的便条历经重重波折送到基辛格手中时,基辛格明白,他将参与并见证历史。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周总理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转道巴基斯坦秘密来华,同周总理进行了长达17小时的会谈。双方就台湾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讨论了关于中美邦交正常化的相关问题。

在会谈最后,双方就尼克松访华达成了一致,这也昭示着基辛格此次来华取得了圆满成功。据事后基辛格回忆,飞机降落到北京机场后,基辛格一行人被引到了钓鱼台国宾馆内,就在那里,他见到了中国最重要的领袖之一周总理。

当时已经73岁的周总理身体已不算硬朗,他就静静地站在那里,优雅而憔悴,可双眸却仍然炯炯有神。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基辛格连忙快走一步上前伸出了自己的手,这堪称“世纪一握”的握手拉开了此次会谈的序幕,也暗含了基辛格对于周总理的尊重和敬佩。

在这一刻,基辛格已经完全忘却了临行前尼克松告诫他的话。他只是在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表达他对一位伟人的尊重与敬佩。

在之后的会谈中,基辛格曾同周总理连续谈话七小时不间断,也正是在双方你来我往的话语交锋中,基辛格更深刻地领会到了周总理身上经由岁月、资历沉淀而来的领袖气质。

会谈结束后,基辛格感慨道:“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句感慨已经道明了基辛格对于周总理的敬仰,或许这也正是尼克松告诫基辛格的真正原因。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基辛格

虽然基辛格冲在中美一线,但身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却是背后的总操盘手。在决定恢复中美两国关系的过程中,尼克松对于会谈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甚至具体到了诸多细节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基辛格与周总理会谈时的态度问题。

尼克松提到:“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短短一句话,实质上看点颇多。

“过分热情”既要求基辛格不能对周总理太过示好,但也不能表现冷淡,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促成和谈,可以想象这其中的度着实难以把握,对于基辛格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分析尼克松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在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个问题上,美国实际上带有一些形势所迫的不情不愿。

从尼克松个人来讲,身为美国总统,其最大的心愿无疑是名留青史,在总统履历上填上光辉灿烂的一笔。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而与中国建交,离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绝对是不小的功绩。

因此选择中国实际上是尼克松基于自身利益做出的最优解,其背后只关乎利益,而无任何私人情感,所以他也并不希望同中国政界人士有一些私下的牵扯。

而从美国这个国家来说,作为世界头号强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美国自带傲慢和优越感。美国人难以接受过去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已经成长为了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而朝鲜战争的耻辱也犹在耳畔。

输掉朝鲜战争已经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不可一世的傲气,再因为越南战争与中国求和,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但是形势比人强,如今美国也不得不因此向中国抛出橄榄枝,但是从国家和全体国民而言,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在面对中国时的屡次失败。

所以,“不要过分热情”就是尼克松对华摆出的高姿态,即便里子已经丢了,但是面子也决不能丢。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越南战争

其次, 尼克松的这番话也是他对于基辛格的一个提醒。从后来白宫的一些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尼克松与基辛格的关系也绝非亲密无间,在选择由谁秘密出访中国时,尼克松其实犹豫了很久。

尼克松明白基辛格确实是个杰出的外交家,且他对于中国也有足够的了解。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基辛格会否因为太过推崇中国而影响其判断,使其在正式会谈时做出让步。然而,在经过一番人员的对比后,尼克松仍是选定了基辛格。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基辛格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或许会使得谈判结果出现“不利于”美国的一面,但也可能使得和谈更加顺利地推进。

尼克松最终选择相信基辛格的外交素养,并给予了他充分的自主权令其放手一搏。

在尼克松看来,基辛格虽然表现出了明显的情感偏向性,但是若这种态度用在私交上确也无可厚非,相反还能让中国的领导人切实感受到美国此次会谈的真诚和决心,从而让双方交流起来更加方便。

而到了正式的会谈现场,只要基辛格牢记自己美国人的身份,始终坚持美国的立场,那他绝对是最出色的外交家,也会为美国争取到最多的利益。所以,在出访之前,尼克松将所有中美关系的专家都派给了基辛格,华盛顿一个不留。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这既是对基辛格充满信任,也是在告诉基辛格此次出行重任在肩,或者名留青史或者遗臭万年,因此,每走一步路都需要仔细权衡。

另一方面,此举也是要让其他专家与基辛格相互制衡,在基辛格可能会受情感摆布时将他拉回来,维护好美国的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尼克松可谓是老谋深算,将锅甩到了基辛格身上。

但纵观美国政坛,或许也只有基辛格能做到热情但不过分热情了。历史证明,最终的和谈结果没有辜负尼克松的期望。在中国已经决定要同美国建交的情况下,双方之间的和谈还算顺利。

基辛格在与周总理和毛主席的交锋中,时而凌厉时而温和,充分展现了其极高的外交素养。因此,在就台湾问题达成默契后,双方终于敲定了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美关系也一步步地走向了正常化。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基辛格几次来华不仅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友好关系,也同中国人民成为了好朋友。

对于中国,基辛格有着深刻的了解。而当总理与主席先后离世,那段光辉的岁月也成为了历史,至今仍健在的基辛格则成为了那段历史唯一的见证者。

近几年,随着中美之间冲突加剧,基辛格又开始活跃起来。他用沉淀了近一个世纪的智慧告诫美国政府不能与中国对抗而是要加强合作,但可惜的是收效甚微。

中美恢复邦交已经50年,可50年间美国骨子里的傲慢仍旧没有改变。

71年尼克松为何告诫基辛格:不要对周恩来过分热情基辛格访华始末为何“不要过分热情”?结语

对于美国来说,阻止中国的崛起是应有之义,而面对中国难以遏制的复兴趋势,一轮接一轮的攻击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可能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美在经历了一段蜜月期后,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对抗。然而事态的发展也会警醒美国,一味地霸权终将被推翻,未来的世界必然会向人类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世界是和平的世界,各国将是各国人民的国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