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公车上书到现代警察制度的奠基

作者:渭南王文超

现代警察制度的卓越奠基人雷延寿

王文超

雷延寿,字曼卿,生于1869年,陕西渭南双王街道办车雷村人。他的曾祖父叫雷发财,是当地有名的绅士,他的家族堂号为务本堂,是人多势众的殷实人家。

雷延寿自小就聪明伶俐,家里对他也抱有极大希望。据说,他四岁开始就进入曾祖父创办的甓(pì)斋接受启蒙教育。在他之前,这所私塾已经为雷家培养出了3名秀才、1名举人。雷延寿开始上学时,甓斋聘请的塾师是一位老秀才,他治学严谨,博学多才。在老秀才严格教育下,雷延寿七岁即能过目成诵;八岁时他已通读了《春秋》;九岁就能代父为村人写中堂和对联;十岁时,他所读过的《四书》、《五经》已能融会贯通。他创作的诗赋文章常引经据典,语出惊人,被乡人称为“神童”。

1844年,年仅十六岁的雷延寿参加童试,顺利考中秀才。由于学业优秀,第二年,他免试进入西安关中书院就读,师从关中著名教育家柏景伟。1889年,他又转入泾阳味经书院就读,师从清末教育大家刘古愚先生。关中书院和味经书院都是当年陕西科举教育的著名学府,是陕西的人才摇篮。状元王杰、名相王鼎、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大教育家刘古愚、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都出自关中书院。1893年,雷延寿经过五年苦读,参加乡试,顺利中举。这期陕西乡试,中举者仅二十人。这年雷延寿25岁,按清代乡试中举惯例,雷延寿被授予“文魁”称号,朝廷颁发的“文魁”匾额,后来一直悬挂于雷家大门之上。

1894年春,雷延寿以新科举人身份赴京参加礼部招录考试,初试顺利过关后,又在紫禁城保和殿参加复试,最终被授予内阁中书的从七品小官。但这时,恰逢甲午战争爆发,腐败的清政府战败了。不久,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 1895年春,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联署,雷延寿就是请愿联署者之一,坚决反对卖国条约。

公车上书失败后,在维新派人士呼吁下,1897年 2月,朝廷批准成立了通艺学堂。这所学堂模仿西方办学方式,以教授英语为主,培养西学人才。光绪皇帝为此还专门召见了学校负责人张元济予以鼓励。雷延寿有幸成为首批四十五名学员之一。此时,陕西闫敬铭等在京维新派人士积极谋划成立关西学会,研讨富国强兵之术和唤醒人民革新意识,雷延寿成为关西学会的骨干。

1898年,光绪皇帝锐意革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云集京师,雷延寿也积极参与其中。但天有不测风云,1898年春,雷延寿的父亲突然病重,他只好中断学业返乡陪侍父亲。此后,父亲病故,雷延寿为父丁忧守制。陕西距京较远,消息闭塞,一些人对维新变法多有误解。他便筹集资金,到上海购回数百种新书报,开办书店,传播维新变法思想,使风气为之一变。

1904年,36岁的雷延寿和胞弟雷多寿从渭南出发,长途跋涉二十多天到达开封参加会试。由于八国联军入侵时烧毁了北京贡院,使得1904年的恩科会试改在开封举行。这次会试,汇聚了全国各省1300多名学子。此次会试共录取考生273名。湖南谭延闿拔得头筹,雷延寿和弟弟雷多寿榜上有名,这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消息传到渭南,当地知府、知县、陕西学政纷纷前往车雷村登门道贺。

从公车上书到现代警察制度的奠基

雷延寿书法

随后,雷延寿被授予工部主事。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雷延寿被调往巡警部任职。巡警制度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由于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不完善,还需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在徐世昌推荐下,雷延寿被派去日本考察警政。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西方警务制度。派雷延寿赴日实地考察日本警察制度,目的在于了解日本警察制度的精华,掌握第一手资料,用以完善大清的警务体系。在四个多月的考察时期里,雷延寿跑遍了日本各州府县。他以东方人的思维和视角,对日本从警政起源、演变,到引进西方警务制度的全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在回国轮船上,他反复思索梳理,最终把考察成果整理成《日本警察调查提纲》一书。这部书系统介绍了日本警察制度的诞生、发展和演变,脉络清晰,见解深刻,为大清学习西方警察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1907年,他回国后不久,就将这部书以“渭南雷氏甓斋”名义刊印出版。这部著作是中国公安警察制度建立过程中最早的公安理论著作之一,对研究中国公安警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和日本警察制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权威的第一手史料。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奠基人之人。

考察回来后,清政府把巡警部改为民政部,他仍任民政部主事。那时的民政部负责警务治安、地方行政、户口管理、灾荒救助等事务。那时民政部尚书为肃亲王善耆,他很重视听取雷延寿的意见。许多大政方针都出自雷延寿的建议。

张之洞、袁世凯任军机大臣时,感到中央机构人才老化,难以适应新政需要,遂奏请清政府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军机章京。消息传出,报名者络绎不绝,最终参加考试者达数百人。雷延寿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选军机章京,进入大清的中枢机构军机处。从此,雷延寿成了皇帝近臣,负责公文处理、撰拟文稿,替皇帝撰写谕旨等。

从公车上书到现代警察制度的奠基

过去,在北京有一个京师会馆,专门用于接待到京城办事的渭南学子和官员。该馆初建于康熙年间,八国联军入侵时被乱军放火焚毁,后宅基地又被他人非法侵占。雷延寿入值军机处后,利用自己的声望,多方奔走收回了地基,又自掏俸银和众陕西京官一起,重新建起了陕西会馆。为陕西赴京学子和官员保留了一块栖身和会面切磋的自留地。

1908年,蒲城知县李体仁以追查革命党为由,报复毒打县立高等小学师生三十多人,致一名学生死亡。血案发生后,陕西教育界义愤填膺,群起声援罢课,请愿谴责,要求严惩凶手。消息传至北京,陕西旅京官员群情激愤,商讨对策。决定陕西京官联名上奏,要求严惩酷吏李体仁,并委托在军机处的雷延寿从中周旋。在雷延寿努力下,终于很快拿到皇帝御批,将李体仁革职查办。

1912年,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后,雷延寿被袁世凯吸纳为重臣幕僚。袁世凯很欣赏雷延寿的才华和敬业精神,短短两三年间,雷延寿从国务院秘书逐渐升任中统府秘书、政事堂任机要局参事、国务院秘书厅佥事。张作霖入主北京后,也看上雷延寿,1928年退回沈阳时,张作霖曾执意要带上雷延寿,而雷延寿借故予以推脱。这时,雷延寿已经58岁,也无心仕途,从此就赋闲居家,专注于历史掌故和金石文字的研究。在此期间,谭延闿、于右任也一再邀请雷延寿到南京政府任职,雷延寿都一一婉拒了。

1928年12月19日,雷延寿突患脑溢血,在北平病逝,时年59岁。他去世前,曾遗言希望归葬祖茔,永伴母亲侧旁。怎奈那时正值中原战乱,其遗体只好在北京暂厝了三年。直到三年后的1932年,战乱平息,他的灵柩才得以移葬老家。

雷延寿的灵柩经过铁路运至河南陕州后,当地官府、士绅听说是雷延寿的灵柩,主动组织人力抬棺护送西行。一路经过了七个县,行程三百余公里,历时一个多月,才将灵柩抬至和渭南接壤的华县赤水。车雷村接灵孝子们一大早就赶到赤水镇。渭南官府和车雷人在赤水举行了隆重的接灵仪式。随后,百名抬棺人每16人一组,轮换抬棺直奔渭南。正午时分灵柩抬至老县城东门。时任渭南县长和杨虎城派来的省府代表、以及渭南各地赶来的乡贤士绅,早已在东门外等候迎接。接灵队伍回合后继续前行,缓缓回到车雷村。雷延寿的灵柩,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安葬在雷氏祖茔,实现了他生前遗愿。

注:本文参考了《临渭区志》《雷延寿墓志铭》等资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