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战胜利后,汪精卫子女在大陆的飘零

作者:心心想影星星相熙

壹:母子女婿同以汉奸罪入狱

命运歧路,冷暖自知。

以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为分水岭,汪精卫一家的命运逆转。

1944年,汪精卫病死日本,避免了战后被送上断头台的命运,而他的妻子儿女却遭受了大起大落的人生。

战后,汪精卫妻子陈璧君在广州被军统局拘捕。1946年4月22日,陈璧君被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即汉奸罪,判处处无期徒刑,关押于江苏苏州狮子口第一监狱。

解放战争时期,陈璧君移监上海提篮桥监狱,1959年6月17日病死狱中,约年68岁。

汪精卫陈璧君生有六个子女,其中一子夭折。

抗战胜利后,汪精卫子女在大陆的飘零

也曾有欢乐的亲子时光

陈璧君入狱之后直到解放初,陈璧君一家的境况如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战前许多与她们家过从甚密的高官名流,战后对汪家人都唯恐避之不及,更遑论去关心了,这段时间汪家人的命运少有人知道。

然而,陈克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少有的细节。

陈克文是广西岑溪人,官居国民党政府立法院秘书长,在此之前,一直都是行政院的技术官僚。

自二十年代末进入行政院之后,他一直跟汪精卫走得很近,频密出入汪精卫的官邸住所,跟汪精卫的子女和侄儿亲信陈春圃(陈璧君侄子)、曾仲鸣、罗君强等人很玩得来,汪精卫叛逃之前,他们经常一起喝酒叫局。

汪精卫对陈克文也有提携之恩。不过,陈克文没有追随汪精卫一家叛国出逃,而是一直任职于重庆行政院、立法院。

根据陈克文的记载,战后复员清算汉奸的时候,陈璧君的大儿子汪文婴(又名孟晋)、小儿子汪文悌、大女婿何孟恒也因汉奸罪被判处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

汪文悌时年18岁,他毕业于南京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大哥都曾在汪伪政府任职,战后处有期徒刑一年半,缓刑五年。

好在,汪精卫的3个女儿,长女汪文惺,次女汪文彬,小女汪文恂,没有遭受牢狱之灾。

抗战胜利后,汪精卫子女在大陆的飘零

汪精卫陈璧君年轻时,据说友人怀中抱的婴儿就是汪文婴。

1946年10月,在重庆工作生活了八九年的陈克文一家从重庆返都南京。

1947年元月7日,南京雨雪交加,寒气逼人,才到首都没有多久的陈克文,就去看望他久违的“美美姑”——汪大小姐汪文惺。

元月19日,腊月28日,离过年还有两天,南京的天气同样阴冷。

这天一大早,陈克文夫妇上街购买了一些礼物,下午亲自送到赤壁路汪宅。此时,这个曾经权倾一时的汪伪第一家庭只有汪文惺和她的小女儿在。

环顾四周,一家人天各一方:妈妈、哥哥、弟弟及自己的老公都已沦为了阶下囚,二妹汪文彬去青岛做了洋尼姑,小妹汪文恂则在香港,大嫂谭文素、弟弟汪文悌则流落在上海,汪文悌连学都上不了,差点沦落成小流氓。

快过年了,一个大家庭四分五裂,一个没有男人支撑的大家庭,落寞凄清,没有丝毫年到来的味道。

想想汪府曾经车水马龙、高朋满座的样子,看到处处一副残年剩景、雨雪纷飞的惨象,陈克文意绪难平:“汪夫人过去对我很好,很提拔我,现在看见她身羁牢狱,被罪名,家破人亡,心中实在难过。”

贰 年节也探母亲监 曾托友人找父骨

说来也怪,仿佛配合汪家人的心情一样,从1946年腊月十四到1947年正月初六,20多天,南京一天都没有晴过,不是雨,就是雪。

2月1日,难得放晴,正月十一,还没有出十五,正好周六,陈克文又去看望“美姑姑”汪文惺。

汪文惺告诉陈克文,她刚从苏州探监回来,母亲在狱中的近况还不错,每天读书写字极用功,说完她还给陈克文看了母亲陈璧君在狱中手抄的唐宋绝句一册,字迹工整秀劲,只是她大便有血未好。

二月最后一天,“美姑姑”汪文惺提出了一个让人颇为难的请求,托陈克文帮助查找其父汪精卫骸骨的下落!

陈克文没有推辞,马上四处打听,得知1945年一个夜间,陆军总部派兵将汪精卫的坟挖开,打开棺材将汪精卫的尸体装在一个麻袋运走了,不知所踪,现在坟里只有一个空棺。

更加让人震惊的是,葬在附近的汪精卫的岳母及五姑婆的坟也被秘密移葬到了南京中山门外一个叫做苜蓿园的地方。没想到,汪文惺说,这是她家派人办的。

抗战胜利后,汪精卫子女在大陆的飘零

汪精卫陈璧君夫妇:都曾革命过,后来齐落水

第二天,陈克文陪汪文惺去见国民党高官张群。张群接见了二十分钟,详询了汪家的情况,对汪家的遭遇表示很难过,说过去的错误是无法补救了,但他愿意尽力使其哥哥汪孟晋早日出狱。

3月9日,星期天,陈克文和汪文惺、谭文素等一同到苏州探监。陈璧君在感冒的情况下,与他们谈了两个小时,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坚称,自己有功于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对她的处置“绝不公道”。

陈克文写道:狱中的陈璧君“慷慨激昂,有时杂以哭泣,对过去行事并无悔恨之意。”

就陈克文的观察,陈璧君住的监舍条件还不错,她本人肉体上似乎也没有受到什么大痛苦。这颇让人心安。

归途经上海的时候,陈克文总算见到了流落上海的汪精卫的小儿子汪文悌,看望了曾仲鸣、林柏生、褚民谊三人的遗孀,“相见黯然,不堪回首。”

能不唏嘘吗?这些当年炙手可热的大人物,明明可以留名青史,却偏偏要与潮流和民意背道而驰,做汉奸,结果不是病死倭国,就是被暗杀,或是被枪毙,徒留下妻子儿女苟活于世,让人指指点点,无法抬头。

无限凄凉之中,也算有好消息,几个月后,“才能卓越,思想敏捷,甚有母风”的“恂恂姑”——汪精卫的小儿女汪文恂也来到了上海。7月初,在“恂恂姑”的家里,陈克文与曾仲鸣夫人、林柏生夫人等聚宴,“谈笑甚欢”。

这是多年不曾有过,也一度梦过的场面。

1948年7月21日,汪精卫的大儿子汪孟晋终于假释出狱了,汪孟晋谭文素一家总算是团圆了。这一大家有个主心骨了。

叁 心性不同 为母亲吸毒三妹婚恋操心

不过母亲陈璧君在狱中的情况不容乐观,不知从何时起,她注射一种安神的针药已经上瘾,每天要注射二三十针,每天需数亿元(合五六个银元),关键是一旦断供,痛苦将与吸白面吗啡者无异。

这让刚出狱的老大汪文婴有点头大。怎么办?陈克文给他们兄妹出主意说,必须采取断然手段,强迫戒绝。汪文婴也认为只能这样了。

然而,汪文婴和妹妹们去劝母亲的时候,觉得她已经注射成癖,无法自拔了。

二妹汪文彬恨母亲不能戒绝,索性采取激将法,写信骂母亲,问她这样有何面目去见已死的丈夫,气得陈璧君要跟她断绝母女关系。汪文彬一气之下,远走美国。

不省心的,还有三妹汪文恂,她死去活来的爱上了有妇之夫——一位香港的李姓华侨医生。哥哥姐姐的劝说她都听不进,情愿不要名份,也要与其姘居,她身上时刻备有毒药,声称不达目的,愿以死殉。

抗战胜利后,汪精卫子女在大陆的飘零

汪精卫陈璧君夫妇,据说后面是女儿。

与汪家相交多年的陈克文认为,汪氏兄弟姐妹中,大哥汪文婴的口辩与机智并不多让于他的父亲,但终因读书太少,学力不足,而无法劝服他的母亲和弟妹。这是为人子为人兄的尴尬之处,他何尝不想轻松一点?

但汪文婴和汪文惺不乏作为大哥大姐应有的担当。

汪文婴委托陈克文把他在赤壁路的房子卖掉,把他手上的黄金卖掉,说是要给弟弟妹妹做学费和结婚费用。

“冷静”又“聪明”的大姐汪文惺,虽然已经为人妇为人母,经济条件并不好,但她也在竭尽所能,帮助这个没落的家,力阻三妹畸恋未果,劝说母亲戒毒未果,这两件事都让她这个当大姐的“觉得很伤心”。

在陈克文看来,无论是汪文婴还是汪文惺,在经过一番努力和挣扎之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从盛极的时代慢慢向到衰落破败的境地”,已经是身心俱疲、意兴阑珊,加上大陆国民党政权已是无可救药,他们决意离去。

1948年八九月间,汪文婴和汪文惺兄妹,都先后将人生的下一站,指向了香港。

只是,那里会有他们新的人生吗?在内地监狱的母亲,他们还有机会回来看吗?

这一切,没有人知道,回答他们的,只有渐行渐近的隆隆的解放炮声和香江日夜不息的涤枯拉朽的海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