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 産品設計思維:電商産品設計全攻略》一一1.3 有效的設計架構

1.3 有效的設計架構

沒有最好的設計,隻有最适合的設計,基于場景化的設計永遠是核心。

1.3.1 設計的思維定式

當認識到設計是一個“為達到某個目的而刻意進行的創造行為”時,我們就會明白,設計是一種特殊的技能,這個技能的門檻很低,甚至于人人都在不斷地應用設計技能,比如你每天出門時構想一個不會遲到的交通路線,是坐地鐵還是乘計程車,如何避開高峰路段,如何以更快更節省成本的方式到達目的地,構想的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在做設計。但是真正優秀的設計總是少之又少,為什麼?

我認為,關鍵的原因在于,大多數人習慣于一看到表面的需求,就會直接動手設計解決方案,但是很顯然,在很多情況下,表面的需求為我們造成了一系列的假象,導緻未經深度思考的解決方案往往南轅北轍。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網際網路的産品設計與藝術創作設計的出發點不一樣,卻與工業設計相似:尋找能夠達成實際目的的有效的解決方案。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實際的目的,你也可以認為是“期望目标”或“預期效益”等,但無論怎樣表達,其在本意上都是一樣的。這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在思考的時候,從一開始就需要逆向思維,先找到需求的根源,再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就是先“找到實際目的”,再考慮“怎麼設計”,研究人們真實的目的比設計出解決方案要困難得多,因為有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由于其所處的環境、教育狀況、價值觀,社交圈等各類因素的差異,總會存在千差萬别。

如果以知識、經驗和技能來描述設計能力的建構過程,那麼我認為目前産品設計人員最先應該掌握的不是設計什麼技能,而是如何設計的技能。因為産品設計人員所要涉及的領域知識非常廣泛,即使不斷地學習與補充也永遠補不完、學不夠,而隻有經過了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技能。要知道每個領域都是人類曆史發展的縱向延伸,你如何能夠确信自己真正地掌握或熟識了整個領域?相信沒有一個人敢這麼說,是以,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不是一種目的,而是一種自然的基本生活形态。是以如果你一直在學習設計什麼而不是怎麼設計,那麼你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

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如何設計的技能呢?我們知道,當人們刻意去做一件事或思考時,因為不斷地重複行為和思考,這類行為就會形成固有的思維模式,人們通過對這類高重複性思維邏輯的系統學習和練習,就會形成一套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論。而學會一套相對完善的方法論,往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你應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設計,當然,也不能完全依賴于方法論,當一個方法固化在思維裡時,也許就會形成潛意識的思維限制,反而會阻礙你突破方法論。

我總結的這個方法論并不複雜,要學會這樣一套方法論,隻需要産品人員改變設計的正常思維定式即可:不要從一開始就嘗試去解決問題,要學會從頭開始研究,探索問題的根源與本質。要改變的是基礎的意識,而不是方法和工具。

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如圖1-4所示的設計過程圖。

圖1-4 簡單設計過程

大多數人都明白圖1-4中的定義,設計來源于有效的調研和分析,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并且也認為自己采用了這樣的調研方法,然而卻仍然有很多人無法獲得一個好的最終結果——一個優秀的解決方案,為什麼?

有一個事例正好反映了這樣的一個現象。

有一位曾在部隊服過役的軍人這樣評價c國和r國的飛彈艦:c國的飛彈艦設計得宏偉壯觀,内部空間華麗舒适,看外表就像個戰鬥力強悍的家夥;r國的飛彈艦卻設計簡陋,外觀看起來糟糕至極,内部空間擁擠而不舒适,其外表與c國的戰艦相比差了很多。然而在交易市場上,1艘r國戰艦的售價是c國的5倍,銷量也比c國的多得多。這又是為什麼?

經過分析發現,r國的戰艦裝備遠比c國強得多,當c國在設計外觀、内部空間與舒适度時,r國卻在不斷地強化戰艦的武裝,為此犧牲了外觀、空間與舒适度。如果從舒适度的角度來評價,c國的戰艦明顯要優秀得多;而如果從技戰能力的角度來評價,卻是r國的戰艦遠遠勝出。不同次元的評價可能都會得出“優秀設計”的結果,但是為什麼兩者受歡迎的程度卻不一樣?

關鍵還是在于産品或服務的根本目的。這些戰艦的設計師是否思考過那些購買者的目的是什麼?在我看來,戰艦的技戰能力相較于外觀與舒适性要重要得多,這才是戰艦這個“産品”的核心價值。顯而易見,失去了解決方案的實際目标性,也就失去了産生優秀設計的可能性。在網際網路的産品設計中,這樣的問題大量存在,大多數設計師都僅僅是為了設計而設計,不考慮特殊場景的差異,也不考慮使用者群體的核心訴求,光有華麗的使用者界面與良好的互動體驗,卻并不都能解決核心問題!

1.3.2 rtpa設計架構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一直在不斷地思考“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在大多數的設計情境下都能驅動設計師得出正确的、優秀的結果?”用圖1-4的方法顯然發揮不了實際的指導作用,也許大家需要的是一個“工具箱”,一個實際的指導架構。為此我總結了自己日常思考問題的邏輯,一個簡單的思維架構,這個架構是一種思維模式,它讓産品設計人員在接到任務時不要一頭紮入尋找解決方案的泥潭,而應退後一步,重新審視任務的初衷,進而通過對事實的調查與系統化的思考來獲得正确的設計結果。

在圖1-4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細化方法,提出了這樣的設計架構(rtpa架構),如圖1-5所示。

圖1-5 rtpa分析架構

為什麼要采用一種逆向思維的假設分析?這主要是針對人們思維習慣形成的定勢而考慮的解決思路。大多數情況下,産品設計人員習慣于在收到問題(issue)或需求(requirement)的時候,都是假設這些問題是真實存在并且是已獲得其他人确認的,是以很容易就會在思維中構想“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我曾經處理過類似的案例嗎?”大多數人的習慣是“趕快找到解決方案”。

但是,我認為對于産品設計人員來說,這樣的方法從一開始就限制了你的思維邊界,讓你隻能在接收到需求或回報時去思考。其實應該采取這樣一個思考技巧:

假設初始需求都是錯誤的,即問題并不存在,你需要重新發現問題。

對所有“需求”處理的第一步都是“假設需求中的要求和問題都是錯誤的”,這可能是比較極端的做法,對需求提出方來說可能會難以接受,但實際上我希望大家帶着批判的思維去接受要求,你有權質疑所接到的任務或要求的正确性,直到你通過調查确認它。也許通過質疑與調查,你會發現最初的提案并不是真實的訴求或目标,要展現真實的訴求或目标,也許需要的是另一個提案。這種方法可能不符合大家日常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我發現這樣的做法才更容易從一開始就走對方向,避免後續發現錯誤時再返工,避免無謂的浪費與付出。

而在确認了最初的目标與背景之後,再展開事實調查是關鍵的第二步,為什麼不是直接的調查,而是調查事實,那是因為我發現較多人直接把研究的結論作為調查的結果來應用。但實際上,這樣的研究結論通常來自于某一個人的主觀或單人的分析與意見,并未經過有效的驗證,基于這樣的非完整的調查結論,後續再進行分析就失去了真實的事實基礎。這樣的做法所導緻的結果要麼是需要重新調查,要麼就是在錯誤的結論上越走越遠。

是以第二步的技巧是:

調查事實,不過濾,不分析。也就是說,真實記錄情境與相關角色的互動,不對其進行主觀分析,不對事實資訊進行過濾。

操作這一步的有效方法是學會做一個客觀的記錄員,記錄你所看到的,所訪談到的,所收集到的各類事實、資料、現象等。在這個過程中,真實的原汁原味的記錄是關鍵。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在記錄的過程中加上自己的分析與想法,最後導緻記錄的結果失去了事實的原始狀況。比較好的方式是在原始記錄的資訊旁邊用批注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

圖1-6所示的是一個退款可視化設計的示例。

圖1-6 退款可視化設計

有了事實調查的基礎,人們對于需求背後的現狀和背景通常會了解得比較清晰,這時你可能發現最初的提案背後有一系列的事實原因,如圖1-6所示。我們可以看到最初的需求是“退款可視化”,深入調查分析後卻發現退款可視化隻能解決使用者訴求中很小的一部分問題,使用者并不會因為你提供了可視化的退款過程而增加對産品的滿意度。

通過對事實的調查,通常能夠掌握到一些産品的現狀,這時提出的所有解決思路實際上都是一種假設推論,即假設通過某種方式可以帶來現狀問題的變化,如圖1-7所示。

圖1-7 假設驗證

假設與驗證環節實際上就是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這時的方法就多種多樣了,綜合來說,如下幾個途徑比較有效:

企業内的知識庫

身邊的領域專家

圖書館内的專業期刊

網際網路上的相關案例或文章

問答社群的各類解答:如百度知道、知乎、quora等

但要注意,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即設計過程應該借助團隊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判,因為人們并不習慣于批判自己的設計,而總是對自己冥思苦想出來的設計充滿了不切實際的自信。很顯然,大部分人的這種自信都是不大靠譜的。

綜合來說,rtpa架構為有效的設計思維提供了一種系統化的結構設計方法。利用這樣的方式應對各類設計問題,通常會得到較為理想的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