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

作者:光明網

【杜飛輪、劉雪燕:實踐證明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顯著優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杜飛輪、劉雪燕認為,回顧我國40年來經濟發展的實踐,不難發現有力有效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顯著優勢,為我國有效防範和應對各種經濟風險沖擊、確定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而言,其一,宏觀調控是黨中央加強經濟管理、維護宏觀經濟穩定、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手段,目前,黨中央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舉措,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和強大國内市場建設。其二,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持物價水準總體穩定,2012年前後,黨中央綜合施策,加強宏觀調控,扭轉了物價水準過快上漲勢頭。其三,我國宏觀調控在抵禦外部風險沖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當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外部風險明顯增多,黨中央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提振了市場信心,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其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提高發展品質效益是我國宏觀調控的突出特點,近年來,黨中央不斷創新完善調控思路和方式,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促進了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動能有序轉換。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

湖南省廉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張慧認為,法治建設要求維護和實作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緊密聯系我國法治建設實際,多措并舉,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首先,要樹立法治信仰,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其次,要推進司法公正,各級黨組織和上司幹部要支援政法機關開展工作,司法機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司法人員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理念,保障人民群衆參與司法。第三,要維護人民權益,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最後,要強化法治反腐,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建設一支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高素質政法隊伍,為實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人才基礎。

摘編自《光明日報》

【呂慶喆:引導社會資本的“源頭活水”流向農村農業】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呂慶喆表示,受農業相關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且波動性較大、農業農村發展存在不少短闆領域與薄弱環節、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以及農業保險不發達等因素制約,目前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領域的積極性不高,導緻農業固定資産投資回落。為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政府應綜合運用财政、金融、稅收等手段,破除資本下鄉的痛點、難點,着力引導社會資本的“源頭活水”流向農村農業等相關領域。為此,一要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為撬動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領域打造良好軟硬體基礎;二要積極探索涉農領域相關項目合理回報機制,增強項目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三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四要創新社會資本進入涉農領域模式,健全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摘編自《經濟日報》

【範榮:國家認同是情感認同,也是對道路與制度的高度自信】

範榮認為,國家認同,是一個情感概念,也是一個政治概念,包含着一國公民對自己國家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認知和評價,是個人感覺、現實體認、外部對比等多重因素複雜作用的結果,一旦形成就成為深厚感情和精神力量。當代青年人的國家認同,來源于自身所經曆的大國崛起曆程、所受惠的改革發展紅利、所感受到的“中國奇迹”強勁脈動。對國家發展的認同,也必然包含了對所選擇道路與制度有效性的肯定,是知史懂史之後得出的自信判斷和真理性認識。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開辟了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不僅是現代化的追趕者,也可以成為現代化的引領者,拓寬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豐富了人類對于社會發展規律和道路的認識。中國風景這邊獨好,正是因為我們選擇了屬于自己的道路,始終堅持着紮根本土的制度。這份基于國家發展道路、制度、理論、文化的高度自信,是近代百年一路走來,中國人收獲的寶貴财富,同樣也是新時代的中國創造更多“奇迹”的堅實支撐。

摘編自《北京日報》

【周武英:對于多國國債收益率異常要做到準确預判未雨綢缪】

周武英表示,國債收益率曲線倒挂并不意味着多國經濟很快會陷入衰退,但市場的悲觀預期反映了全球經濟不确定性上升,需要密切關注各國經濟走勢。首先,倒挂可能引起衰退但也未必,對全球經濟形勢不必過度恐慌;其次,對全球經濟風險需要充分估計,正确認識引起此次美債收益率倒挂的多重原因,認識避險情緒升溫帶來的債券市場劇烈波動以及大量負收益率債券出現的反常現象;再次,對各國的經濟走勢和政策應對要密切關注,要看到這種情況反映了市場情緒和市場預期,且長時間的曲線反轉會對市場信心造成嚴重打擊,此外還要對于各國應對政策成效加以關注。對于中國而言,需要準确預判各國形勢,未雨綢缪。從多國國債收益率異常出發,結合多項名額,準确研判外部環境,有助于在統籌平衡好内外因素的前提下,保持定力,做好決策。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武鵬飛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