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和尚不能沒水吃,八旬老太為贍養費将七個子女訴至法庭

作者:浮山快訊

年過八旬的老太太一直生活在平度農村,每個月隻有三百元左右的國家補貼,養老問題一直是困擾着她的煩心事。但是煩心事并不是養老問題沒有着落,而是大家庭裡因為為她養老之事漸生罅隙。原因就是老太太生養了七個子女,這七個子女雖然家庭也不是很富裕,不過對自己的老娘均心存孝順,問題在于大家都是至親,從來也沒有算過贍養賬,一來二去,就有了一些贍養多寡的計較。時間久了,不僅一些争議公開化,甚至還有賭氣起來都不給贍養費的時候。老太太一氣之下,就将七個子女全部告上法庭,讓法律來給一個清晰的章程。

三個和尚不能沒水吃,八旬老太為贍養費将七個子女訴至法庭

出生于1935年的崔老太一直生活在平度農村,總共生育了兩子五女七個孩子,在那個普遍貧窮的年代,家貧孩子多給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壓力。但是崔老太和丈夫憑着吃苦耐勞和勤儉算計,終于将七個孩子全部撫養長大并全部幫助他們成家立業。丈夫去世後,崔老太一直和小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平時其他六個子女送些吃穿用品,逢年過節孝敬點錢,遇到生病的時候大家一起出把力,日子也還過得去,至少在村裡還是不錯的。

因為大家都是至親,贍養老娘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以這個大家庭一直也沒有把老娘的贍養問題擺在桌面上談過,一是不好意思談,二是大家也沒覺得這是個問題,多了多給點,少了少給點,能咋地?

但是家庭生活就是柴米油鹽的瑣碎,以及這些瑣碎産生的摩擦。日子久了,贍養多寡的問題就開始有了計較。一開始,這些計較還隻是私下裡偶爾說說,老太太也沒當回事,總是盡量讓大家放寬心,都是兄弟姊妹,太計較了不好。但是越是不正視,問題激起的漣漪越大,這些計較慢慢地開始淤積發酵,味道就有些變了,從夾槍夾棒的口舌之争,到說一些傷和氣的話,直到開始賭氣。

一旦開始賭氣,好像就不用再忌諱孝順的事情了,你少給我也少給,你不給我也不給,幾個子女家就這樣開始較勁。老太太很是惱火,一方面确實年紀大了,看病吃藥的花銷增多,自己隻有每月三百元左右的補貼,有點緊張。另一方面,親兄妹之間這樣鬧,關系疏遠不說,也被村裡人看笑話。老太太出面勸說了幾次,但是效果并不好,一氣之下,幹脆,上法庭吧,讓法律來給個說法。

三個和尚不能沒水吃,八旬老太為贍養費将七個子女訴至法庭

老太太的訴訟請求是:除了小兒子外,其他六個子女每人每年支付贍養費1370元。老太太在訴訟中寄語:大家都是至親,如果能彼此了解, 我也願意按照合理的養老方式繼續生活。

法院審理後認為,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同時,敬老、養老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應當履行對老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人的特殊需要。是以崔老太的訴訟請求,法院予以支援。

看到老娘真怒了,幾個子女紛紛支付了撫養費。

三個和尚不能沒水吃,八旬老太為贍養費将七個子女訴至法庭

本案中,子女都願意贍養老娘,但是幾個子女合在一起贍養的時候,反而鬧上法庭,原因還是在于三個和尚沒水吃。自古以來,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合作群體的問題所在,即便是至親兄弟姐妹之間也難以避免。是以,最好的辦法其實還是親兄弟明算賬,賬愈明了,手足之情愈固。如果礙于面子不算明白,不僅養老賬會變成糊塗賬,怕是手足之情也會被侵蝕,給日後的交往,帶來頗多尴尬。

編輯:董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