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傷寒論不等于傷寒雜病論,有何差別呢?醫聖張仲景著作,中醫必讀

作者:熊小蜀

《傷寒雜病論》原本早已失散,現存版本整理為《傷寒論》與《金匮要略》兩書

傳統的中醫四大經典分别為《黃帝内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難經》,其中《傷寒雜病論》被認為是中醫臨床必讀的中醫著作,它的作者現在統一認為是被人們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在中醫四大經典中,它是唯一有确定作者的一本中醫臨床經驗總結。

傷寒論不等于傷寒雜病論,有何差別呢?醫聖張仲景著作,中醫必讀

傷寒雜病論

我們都知道,作為中醫理論經典的《黃帝内經》,大多講理論與經絡,所含方劑極少,而《傷寒雜病論》所選用的治療方法,大部分以湯藥為主,是以南北朝的名醫陶弘景贊其:“惟張仲景一部,最為衆方之祖”,稱贊《傷寒雜病論》是所有方子的始祖,給予了《傷寒雜病論》很高的評價。除了《傷寒雜病論》,據傳張仲景還有《辨傷寒》、《評病藥方》、《療婦人方》、《五藏論》、《口齒論》等著作,但以上著作除《傷寒雜病論》外,都散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一般認為,《傷寒雜病論》成書于約公元200年前後,現今常見的版本是經王叔和整理編撰,到了北宋時代又經過醫官孫奇、林億等人的校正,增補成為《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本書,後人稱其為宋本《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不等于傷寒雜病論,有何差別呢?醫聖張仲景著作,中醫必讀

金匮要略

是以我們通常慣稱的《傷寒雜病論》,其實包括了《傷寒論》與《金匮要略》兩本書。

此外,還有桂林古本與長沙古本等,桂林古本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本,左盛德是羅哲初的老師,左盛德在序言中稱此版本是他的老師——張紹祖(自稱張仲景四十六世孫)家藏傳抄本,也有不少學者和醫家認為桂林古本是後人僞作。

而長沙古本比通行本的《傷寒論》溫、暑、熱、濕、燥病篇,缺少了風、寒病篇,也沒有《金匮要略》的條文,是以有的學者認為它也不是《傷寒雜病論》的全本,而隻是《傷寒論》的某個傳抄版本。

宋本《傷寒論》各卷主要講什麼?總的内容概要在這裡

那麼《傷寒論》究竟講了些什麼呢?我們以通行版本即宋本來詳細介紹下。

宋本傷寒論全文首見于1990年劉渡舟的校注本,底本為明朝趙開美摹刻的宋刻本,資料來源于北京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宋本《傷寒論》的微縮膠卷,此校注本1991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書名為《傷寒論校注》。

傷寒論不等于傷寒雜病論,有何差別呢?醫聖張仲景著作,中醫必讀

全書分為十卷,第一卷首先講了辨識平脈的方法,主要将十種常見脈象歸類為陰、陽兩種類型,并以此為綱要,對各種病脈的脈象、病症表現,疾病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不同季節的脈象表現、以及根據脈象判斷疾病變化趨勢等進行了較長的描述。有意思的是,其中還有對病人裝病表現出來的狀态進行形象生動的描述,以及針對裝病之人的政策。

第二卷主要講了外感熱病的各種類型,對外感病的治療、護理、預後等做了原則性的論述,内容包括四時正氣的順序,預防傷寒的方法、以及傷寒、暑病、冬溫、溫瘧、風溫、溫疫、溫毒、六經兩感等。

第三到第六卷主要分别講述了六經病脈病證以及治療方法;第七到第十卷分别講述了如何辨識霍亂、陰陽、是否可以選用汗、吐、下等治療方式的各種脈證以及治療方法。

中醫藥經典通讀系列:

黃帝内經到底在講些什麼?三分鐘通讀著名古中醫典籍《黃帝内經》

中藥經典《神農本草經》講什麼?13條中藥理論200種中藥至今常用

元朝皇帝的專供禦膳彙內建冊,明朝皇帝作序,這本禦膳菜單不簡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