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湯用彤:甘肅出生,渭水源頭長大,一代國學大師根在隴上湯用彤:被甘肅遺忘的國學大師

作者:隴史荟王文元

翻開塵封往事,這是一段被隴史所遺忘的舊事。回顧中國國學史,這是一段不該忘卻的舊事。已經遠去的國學大師湯用彤、湯一介,他們和隴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國學大師湯用彤甚至将隴原視為故鄉。

大師們為何與隴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段往事究竟隐藏着什麼秘密呢?經過幾個月的挖掘,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漸漸浮出水面。這個秘密要從湯霖說起。

湯霖,字崇道,号雨三,湖北省黃梅縣人。1890年恩科會試,考中進士,分發為甘肅即用知縣,曆任渭源、碾伯、平番等知縣,加同知銜,曆序丁酉(1897年)、壬寅(1902年)、癸卯(1903年)科甘肅鄉試同考官。

湯用彤:甘肅出生,渭水源頭長大,一代國學大師根在隴上湯用彤:被甘肅遺忘的國學大師

湯霖畫像

這是湯霖的簡單履歷,看起來,很尋常,沒有什麼特别之處。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湯霖就是國學大師湯用彤之父、湯一介之祖父,湯用彤是在甘肅渭源出生的。

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往事呢?蘭州大學的曆史學博士劉永明經過長時間發掘整理,弄清楚了湯霖在甘肅的大體脈絡,今天,就讓我們聆聽一段不該忘卻的故事,紀念那些從隴上走過的大師們。

打擊惡婆婆,湯霖在渭源的移風易俗

獲悉國學大師湯一介去世的消息時,我正在湖北黃梅,參加在9月10日舉辦的湯用彤紀念館的開館典禮及學術活動。在這次學術交流中,我送出的論文是《湯霖在甘肅》。去黃梅之前,我特地帶了一些渭源特産,準備拜望湯一介先生。到了黃梅後才知道,湯先生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到會。9月9日晚上約9點鐘,我們就得到了先生去世的消息,與會的學者們都很悲傷。

湯霖、湯用彤、湯一介三人和隴原有着非常深厚的淵源關系,而這個關系就是從湯霖開始的。

1890年,湯霖考中進士後,就被列入了即用知縣。何為即用知縣呢?清代冗員衆多,很多人有知縣的身份,可知縣崗位稀缺。就要候缺,而即用知縣,不用等有缺即補。這是對官員能力學識的認可。湯霖雖然得到即用知縣的待遇,但真正上任卻費了一番周折。

湯用彤:甘肅出生,渭水源頭長大,一代國學大師根在隴上湯用彤:被甘肅遺忘的國學大師

渭源灞陵橋

關于湯霖渭源縣上任的時間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在1894年,有說是在1897年。我們查閱了大量資料後,我們認為1897年比較可信。按照記載,湯霖到甘肅來的時間比較早,在他考中進士後不久就到了甘肅,應該在1893年6月之前。雖然湯霖是即用知縣,但還要等着前任知縣走了,才能接班。他的上任是湖北雲夢人楊震谟,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署渭源縣知縣。而下任知縣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接任的。可見,湯霖真正任知縣的時間隻有一年,這與他家譜中的記載是一緻的。

在渭源知縣任上,湯霖幹了不少事情,但由于年代久遠,很多記述都模糊不清了。有個故事至今還在當地流傳。清末,渭源普遍存在着婆婆虐待童養媳婦的現象。這類惡婆婆的手段十分惡劣,童養媳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湯霖經過微服私訪,嚴抓了幾件案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将婆婆虐待媳婦的手段,施到惡婆婆身上。這樣一來,惡婆婆殘毒媳婦的風氣才收斂住了。

湯霖雖在任時間不長,但革除弊端,移風易俗的态度比較堅決,赢得了百姓的贊譽,被稱作“湯青天”。應該說,這是百姓對湯霖最高的評價,是極為不容易的。

《渭源風土調查錄》評價湯霖“名士風流,政尚平恕”。就是說他在注重政事公平的同時,很重視儒家的忠恕之道,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不要強加于人。

渭源受啟蒙,大師的根基紮在隴上

湯霖一方面用行政手段,糾正當地的陋習。一方面,推行教育。他在執政之餘,開館授課,教育學生。國學大師湯用彤就是在這種教育下,開始了最初的啟蒙。

湯用彤是1893年農曆6月在渭源出生的。湯用彤的履歷中這樣說,他随父在任上束發修學,啟蒙于父親任教的學館,接受了嚴格的傳統教育。(另:有人曾回憶,上世紀三十年代,北大有一名甘肅籍教授,就是指湯用彤先生,當時湯先生的籍貫寫為:甘肅渭源)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家學”傳承,家學淵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湯霖祖孫三代的學問就帶着比較濃厚的家學特點。這時,已是1900年前後了,西方現代教育制度正在全國漸漸展開,他們也受了新式教育的影響,而湯霖也非常支援新式教育。湯霖在教書育人中很有一套辦法,強調自我的道德修養,并以前人的言行作為榜樣來勸勉告誡學生。這種教育方式有春雨潤物般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湯一介先生曾經說,他父親小時候非常聰明好學,很早就進入到祖父開設的教館中學習,三歲時便一字不差地背出《哀江南》。後來,湯用彤先生也曾說,他幼承庭訓,早覽群書。可見,在渭源的童年時光,也給湯用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

湯用彤:甘肅出生,渭水源頭長大,一代國學大師根在隴上湯用彤:被甘肅遺忘的國學大師

湯用彤像

我們研究了湯用彤先生的經曆後,發現他一生在黃梅的時間并不多。相反,他在渭源出生,在甘肅長大,在隴上度過了他人生中記憶最深刻的童年時光。是以,湯用彤先生對隴上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據一些人回憶,湯用彤 隻要遇到渭源人,總是會詢問童年夥伴的情形,打聽鄰裡的狀況。可以這樣說,湯用彤先生雖然祖籍湖北黃梅,但在他内心裡,隴上無疑是他的故鄉。

辛亥革命前,湯用彤便離開父親的教館,到北京順天府學堂。這所學校是今天河北師範大學的前身。在這所學校裡,湯用彤接受了新式教育,與梁漱溟共讀印度哲學與佛教典籍。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1918年考取庚子賠款基金的資助留學美國。應該說,大師的國學根基就是在隴上紮下的。

令我們遺憾的是,大師從隴上起步的這段往事,卻被人們所忘記,留下僅僅是隻言片語的記述。

觸怒上司去職,在蘭開館育人,創辦新式學堂

湯霖具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特點,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雖然官至知縣,但清廉自持。這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晚清社會中是非常難得的。

從1893年到1908年這十餘年時光中,湯霖在隴上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教書育人中度過的。這段時間,他在注重傳統教育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創辦新式學堂。自湯霖到渭源後,渭源走出了多位舉人進士,其中的石懷璋,考取光緒癸卯(1903)科舉人。而他任同考官時更是錄取了鄧隆等為舉人。 、

湯用彤:甘肅出生,渭水源頭長大,一代國學大師根在隴上湯用彤:被甘肅遺忘的國學大師

今日蘭州夜景

實際上,湯霖的知縣并沒有幹多久。光緒二十四年(1898)湯霖因不善交際忤怒上官而被罷職。去職後,湯霖來到蘭州設館授徒。按照清末的官場習氣來說,去職後官吏多帶着搜刮來的财物,或回老家,或躲到某個大城市,逍遙自在了,絕對不會在任職地停留。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湯霖為官是很清廉的。

到蘭州後,湯霖很快就參與建立新式學堂。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和書院,推行新式的學堂教育。1906年,甘肅最大的省立書院——蘭山書院被改建為甘肅優級師範學堂。

這所學校的學生多為貢生、生員、監生等,學生們由各府、州、縣所選送。學制分為預科(亦稱公共科)和大學(亦稱選科)兩科。創辦這所學堂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教師,相當于以後的高等師範學校。學校開設了倫理(修身)、經學、國文、算學、博物、理化、日文、英文等課程。學校的監督(相當于校長)由省上主管教育的官員學政兼任,具體負責學校事務的主要是教務長和庶務長。湯霖即為庶務長。任教務長的是蘭州本地的頭面人物張林焱。張林焱為光緒乙醜科(1889)進士,為清代蘭州僅有的五位翰林之一,曾任清末甘肅咨議局長,民國成立後曾任甘肅臨時省議會副議長。湯霖作為沒有背景的非甘肅籍人士,能和當地的頭面人物共事,說明他在甘肅教育界有着很大的影響。這所學堂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為甘肅教育界及社會其他各行業造就了一批新式人才。

1908年,湯霖離開甘肅前往北京。他在甘肅的15年時光中,“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教書育人,移風易俗,以自己之力做了很多事情。而隴上的生活也給湯霖、湯用彤他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湯用彤:甘肅出生,渭水源頭長大,一代國學大師根在隴上湯用彤:被甘肅遺忘的國學大師

講述人: 劉永明 史學博士 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時在2105年)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贊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湯用彤:甘肅出生,渭水源頭長大,一代國學大師根在隴上湯用彤:被甘肅遺忘的國學大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