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作者:青城曆史聊齋

原創 青城曆史聊齋 青城曆史聊齋 今天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吳桐

吳桐(1899——1962),回族,字子琴,祖籍河北滄州,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人,是内蒙古著名國術家,一生對内蒙古地區國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家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地區是出名的國術世家。祖父吳英出身托克托縣農家,清同治初年,曾随山東德州人孫老學習大槍與太祖拳等,後來八卦掌宗師董海川曾出行塞外,為某公府經營墾地,住在綏東二道河子。吳英聞名求藝得到董海川的八卦真傳。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董海川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春,吳英在北京為英誠公阿克棟的府第擔任護衛有功,獲賞五品頂戴花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托縣地方“拳匪”亦随勢四起,搶掠當地富戶與教民。當時擔任托克托廳“冬防隊”隊長的吳英與胞弟吳耀以及同學邬升堂、門人陶大利等8人,保護和解救被劫持的富戶楊起臯一家,由此受到當地群眾的贊譽。

辛亥革命爆發前,吳英、吳耀兄弟受民主思想影響,參加了孫中山先生上司的同盟會,投身反清革命。1911年末,閻錫山率5000餘名起義的清軍新軍進駐托克托城和河口鎮,身為托克托廳商會會長的、一直有俠義之名的吳英因對閻錫山軍隊強行“借饷”、“勞軍”不滿,被當地士紳誣告,吳英被傳喚到閻錫山軍部問話。吳英于是和徒弟張三勉利坦然前往。

在傳喚問話中,閻軍軍官因得不到想要的“口供”,氣急敗壞,出手毆打吳英,吳英一拳把這軍官打得口吐鮮血。護兵(警衛)見狀拔出手槍欲射擊,被眼疾手快的張三勉利架開槍口。事後,吳英被拘捕下獄。

随後,閻軍在未作任何審問的情況下,對吳英進行了野蠻的毆打侮辱,接着就押往河口鎮執行了死刑,時年59歲。他的徒弟楊榮、張文明等數十人将他葬于托城西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為他恢複了名譽,還專門镌碑。

吳英的三弟吳耀同樣也武藝出衆,在薩縣、歸綏一帶教授了很多徒弟,其中包括宋标、楊榮、高泰誠、南子義、傅士魁、麻勳、白永旺.周海亮等人。

吳桐幼年主要跟他三祖父吳耀學習國術,練過彈腿、太祖拳、查拳、靠身錘、八卦掌、楊家槍等。當時吳桐因有家傳武藝,身強力大,性情暴烈,是當時他們一群小孩子的“頭”。别的小孩子打不過他,就不敢和他對陣,見到他後,往往向他亂投石子,吳桐也練就了扔石子幾乎百發百中的本領。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吳桐青少年時期就讀于歸綏中學。歸綏中學是民國初内蒙古西部地區的最高學府,前身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創辦的古豐書院,後改名歸綏中學,學制四年。學校規模不大,但裝置齊全,師資良好。教師多為聘自兩湖和浙江等地。接觸過近代科學。校内籃球場、網球場、圖書室、生物标本室等一應俱全,并且有着濃厚的體育風尚。

吳桐讀中學期間,有一年元宵節,托克托城熱鬧非凡。在逛元宵、看燈會的人群中,卻有幾個舊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婦女,引起老百姓的憤怒和指責。這幾個家夥惱羞成怒,用警棍在人群中亂揮亂打。吳桐見狀義憤填膺,就領着幾個同學們沖上去,奪下警棍,把這幾個家夥打了一頓。随後連夜跑回學校。

中學畢業後,吳桐入讀北京體育研究學校。這是一所私立學校,創辦人為近代著名太極拳家許禹生,學制二年。吳桐在校期間,不僅有機會從許禹生學習太極拳,而且恰逢太極拳名家吳鑒泉在校傳授太極拳。看到吳桐資質很好,吳鑒泉破格地收了他這個唯一不能給師父磕頭的回族學生為門徒。吳桐由于此前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再加上他勤學苦練,系統地學習吳氏太極拳,成為塞外吳氏太極拳的第一傳人。得吳先生的真傳,他的拳藝更為精進。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吳鑒泉

畢業後,吳桐傳回綏遠,受聘于母校歸綏中學擔任體育教師,并兼任綏遠女子師範的體育、音樂教師。他多才多藝、工作勤懇,體育課教學既認真又生動活潑,深受學生的喜愛,并且很快成為綏遠城體育活動的核心人物。

1928年10月1日, 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主持舉辦的 “第一屆全國國術考試”(簡稱“國術國考”,俗稱“打擂”)在南京隆重舉行。綏遠省經選拔後,選派吳桐與宋标二人代表本省赴南京參賽。當時經費緊張,交通不便,吳、宋二人經曆艱辛跋涉才到達南京。經過一番激烈的競賽,吳桐以三戰三捷入圍“國考優等”前三十七名之列,宋标三戰二捷入選“國考中等”八十二名之列。這個成績對于地處邊遠的綏遠國術界來說無疑是一大成功,消息傳來,綏遠社會及武林無不振奮。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張之江

在最後決賽局的比賽中,吳桐抽簽與一位身高體壯的山東選手對陣。吳桐的老師吳鑒泉先生當時在台上為評判員,吳桐有些怯陣。吳鑒泉先生要求他必須保持冷靜,以太極拳之“柔”克對方之“剛”。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中央國術館舉行第一次國術考試開幕式時合影

交手開始,對方果然猛沖猛打,吳桐則運用太極拳的圓柔功夫化解,尋機猛踢對方于台下,緻對方傷重死亡。從此吳桐以“打播台”獲勝而名揚一時。吳桐在比賽中誤傷人命,十分後悔,從此吳桐性格變得寬容敦厚,很少再和人動手。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國考”中的散打比賽 “國考”中的散打比賽

“擂台”賽後,綏遠省政府根據中央國術館要求各地成立國術館的電函,決定成立綏遠國術館。為此綏遠地區籌定在歸化城(呼和浩特舊城)北茶坊老爺廟為館址,董事會共同推舉吳桐出任省國術館館長,負責籌建并主持日常工作,并呈報中央國術館準許。經中央國術館批複後,建議綏遠省國術館館長由時任綏遠省主席李培基兼任,吳桐任副館長,主持日常工作。李培基以後,綏遠國術館館長由徐永昌擔任。1931年傅作義就任綏遠省主席時,館長一職則由傅出任。但副館長一職始終為吳桐擔任。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傅作義

為了推動國術館工作和國術在綏遠地區的發展,吳桐等人于1929年4月20日,在歸化城北的小校場中山紀念堂前舉辦了第一次綏遠省國術考試活動。活動得到綏遠國術界的廣泛支援,比賽選出59名優勝者,其中甲等7名,第一名張永德;乙等29名,第一名楊榮;丙等19人,第一名馬正英;丁等4名,第一名楊效棠。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吳桐練習“陰把槍”

整個活動依照南京“國考”舉辦,同樣采取國術套路演練與對抗性項目并存的模式。當時,比賽的情景十分熱鬧,先是徒手、器械表演賽最後是散打。每天觀衆如潮,成為内蒙古地區的一次盛會。活動的成功舉辦對國術體系在綏遠地區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1929年4月綏遠國術館正式成立。省館下設教務、總務、編輯三科。全館正式從業人員8人,每月活動經費300銀元,其中100元通過地方實業促進社資助。

省國術館成立之初,由于缺乏辦學經驗,一度教學普及工作比較冷落,問津者寥寥。為此吳桐求助于當地有影響力的回族拳師馬正英。馬正英被吳桐的真誠所感動,欣然同意随自己學藝的馬印、白懷禮、王美等弟子到國術館報名就學,借以打開國術館辦學的局面。

起初,吳桐除擔任國術館副館長兼教練外,仍堅持兼任綏遠中學、歸綏女子師範體育教員的工作。到1933年以後,随着國術館規模的不斷擴大,事務日益繁忙,他隻得放棄教學工作,轉為國術館專職人員,集中精力傳授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推手等,特别是積極推廣吳式太極拳。

綏遠國術館前後聘用過多位當地知名的拳師出任教練。其中包括與吳桐一起參加了“國考”的宋标。宋于1933年離開,教練即由馬正英接任。此外還聘請了蘇二慶出任教練。蘇二慶原名蘇福,是歸綏當地知名的回族拳師,算是吳桐的師叔。除此而外,吳桐還聘請了在歸綏中學任教的著名蒙古族拳師雲連生(雲連珍)及其師兄程全忠到館中任教。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雲連生

雲連生是内蒙古地區獨有國術“陰把槍”(也稱“陰把纏槍”、“八卦纏槍”、“陰手槍”)的第三代傳人,雲連生的師父是薩拉齊人郭玉宏,郭玉宏的師父薩拉齊人尤四喇嘛,尤四喇嘛的師父是陰把槍的創始人趙老同。趙老同是山東人,“趙老同”不是他的真名。趙老同據考證為清末山東“黑旗軍”重要首領,起義失敗後隐姓埋名遠遁綏遠,也有很多人認為趙老同就是“黑旗軍”首領宋景詩。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電影中宋景詩的形象

雲連生在綏遠省國術館任教,吳桐便拜他為師,學習“陰把槍”和太極“倒手劍法”。因他有太極拳推手及家傳槍術的底功,是以對纏槍勁力聽得準,對槍法領悟快。有幾次,他輕易地破解了雲連生的突發進槍。雲驚奇地問:“何以知曉?”他用太極拳理論解釋,深受贊許。他與雲師相處近十年,親若父子,直至1937年“七七”事變閉館時,将雲師送回故鄉。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陰把槍”傳承

日寇入侵,國術館被迫關閉後,作為館長的吳桐,隻能無奈地率家遷回托縣,時局艱難,報國無門,吳桐内心十分凄涼。此時,省主席傅作義将軍親自召見他,命他以托縣回族代表的身份,公開參加日寇策劃在歸綏組織召開的日僞“西北回教聯合會厚和(歸綏)回教支部”的成立會,以此為機會,開展搜集情報的工作。

1939年, 吳桐擔任日僞“厚和回教青年學校”校長職務。學校有個日本顧問叫小村八二男,平時在校園内指手畫腳,專橫跋扈,師生們敢怒不敢言。小村愛好摔跤,平時常讓學生陪他練習,摔得學生們鼻青臉腫。後來小村覺得和學生摔跤不夠刺激,于是便邀請吳桐和他摔跤。消息不胫而走,圍觀的學生裡三層外三層。

一交手小村抓住吳桐的手臂,順勢轉身,使出日本柔道裡面的“背負投”(過肩摔),想給吳桐一個下馬威,可就在他轉身之際,下盤十分穩固的吳桐也順勢用膝蓋一頂小村的屁股,小村踉跄着來了個“狗吃屎”。小村還不服,臉紅脖子粗爬起來又向吳桐猛撲過去,吳桐用一招頂膝壓肩的技法,使其一屁股墩坐在了地上。

為了給小村一個台階下,吳桐微笑着順手把他拉起來,讓學生陪他練練。這個學生也是個好手,見有校長在場壯膽,也沒有給日本人面子,以利落的動作,把小村重重摔在了地上,随後撒腿跑了。此後,小村再也不和人摔跤了。

吳桐擔任日僞“厚和回教青年學校”校長職務期間,擷取了日寇進攻五原的情報,立即電告傅作義将軍,使日寇在五原戰役中損失慘重。五原大捷後,日軍大肆搜捕綏遠知識界人土,吳家在黑名單之内。吳桐迅速将家眷就地安置後,隻身脫逃至北平。傅作義将軍特将吳桐的功績電報國民黨中央并力排衆議,委任吳桐為國民黨綏遠省黨部委員兼第三督導區專員之職。

1940年4月19日,為響應中國回民救國協會的号召,吳桐還與其他人一起組成了中國回民救國協會綏遠分會。吳桐任理事長,曹世祯,吳榮、費德明等15人為理事。馬文仕、王友三、孫光鬥等5人為監事。

1945年抗戰勝利後,第三督導區撤銷,吳桐傳回綏遠省黨部工作。1945年9月,抗戰期間的綏遠省回教救國協會改組為綏遠省回教協會,吳桐當選為理事長,副理事長曹夢麟,書記長為他的胞弟吳榮。

1947年在他的積極籌劃下,省國術館得以恢複活動,由董其武任名譽館長,他繼續任副館長,主持日常館務。吳桐迅速建立了6個分場,聘請關崇緒(關德山)、馬正英、麻勳、王美等任教練,國術館漸漸恢複常态。

1949年7、8月,省府機構革新,綏遠省成立歸綏民教館、圖書館、國術館及體育場四個機構,“為發揮工作效率起見”,省府特于8月25日正式成立“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任命吳桐擔任主任委員,直至“九一九”和平起義。

1949年夏秋之際,吳桐的胞弟吳榮赴綏東解放區教育廳報到,吳桐趁此時機起草了一封擁護起義的信件,由綏蒙政府教育廳廳長武達平轉呈蒙綏區委。

1949年 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起義,吳桐以綏遠省回教協會理事長名義在起義書上簽名。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同學家藏家譜

解放後,吳桐調職内蒙古體委工作。仍然不斷參加各種國術表演與教學工作,亦多次參加地區和全國性的國術比賽和裁判工作。特别是為了适應國術發展形勢,将雲連生所傳的陰把槍串編成為套路。

尋找老呼市——舊城系列之民國内蒙古國術家吳桐

1962年 5月,吳桐因病去世,終年63歲。吳桐生前擔任綏遠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内蒙古體委辦公室副主任、内蒙古政協第一屆、第二屆委員等職。

著名回族國術家吳桐是我同學的叔爺爺,在這裡也感謝同學給與資料上的幫助,一代國術,代代相傳,吳桐的兒子吳秉孝繼承了吳桐的衣缽,把優秀的傳統的國術文化發揚下去,吳秉孝老先生于2021年5月5日晚10時辭世,享年90歲,願吳氏太極能代代相傳。也明白了同學為什麼寬以待人,低調行事的風格,跟良好家風是分不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