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喝茶有段位,大抵可以這樣分:
能喝得出各大茶類的,應該算得上是國小生;
能喝得出新茶陳茶的,應該能算得上國中生;
能喝得出春夏秋茶的,則晉級為高中生;
能喝得出本地外地的,大學應該能畢業;
能喝得出是哪個年份,恭喜你是碩士研究所學生;
能喝得出是哪個山頭的,那應該就是博士生了。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在岩茶圈裡面,你還得能喝出是山頂産的還是山腰子産的,你還得喝出是哪種茶種,種在哪種土質裡面……
但是普通喝茶人永遠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博士生,在岩茶圈裡,頂多也就是個幼稚園中班水準;
如果您連本地茶外地茶都區分不開,對不起我不想跟你說話,你就是個sweetbaby。
曾經有一位朋友幹過這麼一件事,聽說武夷岩茶特别火特别高雅,就想着去找家茶店買點兒嘗嘗。
去了以後人家又是泡茶又是講故事又是普及茶文化,極其耐心極其熱情。一翻極其友好極其融洽的交流之後,朋友想這不買不行啊,不能辜負人家這一片熱忱。
于是表示要買點兒,老闆說這茶三百,朋友心裡猛然一驚:不是說岩茶挺貴的嗎?三百這也太便宜了,口感也不錯,今天算是遇到良心老闆了,以後買茶打死也不能去别家,就這兒了!
付過錢後,老闆拿出一泡遞給他。
朋友以為是贈品,滿心歡喜地接過來揣進兜裡,等着老闆給他稱茶。
結果坐了半晌喝了一肚子茶,也不見老闆動靜,于是特别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還有點兒事,要走了,把茶稱了吧……
老闆一臉不可思議地看着朋友,不是早給你了麼?
尋常人賣茶,都是論斤賣,水準高(hei)一點兒的論兩賣,武夷岩茶不一樣,它是論泡賣(接下來是不是應該論口賣?)。
在武夷岩茶圈裡,中國茶葉分為兩大類,武夷岩茶是一類,其他茶葉是一類。
接下來筆者就用娘胎裡的水準簡單介紹一下武夷岩茶的相關情況,有說得不妥的地方,還請岩茶圈裡的朋友勿怪勿怪,如果不嫌棄,麻煩評論區指正哈,先行謝過。
岩茶是烏龍茶的一種,跟鐵觀音一樣也屬于半發酵茶,其制茶流程大緻可以概括為:曬青、晾青、揺青、殺青、揉撚、烘焙。
跟濃香型鐵觀音的做法十分相似,重揺青重發酵重烘焙,跟濃香型鐵觀音不同的地方是它的烘焙工序更加複雜和考究,這裡不做多言。
武夷岩茶根據分布地區分為正岩,半岩和洲茶三種。
正岩指的是武夷山中心地帶72平方公裡所出産的茶葉,其自然環境……(此處省略一萬字),所出産的茶葉……(此處省略一億字),反正就是牛×飛了。
其中最著名(昂貴)的要屬三坑兩澗,網上流傳的天價茶大多出自于這幾個坑和澗。
半岩指的是武夷山邊緣地帶,海拔較低,自然環境和茶葉品質都略遜于正岩茶。
洲茶指的是周邊低山丘陵和平原出産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等。
這三類茶葉的品質是正岩>半岩>洲茶,産量是洲茶>半岩>正岩,話題量是正岩>半岩=洲茶=0。
正岩才是武夷岩茶的親兒子,所有的關愛和讨論全都給了這個親兒子,妥妥的c位,三坑兩澗則是c位中的c位。
而半岩和洲茶則是撿來的,雖然産量極大,但是讨論量幾乎為零。奇怪的是,市面上少有半岩和洲茶流通,大多都聲稱是正岩茶。
關于正岩讨論最多的莫過于茶葉的樹種,什麼肉桂水仙大紅袍,奇蘭梅占白雞冠……據說多達上千種,目前已經讨論(炒作)過的也就那十幾種。
是以關于樹種這個話題,再讨論幾十年的素材也有了。
第二種話題是關于山頭的讨論,正岩大大小小的坑和澗無數,讨論最多的也就三坑兩澗。尤其是前幾年名聲大燥的牛欄坑,所出産茶葉稱之為牛肉,不僅僅精确到山頭,還精确到這座山的山頂(牛頭肉),半山腰(牛背肉),山腳(牛尾巴)。
通過這兩點,大家應該就能深深地感受到武夷岩茶炒作者們的智慧,簡直超越了人類的極限。
鐵打的圈子流水的茶,從鐵觀音到金駿眉,從金駿眉到福鼎白茶,從老白茶到武夷岩茶……
眼瞅着福建能禍害的茶不多了,終于在岩茶這兒紮下了根兒,上千種茶樹和上千個大坑,每年炒幾個,炒涼了再換下一批,這麼多坑澗這麼多樹種能炒多少年啊!
不過目前看來,效果好像不大好了。2019年他們還敢堂而皇之地公布天價茶名單,2020年雖然公布了價格,但是前幾名後面加了個非賣品。
既然公布了價格為什麼還非賣,原因不過兩點,一是監管嚴了,不敢铤而走險;二是上鈎的人不多了。
但是不管有沒有魚上鈎,魚餌還得挂着,萬一能釣上一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