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浩蕩千載的曆史當中,做過都城的地方還真不少。這些地方要麼高于錦繡之地,要麼是山水興盛城。在這麼多城市當中,要說哪兩個城市做都城的次數最多,那就是西安和洛陽。那西安和洛陽誰才是真正的十三朝古都呢?
在此之前我們要确定一下古都的評判标準。
首先,建都于這座城市的王朝應該是正統曆史所承認,過渡政權不能算。比如說王莽篡漢的新蟒政權,武則天的武周政權,大順政權等。其次,在這座城市應該出納最高政令之所,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不是皇帝中央鑄币之地陪都,别的都不能算。
好了,有了以上的标準,我們就以曆史的程序來談談西安和洛陽。都做過哪些政權的首都。

西安古城牆照片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腹地,這座底蘊深沉,積澱厚重的曆史名城得八百裡秦川天府之姿,向四賽之國天險之力。進可以長驅東進,蕩絕天下,,退可聚居險自守。養兵待時,如此得天獨厚之城,讓西安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很多王朝建都的首選。
曆史上最早的西安一帶建都的王朝是西周,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滅商後将都城定在了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一帶,是為西安做都城曆史的開端。
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西周被犬戎所滅。
此後第二個在西安一帶建都的是秦,秦至公元前三百五十年遷都鹹陽算起,直到公元前二百零六年滅亡,都城一直在鹹陽。
目前學界對秦都鹹陽的城市範圍說法不一,但其和今天西安市的轄區有所重合,當然是無疑的。是以從這一點上來講,秦都鹹陽的曆史也可以被算作西安建都的一部分。
秦滅亡以後,在西安建都的是西漢王朝,漢長安城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當時這裡承載了漢帝國的勃勃生機。同時也見證了那個時代中國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東漢建立以後,劉秀将都城遷至洛陽。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把持朝政的涼州軍閥董卓,迫于關東讨董的軍事壓力。于公元一百九十年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長安又一次成為漢帝國的都城。不過這時的長安城并未帶給董卓長久的安全。西遷長安才兩年,西遷長安才僅僅兩年,董卓就成了呂布的刀下亡魂,
西晉末年,長安再次短暫扮演了都城的角色。永嘉之亂後,司馬業于公元三百一十三年在長安稱帝,這就是曆史上的晉愍帝。當時西晉王朝已經是大廈将傾,愍帝君臣在風雨飄搖之中苦苦堅持了四年。最後,迫于公元三百一十六年向匈奴人建立的漢國投降。就這樣西晉王朝在長安過完了他最後的光景。
西晉滅亡之後,中國北方進入到了十六國的時期。
在這一段遍地狼煙的歲月裡,長安先後做過前趙,前秦,後秦,三個政權的都城。
北魏晚期北魏孝武帝元修,因權臣高歡的欺淩,于公元五百三十四年率宗室朝臣西奔長安,自此北魏分裂為了西魏和東魏,長安就成了西魏的都城。
公元五百五十七年,西魏權臣宇文護擁立宇文覺為帝,建立了北周政權,依舊以長安為都城。
公元五百八十一年,北周權臣楊堅代周稱帝,建立了隋朝,楊堅就是著名的隋文帝,中國的曆史自此步入了輝煌燦爛的隋唐時代。
隋朝開國之後,楊堅認為漢長安城從西漢沿用至今,受所處之地空間狹隘的限制。漢長安城已經無繼續擴大的餘地,此時漢長安城已不再适合新朝的首都了,楊堅決定要再建新都。開皇二年,公元五百八十二年六月,楊堅指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經西安市市區一帶建立新都城。由于楊堅早年曾經被封為大興公,故新都城被命名為大興城。
隋朝遷入新都,隋朝短命,後唐王朝繼續以此為都,直到唐昭宗,李烨在朱溫的逼迫下于公元九百零四年遷都洛陽為止。
唐代的長安曾是世界性的大都市,這裡見證了初唐的銳氣,盛唐的輝煌,同時也見證了中唐的掙紮,晚唐的衰亡。
唐朝滅亡以後,西安不再被此後的中國曆代王朝選為帝都。
雖然闖王李自成曾在西安建國稱帝,但由于大順政權不在正統之列,故這一段短暫的曆史也就不計入西安的建都史了。
由此以上我們可以來統計,曾以西安為都的王朝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計十個,但是又有兩種特殊的情況,一是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迫遷都長安。另外一個是西晉末年,晉愍帝在長安隻待了三年就亡國了。
但東漢西晉梁朝畢竟是正統王朝,而兩朝末年,在長安定都也都是國家意志主導的行為,是以也算得上,這樣算下來西安一共當過十二次首都。
說完西安,那我們再來說一說洛陽。
洛陽鐘鼓樓照片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便利,自然條件是得天獨厚的。問鼎中原的典故就發生在今天的洛陽。
得益于上述的優勢,中國曆史上的很多王朝都看中了洛陽。
曆史上第一個定都洛陽的朝代便是夏朝。
在以後商朝,也曾經定都在洛陽附近一帶。
周王朝滅掉商朝後,出于更好的控制殷商移民,在邙山以南,洛水以北,起了洛邑城。犬戎攻破鎬京以後,周平王見鎬京殘破,于公元前七百七十年東千落邑。
周王朝滅亡後,洛陽再一次成為全國性王朝的都城,是在東漢時期,自光武帝劉秀開始一直到漢獻帝被董卓脅迫西遷長安為止。
東漢末年,漢獻帝曾一度随曹操,居于許都。曹丕代漢以後,又将都城遷回洛陽。
此後,取代曹魏的西晉,繼續以洛陽為都。
直到公元三百一十一年,洛陽被匈奴人立的漢國軍隊攻破為止,北魏終結了十六國時期的戰亂後,北魏的第七代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就是一位仰慕漢文化的君主,為了進一步推進漢化改制,他于公元四百九十四年将北魏的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洛陽再次成為了中國北方的政治中心。
隋朝建立以後,隋文帝時代以大興城為都。到了隋炀帝時期洛陽的政治地位上升,隋炀帝下令營建東都洛陽,并将都城遷到了這裡。
到了唐朝末年,公元九百零四年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洛陽,在唐朝的最後幾年時光裡,洛陽成了唐朝的首都。
到了公元九百零七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了後梁,都城初在開封,于公元九百零年遷都洛陽。
除後梁之外,在五代十國時期曾以洛陽為都的王朝,還有後唐和後晉。
通過以上曆史順序的總結,曆史上曾在洛陽建都的朝代分别是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一共十三朝。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知,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或政權有十二個,在洛陽建都的朝代或政權是十三個,是以洛陽應該是這十三朝古。
當然了 西安,洛陽在中國曆史上都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都承續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脈。堪稱是中國曆史星空中雙子星座,中華文明群山中的兩座高峰。
今天,當我們行走在西安的街頭,徜徉在洛陽的事情,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來自文明深處的厚重博大,依舊能夠觸摸到源于曆史沉積的濁而不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無論是建都的朝代多,西安和洛陽都同樣的卓越非凡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