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氣古拙,獨具一格——伊秉绶隸書楹聯賞析

作者:書法報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甯化人,因當時甯化屬汀州府,故人又稱其“伊汀州”。墨卿一生人格高尚、經世濟民,其書法也格調高古、大氣逼人。沙孟海曾評其“落筆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正氣古拙,獨具一格——伊秉绶隸書楹聯賞析

伊秉绶書迹

“清詩宗韋柳,嘉酒集歐梅”聯(如圖)是墨卿先生去世前一年所寫,聯文言簡意深。曆史上有人将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并稱為“王孟韋柳”,這裡的“韋柳”是韋應物、柳宗元。韋應物、柳宗元是繼承陶淵明的田園派詩人,其詩歌正是對當時伊秉绶的生活寫照。下聯“嘉酒集歐梅”裡的“歐梅”是指歐陽修、梅堯臣。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人剛正不阿。梅堯臣為北宋著名詩人,其詩文成就突出,與歐陽修是多年好友。聯意為:學詩文應尊奉韋應物、柳宗元的風格,暢飲美酒就要和像歐陽修、梅堯臣那樣志同道合的友人在一起才行。題款是“阏逢閹茂之春”,也就是甲戌之春,即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春天。此聯構思精巧,對仗工整。其中不難發現墨卿先生對韋應物、柳宗元、歐陽修、梅堯臣的認可和崇拜。墨卿先生與他們有太多的共同點,其一,他們都是人品高尚、關心百姓、剛正不阿的志士。其二,此聯是墨卿先生61歲所寫,當時他在老家甯化休息,并無官職。表面用清新淡雅的文筆書寫田園的安逸生活,但其實有憂國憂民的深意。再者,墨卿先生老來清閑,内心比較孤獨,希望有“歐梅”那樣志同道合的知己。其三,他們都尚古,崇尚儒學,提倡簡淡、高古的書風。

伊秉绶隸書兼融諸家,自成一派,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其為“集古大成”。早年臨習唐楷衆家,特别是顔體楷書,中年主要吸取漢隸之金石氣,以帖入碑。就筆法方面而言,善用中鋒行筆,弱化波磔筆法,以篆籀之法入隸書,線條光潤整潔、粗細均勻。其線條就像弘一法師一樣看似自然、單調實則意境深遠。墨卿先生善用濃墨,飽滿充實。何紹基曾用“使墨如漆”形容其用墨。如果說墨卿先生沒有過多的筆法變化,那麼他在結構方面可謂費盡心思,匠心獨特。整體将隸書字形拉長,結體方正,均衡勻稱,内放外收。線條的搭配更是精妙至極。“清”字左邊三點水整體靠上,讓左右空間的對比明顯;“韋”最後一筆呈弧形,方中有圓;“歐”下面的兩個口寫成圓形,活潑可愛;“梅”右下三角形的運用,讓空間的分割減少正方;“清”“嘉”“宗”撇和撇點用筆飛白自然。結體在均勻對稱的基礎上又有精妙的變化,方正而不呆闆。章法布局上,伊秉绶隸書整體方正端莊,整齊有序,鋪排圓滿。觀其作品,虛實相間,錯落有序,既有端莊飽滿之氣,又有輕盈靈秀之姿。“清”左偏旁較小且偏上,“詩”一反常态,左大右小,與“清”字互為補充。“宗”字較小,但是“集”“韋”比較大且字形較長,形成對比。行書落款與其正文有明顯對比,筆畫瘦勁,随意擺置,聊有趣味。落款比較集中在“酒”字上下,“集”字撇自然分割落款下部分,給作品增加了空間層次,在質樸的隸書中增加了活潑之氣。

(文/徐 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