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進行臨床診斷,目前還不夠準确

  一、目前,人工智能診斷是否靠譜?

  人工智能機器人在醫療領域可謂是風生水起,目前醫療機器人已經幫助醫生完成了衆多的手術治療和各種診斷,并且在各科目與醫生的診斷比賽中幾乎完勝,準确率極高。但是,機器人真的已經能夠勝任醫生的責任了嗎?它在臨床診斷方面真的靠譜嗎?

   “人工智能診斷是否靠譜我不知道,但就google比賽結果來看,我認為不靠譜。”朱虹光教授調侃道,診斷準确率88.5%是要死人的,被人家打死的,朱虹光教授是國際病理學會中國區副主席,複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

  朱教授稱,若ai系統把潤性導管癌2級誤診為1級,治療方法相差無幾,但診斷是否患有癌症,一個都不能錯,錯一個就是一個醫療事故。“通過人工智能診斷,這件事至少在今天還不靠譜。”

  

人工智能進行臨床診斷,目前還不夠準确

  二、人工智能診斷的瓶頸在什麼地方?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我認為目前人智能醫療沒有好的觀察整體。”朱教授舉例說,一張切片,第一遍看時判斷為惡性,到高倍鏡下看局部變成了良性,但最終結論确是惡性的,因為醫生判斷不是基于細胞,而是生物細胞行為。病理科醫生重點要看是低倍鏡,因為低倍鏡可以看全貌。

  對此,微瞰智能創始人兼ceo李冠男博士說道,算法在不同的尺度下都有相應的處理結果,他們不僅看局部區域,也看整體,“ai隻負責把病竈找出來,最終定性是醫生做的。”他分享到,目前,公司做的項目更多關注科研,而不是在臨床上診斷出什麼樣的結果。前期處理的資料大部分圍繞細胞,後期慢慢轉移到整個區域的分析,包括組織區域的紋理變化、對病理科醫生的工作産生的影響等。

  病理技術裝備專委會常委何金認為,制約人工智能診斷的瓶頸有3方面:一是切片是否标準化:he切片是病理診斷的基礎,要保證切片的厚度、品質和染色的品質,如果标準不統一,最終的結果也是不好的;二是影像的清晰度;三是ai公司應該與病理科醫生尋求更加緊密的合作。

  三、人工智能與醫療如何結合?

  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專家朗銳慧康認為,“人工智能在醫療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一方面人工智能友善了醫生對病患的診療,人工智能可以作為診療資料分析的第一人,而醫生則作為最後确診的決定者;同樣的在手術方面,人工智能能夠為醫生手術提供技術支援,如準确顯示出病患的受傷部位情況等等。”

  對此,朗銳慧康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團隊通過人工智能與醫學的融合,圍繞“物聯網+雲健康”,打造醫療、健康、服務一體化資料平台,打通雲健康服務全産業鍊,開創了健康物聯網及智慧醫療領域的新藍海。目前已經幫助衆多行業客戶快速實作健康物聯網應用實施,通過将物聯網絡與專業醫療技術、無線遠端監測完美結合,成功地應用于健康資訊化及物聯網雲健康領域。

  真正實作人工智能臨床診斷任重而道遠,一方面要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提高醫療服務水準,改善基層服務條件、水準和效率。另一方面,更離不開對智慧醫學的不斷探索,最終使人工智能與醫學完美結合,造福全人類,這也是朗銳慧康智慧醫療方案團隊孜孜不倦的追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