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亦同

詩人紀弦 百度百科圖
在地球上散步
紀弦
在地球上散步,
獨自踽踽地,
我揚起了我的黑手杖,
并把它沉重地點在
堅而冷的地殼上,
讓那邊栖息着的人們
可以聽見一聲微響,
因而感覺了我的存在。
詩人紀弦(1913—2013 ),是台灣現代詩運動中的主将之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他創辦《現代詩》季刊,組織現代詩社,對彼岸新詩發展産生過重大影響;他提出過有名的現代派“六大信條”,其中“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公開主張割斷傳統、“全盤西化”,是以多遭批評。七十年代詩人移居美國,2013年以百歲高齡終壽于加州。
紀弦自己寫的詩,并不像他的詩觀那樣“極端”。他的筆下,不乏清新、灑脫之作,顯示出詩人豐富的閱曆和鮮明的個性。這首《在地球上散步》,刻畫了詩人“扶杖獨行”的散步者形象,以最平凡的日常行為,表現出超常的“空間自主意識”,竭力張揚“我的存在”,是一首内容和形式結合得不錯的小詩。
全詩隻有八句。第一句開門見山,詩人在地球上散步,貌似平常,其實出語驚人:散步者的腳下,是“地球”!讀者似乎看到了一顆懸浮在宇宙間的藍色星球上,高高頂着這位“獨自踽踽”地散步的詩人。看,他“揚起了我的黑手杖,/并把它沉重地點在/堅而冷的地殼上”——好一個三分孤獨、七分“自負”的獨行客先生呀,他想幹啥子呢?原來,他敲點“堅而冷的地殼”為的是:“讓那邊栖息着的人們/可以聽見一聲微響,/因而感覺了我的存在。”好家夥,這位因孤獨而多少有些煩悶的散步者,并未将“地殼”當成鄰居家的門戶敲一敲,進行呼朋喚友式的探訪,而是僅僅要讓那邊的人們“可以聽見一聲微響,/因而感覺了我的存在”,看來他的“真意”就是在申明“我的存在”上了:他要用一點動靜、“一聲微響”來表現自己,也可以說他以這根富有詩意的“魔杖”,對着“堅而冷的地殼”發表了一通既“沉重”又是“微響”的孤獨者的“存在主義宣言”。
“存在主義”是戰後西方流行的哲學思潮,對台灣乃至當代中國文學界都有一定的影響。紀弦的詩,并非“哲學講義”,我們隻須體會詩人那副“踽踽”獨行的心境中,仍有頑強的“表現欲”、對自我價值作出雖然不免誇大,但亦有其積極意義的肯定,作為詩人、作為地球上“存在”着的生命,這樣的歌唱,是獨特而又有意趣的。
馮亦同近影
馮亦同,南京市作家協會顧問。1941年10月16日出生,江蘇寶應縣人。1959年畢業于江蘇省揚州中學,1963年畢業于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學生時代開始文學習作,1961年在新華日報發表處女詩作《在宇宙的大街上》,60年代初參加省作協詩歌組活動。1981年底調入南京市文聯工作,1985年南京市作家協會成立,曆任第一屆作協副秘書長、秘書長、第二屆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2002年2月第三屆南京市作協代表大會上,被聘為南京市作協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