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運用大資料服務環境品質改善

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雲計算、大資料在深刻影響着社會治理的模式。資料的開放共享使得資料的價值在交叉融合當中迸發,大資料技術的發展使得大資料變得更加觸手可及。這兩大趨勢讓資料價值的挖掘不僅停留在商業領域,更展現在環境公共服務當中。我們的生活環境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空氣、水、氣象、交通、污染都有資料在記錄,并交織影響。通過關聯多種環境公共資料并結合可視化技術,呈現生态環保工作的積極成效和短闆,可以為環境綜合決策提供支撐,同時讓公衆看到環境的變化以及環境保護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進而提高公衆環境意識。為此,筆者認為,應做好生态環境大資料建設工作,推動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

一是共享資料,加快建設生态環境大資料平台。按照環境保護部《生态環境大資料建設總體方案》,加快建設互聯互通的省級生态環境大資料平台。要整合環保部門各業務領域的資料庫,推動海洋、水利、建設、氣象、國土、交通、電力等有關環境能源資料共享,成為政務雲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目前環境執法、建設項目等資訊還沒有結構化公開的情況,加快推進結構化資料公開程序,便于資料流轉。

二是激活資料,不斷提升環保部門網際網路能力。參照公安、法院等資料庫平台,建立和完善基于組織機構代碼或公民個人身份資訊的環境監管對象資料庫。将工商、信用、電力、城建等資訊進行整合,實作環境執法後督查流程化、電子化管理。在執法監管方面,充分運用大資料對行業平均排污水準進行分析,再關聯企業的用電量、用水量、原材料用量等資料。基于現有的線上監測平台采集排污資料,如果出現異常系統就自動預警。根據處罰對象類别、環境要素等進行分類統計,将環境處罰情況與環境信訪投訴、環境品質名額等進行關聯分析。建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危險化學品電子監管平台。借助大資料、雲計算來彌補目前環境監管能力不足的短闆。

三是呈現資料,大力推進生态環境資料可視化。要基于現有的污染源地理資訊、污染物排放實時監測資料、環境品質實時監測資料、氣象資料、城市交通出行資料、省市的gdp資料以及百度查詢、微網誌發帖、網購資料等,重點對空氣污染與居民生活、環境執法力度與環境品質變化、環境污染與居民健康、gdp與環境品質以及污染治理預警評估等方面進行基于可視化方法的環境資料分析。以治水為例,通過更新目前水質自動監測網絡來采集河流的各種實體、化學、生物資料以及氣象資料,然後通過虛拟的資料,用可視化來模拟呈現出真實的河流環境,以此來評估治水措施的有效性,供決策部門和上司參考。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