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朝第十位皇帝——泰定帝

作者:琅琊閣一閣主
元朝第十位皇帝——泰定帝

孛兒隻斤·也孫鐵木兒

孛兒隻斤·也孫鐵木兒(yesün-temür,蒙古語意為“九鐵”,1293年—1328年),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1323年—1328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元顯宗甘麻剌之子。

早年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鎮守漠北,1323年發生南坡之變,元英宗被弑,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皇帝,改元“泰定”。他在位時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孫鐵木兒去世,死後發生皇位之争,他的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取了他的兒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他也被視為“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廟号、谥号與蒙古汗号,一般以其第一個年号而通稱為“泰定帝”。

本名

出生地

漠北晉王府

出生時間

公元1293年10月29日

去世時間

公元1328年7月10日

在位時間

公元1323年登基(在位5年)

人物關系

孛兒隻斤·阿速吉八

兒子

生平經曆

元朝第十位皇帝——泰定帝

早年經曆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癸巳(1293年,《元史》記載為至元十三年即1276年,但又謂其享年三十六歲;結合諸多史料及《黃金史》、《蒙古源流》等蒙文文獻可知泰定帝應出生于至元三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漠北晉王府,父親是晉王甘麻剌(後追尊為元顯宗),母親是晉王妃弘吉剌氏普顔怯裡迷失。在他出生前一年,他的父親甘麻剌被封為晉王,受命出鎮漠北,統領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在他出生後不到三個月,曾祖父忽必烈(元世祖)就駕崩了,甘麻剌作為故太子真金(元裕宗)的長子,很有希望繼承皇位,卻在上都舉行的忽裡台大會中铩羽而歸,由真金三子鐵穆耳(也孫鐵木兒之叔父)繼承皇位,是為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甘麻剌逝世于漠北,也孫鐵木兒承襲晉王爵位。

元朝第十位皇帝——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作為元世祖的嫡曾孫,頗受厚待,在武宗、仁宗和英宗朝受過多次賞賜。至治三年(1323年),禦史大夫鐵失欲弑殺元英宗(也孫鐵木兒的從侄),派黨羽斡羅思來告訴他的弑君及推戴晉王為帝的計劃。當時也孫鐵木兒正在漠北一個叫秃剌的地方打獵,聽到斡羅思述說逆謀以後便将他囚禁起來,并派别烈迷失赴上都告變。别烈迷失還沒趕上,就在兩日後發生了英宗被弑的南坡之變。然而,後來也孫鐵木兒的另一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位以後,指責晉王也孫鐵木兒參與了弑殺英宗的陰謀。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元英宗實施改革,停止諸王歲賜,也孫鐵木兒的利益無疑受到很大的損害,而且鐵失等制造蒙古開國以來第一次弑殺大汗的血案(一說貴由被拔都所殺,但真實性待考),不可能沒有強硬的背景而貿然行事,再加上也孫鐵木兒出身世祖嫡派,很可能懷有篡位的野心,至于史書上所說他綁縛鐵失使者并派人告變,也許是也孫鐵木兒為洗刷其罪名而在即位後寫上去的。也有人認為所謂也孫鐵木兒弑君是元文宗散布的抹黑泰定帝的謠言。

元朝第十位皇帝——泰定帝

登基為帝

元英宗死後,元仁宗一系已絕嗣,雖然元順宗一系還有武宗的兩個兒子和世㻋與圖帖睦爾,但作為元世祖長房嫡曾孫的晉王也孫鐵木兒最有資格繼承皇位。鐵失一黨北上将玉玺獻給也孫帖木兒,在英宗駕崩整整一個月以後的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四日,也孫鐵木兒即位于漠北龍居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頒即位诏書曰:

“薛禅皇帝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依着薛禅皇帝聖旨,小心謹慎,但凡軍馬人民的不揀甚麼勾當裡,遵守正道行來的上頭,數年之間,百姓得安業。在後,完澤笃皇帝教我繼承位次,大斡耳朵裡委付了來。已委付了的大營盤看守着,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皇帝、普顔笃皇帝,侄碩德八剌皇帝。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謀異心,不圖位次,依本分與國家出氣力行來;諸王哥哥兄弟每,衆百姓每,也都理會的也者。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麼道,迤南諸王大臣、軍士的諸王驸馬臣僚、達達百姓每,衆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虛,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裡合坐地的體例有,其餘争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這般,晏駕其間,比及整治以來,人心難測,宜安撫百姓,使天下人心得甯,早就這裡即位提說上頭,從着衆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裡,大位次裡坐了也。交衆百姓每心安的上頭,赦書行有。”

元朝第十位皇帝——泰定帝

這是元朝乃至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白話文登基诏書,按元朝的規定,登基诏書先由文臣以漢國文言文拟寫,再翻譯為蒙古文,頒行天下,但也孫鐵木兒的登基诏書卻純用白話文,而且是由蒙古文直接“硬譯”的文體,可見他即位時身邊沒有漢臣或精通漢文化的人士。也孫鐵木兒即位後,先在大赦中特别宣布赦免謀反、謀大逆、奴婢殺主等罪,以穩住謀殺英宗的鐵失等一幹逆黨,而後又對鐵失等人加官進爵。一個月後,他便将鐵失、也先鐵木兒等逆黨全部誅殺。十一月,也孫鐵木兒至大都,又處死和罷免了一批鐵失同黨,流放了涉嫌逆謀的五王。對于泰定帝迅速清洗鐵失一黨的動機,一種說法是出于朝中漢人重臣張珪(張弘範之子)向晉王“密書陳誅逆定亂之宜”;另一種解釋則是殺人滅口。不管怎樣,也孫鐵木兒的權力得到鞏固,改元“泰定”,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五年統治

泰定帝即位後,追崇父親甘麻剌為顯宗光聖仁孝皇帝,母親普顔怯裡迷失為宣懿淑聖皇後,并加封晉王妃八不罕(一作八八罕)為正宮皇後,兒子阿速吉八為皇太子。他在位的5年間,以守成和維穩為基本目标,這從他所使用的兩個年号——“泰定”與“緻和”可以看出,是以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

元朝第十位皇帝——泰定帝

當時,元朝各地天災不斷,許多地方爆發饑荒。至治三年(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許多畜獸被餓死。泰定元年(1324年)七月,“龍慶州雨雹大如雞子”。泰定二年(1325年)十二月,同州地震。江淮嚴重水、旱災。泰定四年(1327年)十二月,甯夏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和甯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五月,洛陽發生蝗災。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四川發生強烈地震。泰定四年(1327年)九月,甯夏再次地震。緻和元年(1328年)七月,甯夏又地震。面對這種災異連連的狀況,泰定皇帝在上都召集百官商讨對策,當時地位最高的漢臣中書省平章政事張珪向泰定帝請求整頓弊政,提出了肅清鐵失餘黨、對和尚和道士加以限制、裁汰冗官、停止廣州珍珠采辦等10餘條建議,但泰定帝不予采納。

泰定帝在位時,湖廣、雲南、四川等行省的少數民族多次起義反抗。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河南息州人趙醜厮、郭菩薩以“彌勒佛當有天下”為口号反元,被後世史家視為元末農民起義的先聲。盡管這些起義并未成氣候,但可以說元朝已在泰定年間進入多事之秋。

元朝第十位皇帝——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二月,泰定帝改元“緻和”。緻和元年(1328年)七月十日,泰定帝駕崩于上都,享年三十六歲,葬于起辇谷。

泰定帝死後大都發生政變,燕帖木兒奉元武宗之子懷王圖帖睦爾即位,是為元文宗,泰定朝的權相倒剌沙則在上都擁立皇太子阿速吉八即位,是為元天順帝。随後雙方爆發了一場短暫的内戰,是為兩都之戰,元文宗一方取得勝利,天順帝與倒剌沙皆被殺。泰定帝、天順帝父子被視為非法君主,沒有上漢文廟号和谥号及蒙古汗号,甘麻剌亦被剝奪了“顯宗”廟号,并撤出他供奉在太廟的神主。泰定帝的後妃也被通通送給燕帖木兒為妻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