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 暴怒戰車——坦克戰影片《狂怒》評析
原作者 窦超
影片中出現的美軍坦克均為m4“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但卻型号繁雜。大家都知道,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型号非常多,僅官方公布的改進型号和變型車就有50多種。本片中的m4坦克也可以稱之為“大雜燴”,幾乎涵蓋了二戰中美軍使用的m4系列的主要型号。從片中鏡頭來看,既有早期整體澆鑄車體的m4a1坦克,也有焊接車體的m4a2和m4a3坦克。更容易讓人搞混的是,美軍各個型号的m4坦克均配備了不同的主炮。

一般來說,使用火炮的不同通常會成為區分不同型号坦克的主要标準之一。如美軍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使用的是105毫米線膛炮,而其改進型m1a1主戰坦克則使用120毫米滑膛炮。德軍的“豹”1主戰坦克也使用105毫米線膛炮,而“豹”2主戰坦克則換裝120毫米滑膛炮。也就是說,坦克換裝主炮後一般就會被冠以一個新的型号,至少是一個新的改進型号。而美軍m4坦克卻是一個特例,其m4a1、m4a2和m4a3坦克配備的主炮均包括不同口徑的種類。上述3種型号的m4坦克裝備的主炮既有40倍徑的m3式75毫米火炮,也裝備52倍徑的m1式76.2毫米火炮。按照英國人的統計資料,早期的8 400輛m4和9 700輛m4a1坦克,有三分之二裝備75毫米火炮,剩下的三分之一則裝備76.2毫米火炮。而生産數量達到11 500輛的m4a3坦克,裝備75毫米火炮的有5 000輛,裝備76.2毫米火炮的則為3 500輛,剩下的則裝備105毫米的m4型榴彈炮。m1型76.2毫米火炮也有不同的改進型号,如m1a1、m1a2和m1a1c等,有的加裝炮口制退器,有的則沒有。這種情況造成識别不同型号m4坦克的很大困難。具體到《狂怒》一片中出現的m4坦克,科利爾車組的座車是一輛裝備帶有炮口制退器的76.2毫米火炮的m4a3坦克,而同在一個排的其它坦克則既有m4a1(即使同為m4a1,炮塔也有不同,當時什麼炮塔有貨就裝什麼炮塔)、也有m4a2。後兩者的主炮則分别是76.2毫米長身管炮和75毫米短身管炮。戰時情況下,美軍确實有在一個機關中配備不同型号的m4坦克的情況出現,但是在一個坦克排裡就配備火炮口徑不同的3種型号的坦克卻是不太可能的。從影片内容來看,科利爾所在的坦克排隻剩下他的坦克後,應該是與同一連隊,至少是同一個營裡的坦克排合編。除非是極端情況,否則就會造成互相之間互不相識,給戰鬥過程中的協同動作等造成極大不便。從片中其他車組的人員認識科利爾這一情況來看,是同一個連隊的兩個坦克排合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在一個坦克連裡配備如此多型号的坦克,将會給後勤補給工作帶來災難。如此看來,片中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是同一型号的坦克道具難以湊齊的原因吧!
從片中提到的美軍坦克遠比德軍坦克薄弱的說法來看,從字面上了解似乎是美軍坦克僅在裝甲防護力上弱于德軍坦克,實際上美軍坦克的火力也要比德軍坦克差上一大截。無論是40倍徑的75毫米炮,還是52倍徑的76.2毫米火炮,其穿甲能力都是比較弱的。m4坦克裝備的40倍徑m3型75毫米火炮,使用早期的m72穿甲彈能夠在914米距離上擊穿60毫米/30度鋼闆。但面對德軍主力坦克——四号坦克h型80毫米的正面裝甲,卻隻能在100米處有效擊穿,而此時m4則早已進入了德軍四号h型坦克的有效攻擊範圍之内。在1944年以後,m4坦克大量換裝了m61型被帽穿甲彈。這種穿甲彈改良了對付傾斜裝甲和表面硬化裝甲的能力,且穿甲能力達到了500米擊穿94毫米/30度鋼闆,穿透力大大優于m72穿甲彈,可以在500米的距離擊毀德軍坦克部隊的主力——四号h型坦克。其火力已與4号h型差距不大,但面對裝甲更厚、火力更強的“虎”式和“豹”式坦克,還是無能為力。m4坦克換裝m1型52倍徑76.2毫米火炮後,在正常作戰距離下能有效對付四号坦克和三号突擊炮,面對“豹”式和“虎”式坦克時仍顯得有所不足。該型火炮無論使用m62型被帽穿甲彈或是m93型高速穿甲彈,都無法擊穿“豹”式g型坦克的大傾角首上裝甲,但m93型高速穿甲彈可在1 000碼(914米)距離以上擊穿“豹”式g型坦克的110毫米炮盾,而m62型被帽穿甲彈則需迫近到200碼(182米)以内。有不少美軍老兵回憶自己的坦克在數百米到數十米不等的距離向德軍坦克開火,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發射的炮彈在德國坦克裝甲上反彈,飛到幾百米的空中。據說,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得知m4坦克換裝的76.2毫米火炮仍然無法擊穿德國“豹”式和“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時大發雷霆:“怎麼我們的76炮還是不頂用?我一直以為這是我們的秘密武器,軍械委員會告訴我這門炮能幹掉德軍所有的坦克,為什麼我總是最後一個知道壞消息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坦克在火力方面就處于很大的下風,必須通過一定的戰術手段才能得到彌補,否則隻能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這也是當年美軍坦克部隊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應該說,《狂怒》一片中對于這一細節的把握還是很到位的。
《狂怒》一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美軍坦克在搭載步兵作戰的時候,往往會在炮塔上留下一名步兵操縱車頂上的m2大口徑機槍。這也是與m4坦克的武器配備特點有關的。東方的坦克通常會在炮塔頂上安裝高射機槍,而美軍卻不是這樣。其在炮塔頂上安裝的機槍即使是大口徑機槍,其任務也是以平射為主。當然,這也是與美軍通常都會掌握絕對制空權緊密相連的。具體到m4坦克,其車頂裝有m1919a4機槍和m2機槍各一挺,另有并列機槍和航向機槍(這挺機槍需要副駕駛兼機電員操縱)各一挺。其中,m2機槍由于體積較大,其安裝位置比較靠後,需站在炮塔後面才能夠操作,而不像車長艙門上的m1919a4,打開艙門探出身子即可操作。m4坦克有5名乘員,都各司其職無法到炮塔後面操作m2機槍(當然,硬抽出一個人也是可以的,但會降低車組作戰效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有随車步兵配合作戰時,美軍坦克兵就會找個步兵站在炮塔後面操作m2機槍。這樣既不影響車組人員配置,而且可以提供比并列機槍和航向機槍更為猛烈的火力。在解救被德軍壓制的步兵排後,就是用操作m2機槍的步兵使用曳光彈引導坦克火炮擊毀樹林中的德軍反坦克炮的。
從道具方面來說尤為可貴的是,本片中出現的德軍“虎”式坦克從行動部分的特點來看是一輛貨真價實的“虎”式,而不是一輛用其它坦克底盤改裝的冒牌“虎”式。這要比《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中用t-34坦克底盤扣個殼子改裝為“虎”式,看着更為過瘾。此外,德軍在夜戰中使用“鐵拳”火箭筒擊穿科利爾座車時,火箭彈産生的金屬射流在擊穿炮塔裝甲後又将格雷迪的身體打穿,造成格雷迪當場陣亡。這一細節也是在其它影片中很少見到的。
影片中雙方的戰術表現
如果說《狂怒》一片中關于武器裝備方面的細節還算得上相當不錯的話,那麼本片中美軍和德軍的戰術表現就差很多了。
作為影片中的重頭戲,3輛m4坦克對決德軍“虎”式坦克是非常吸引眼球的。隻可惜的是,如果從軍事角度對這一段情節做一剖析的話,也隻能用“不着調”來形容了。且不說美軍以互相妨礙的縱隊隊形行軍,就是在遭到突然襲擊之後的一系列處置上美軍也犯了很大錯誤。當美軍發現必須消滅這輛擋在必經之路上的“虎”式坦克後,他們選擇迅速向前沖擊與“虎”式坦克打近戰的方式。這本身并沒有錯。當年蘇軍t-34坦克與德軍“虎”式坦克作戰通常也是采用這種“近身肉搏”的方式以多取勝的。但問題是需要采用一定的戰術手段來降低己方向德軍“虎”式坦克接近時遭受的損失。一方面需要己方坦克進行快速機動,以降低“虎”式射擊的準确性。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需要以寬正面、大間隔的隊形向“虎”式坦克的兩翼進行包抄。這一做法并不僅僅局限于繞到“虎”式坦克的側翼攻擊其薄弱的側後裝甲,而且也考慮到降低“虎”式坦克在短時間内對付多目标的能力方面。
“虎”式坦克的炮塔采用液壓驅動,通常先由液壓驅動裝置将炮塔轉到大緻方位,然後再以炮長手動方式進行精确瞄準定位。其炮塔旋轉一圈的最短時間為60秒鐘,如果液壓驅動系統失效,炮長和車長以手動方式旋轉炮塔的話,就分别需要轉動搖桿720圈和595圈才能完成。炮長和車長同時操作,可使炮塔旋轉速度提高一倍。這也就是說,“虎”式坦克炮塔的旋轉速度是很慢的,這也就意味着其對付大範圍内多目标的時間間隔是比較長的。而使用電機驅動的m4坦克炮塔旋轉一圈隻需要15秒,僅為“虎”式坦克的四分之一。利用這一特點,如果m4或t-34坦克采用大間隔的隊形高速沖擊的話,那麼“虎”式坦克在對其中一個目标實施射擊之後,需要用比前兩者長得多的時間才能轉動炮塔并對下一個目标實施射擊。這就大大提高了m4或t-34坦克成功接近“虎”式坦克的幾率。而影片中科利爾率領的3輛美軍坦克則是以幾乎緊挨在一起的密集橫隊向“虎”式坦克沖擊的,這種很小的間隔使得德軍坦克在擊中一個目标後隻需要很短時間就可以調轉炮口射擊下一個目标。直到一輛美軍坦克被擊毀後,科利爾才下令剩下的2輛坦克分向“虎”式坦克左右兩翼迂回。盡管“虎”式坦克又擊毀了一輛美軍坦克,但科利爾的座車已經沖到了很近的地方,并成功抗住德軍2發炮彈的攻擊後進到“虎”式坦克後面,随即以2發炮彈将其擊毀。如果美軍一開始就采用大間隔橫隊向“虎”式坦克兩翼迂回的話,很可能德軍隻能擊毀其中一輛美軍坦克,至少可以拖長德軍反應時間,科利爾的座車能夠不挨2發炮彈就沖到“虎”式坦克近旁。
當科利爾的坦克在十字路口抗擊德軍步兵營的攻擊時,其戰術表現可以用令人匪夷所思來形容。本來,m4坦克相對于其當面德軍最大的優勢是其火炮遠距離攻擊能力和裝甲防護能力(本來具有的機動能力優勢已經因為履帶被炸斷而喪失掉了)。對面德軍隻是一個輕裝步兵營,甚至連門像樣的火炮和迫擊炮都沒有,唯一的反坦克武器——“鐵拳”火箭筒也隻能在很近距離内才能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美軍要想更有力地打擊德軍就要充分發揮其遠距離攻擊能力的優勢,而不是和德軍打近戰。而科利爾等人非但不發揮這一優勢,反而将自己的坦克裝扮成被擊毀的坦克,放德軍進到坦克周圍後才開火。要不是當面德軍都是些“腦殘”,他們根本就連15分鐘都支援不了(當時,已經繞過坦克的德軍隻需要打開影片中從不從裡面鎖住的艙門投個手榴彈,或者在車上放個炸藥包就結束了)。當時,科利爾等人應該在沿着道路行進的德軍剛剛進入視野時,即使用車上的火炮向其轟擊,同時用機槍火力予以加強。這樣,才能迫使德軍在遠距離上停止前進,并将其阻止住一段時間。實際上在片中那種情況下,單靠一輛沒有機動能力的坦克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阻止一個步兵營的寬正面攻擊的,發揮遠射優勢也隻是拖長一點抵抗時間而已。至于後來的戰鬥場面,完全就可以用那種純娛樂性質的槍戰片來形容了,從軍事角度根本就沒有值得一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