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仲景将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作者:海峽網絡

全文字數1541,圖檔5張,閱讀時長5分鐘

在寒冷的冬天,有比吃一碗熱騰騰的羊肉餃子,更讓人心曠神怡、無比酸爽的事情嗎?如果有,那就再來一碗吧。

吃完了餃子,咱們來問一個靈魂之問吧——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張仲景将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餃子

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有很多說法。這些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其中有一種說法,說發明餃子的人,是東漢名醫張仲景:

東漢末年,戰亂不已,導緻難民四處流浪,引發了一場瘟疫。無數人死于這場瘟疫,以至于曹操都感歎不已:“疠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張仲景家族有200多人,居然有三分之二死于瘟疫,其中死于傷寒的又占據十分之七。

張仲景親眼目睹瘟疫流行制造的人間悲劇,痛心不已,決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辦法,救民于水火之中。經過反複研究,張仲景将辣椒、羊肉和發熱驅寒的藥物放在一起,用面皮包起來,煮熟之後給病人吃下。病人吃了這種食物,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傷寒病很快就好了。由于這種驅寒食物形狀像耳朵,張仲景取名為“驅寒嬌耳湯”。

張仲景将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張仲景

長此以往,“驅寒嬌耳湯”逐漸演變為餃子。

當初,我在聽了張仲景發明餃子的故事後,非常感動,眼淚禁不住從嘴角,不,眼角流下來。如果沒有張仲景的發明,現代人(特别是北方人)的冬天,不知道該有多寂寞啊。

不過,如果對這個故事認真梳理的話,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問題。

一是張仲景去哪裡獲得辣椒?

張仲景将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辣椒

當今中國,辣椒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蔬菜。今天,中國每年辣椒産量約為4000萬噸,位居全世界第一。中國每人每年平均要吃掉約22公斤辣椒,依然位居世界第一。可是,辣椒的原産地并不是中國,而是美洲。

早在公元前5000年,生活在美洲的美索亞美利加人(瑪雅人)就吃上了辣椒。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并将辣椒帶回了歐洲。經過幾個世紀的流傳,在16世紀末期、17世紀初期(明朝晚期)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将辣椒稱為“番椒”。“番”就是外國的意思。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離明朝晚期相距了1300多年。張仲景怎麼可能找到辣椒,并做成“驅寒嬌耳湯”?

二是連飯都吃不起的病人,怎麼吃得起羊肉?

張仲景的“驅寒嬌耳湯”裡,以羊肉為食材。現在羊肉也是一種很普遍的肉類。雖然到了冬天,羊肉價格會稍微有些貴,但一般的工薪階層,還是有能力隔三差五吃上羊肉。然而回到古代,事情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張仲景将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羊肉

在古代,農業生産力低下,有限的土地更多用來耕種,中原地區沒有足夠的飼草來喂羊,羊肉的産量很低,導緻羊肉的價格非常昂貴,是一種奢侈品,隻有權貴階層才有資格吃到羊肉。春秋時期,宋國和鄭國打仗。宋國華元在開戰前,為了鼓舞士氣,殺了一隻羊,做成羊肉湯,分給士兵們。沒想到,華元在分羊肉湯時,遺忘了自己的車夫羊斟。羊斟很生氣,在第二天打仗時,将華元送到了鄭國大軍中,導緻華元成了俘虜。

到了東漢時期,羊肉依然并不是普通群眾能夠享用的美食。東漢太守楊震雖然俸祿很高,但由于奉公廉潔,沒有灰色收入,又要養活一大家子人,是以也吃不起羊肉。堂堂太守都吃不起羊肉,遑論其他人,更别說貧困交加,連吃飯都存在問題的傷寒病人了。

當然,如果張仲景真能找到辣椒和羊肉,用來治療傷寒病人,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而言,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張仲景将辣椒和羊肉做成餃子,去治療傷寒病人嗎?

傷寒病由傷寒杆菌造成。傷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較強,具有耐低溫的特性,在冰凍環境中可存活幾個月之久。好消息是,傷寒杆菌對光、熱、幹燥及消毒劑的抵抗能力較弱,加熱至60℃後隻需30分就會死亡。病人吃了用辣椒和羊肉做成的食物後,有助于提高體溫,增進食欲,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今天的醫生治療傷寒病,也會建議患者保持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

由此可見,我們喜聞樂見的餃子,還真不是張仲景發明的。不過,這有什麼關系呢。這并不妨礙我們對“醫聖”張仲景的衷心敬仰,以及對餃子的真誠喜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