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情感加持的“漠河舞廳”

作者:東方今報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趙丹 受訪者供圖

零下15℃的天氣,李默卻感到火一般的熱情。55歲的他難以置信,自己在漠河開了三年多的舞廳突然火了,采訪電話一個接一個,還有人從外地專程趕到這個東北邊陲小鎮,看看藏在地下室的簡陋舞廳。

被情感加持的“漠河舞廳”

這一切緣于音樂人柳爽創作的歌曲《漠河舞廳》。不僅因為“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殺人又放火”這樣抓人的詞,更多的是它獨特的創作背景讓人産生強烈共情——北境小城裡有位叫張德全的老人用獨舞悼念在特大火災中逝去的妻子。

老人至今沒有被找到,無法進一步考證的情感故事背後,苦難卻是真實存在的。李默也是三十多年前那場火災的親曆者,他說其實身邊聽到很多“張德全”的故事,也希望更多的人有機會來看看現在的漠河。

被情感加持的“漠河舞廳”

小鎮舞廳突然走紅

冬季的漠河幹冷幹冷的,加上疫情防控,李默悄悄關閉了自己開在地下室的漠河舞廳。

在位于東北黑龍江省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區的漠河,李默賣過服裝、開過撞球廳,因為自己也愛跳舞,是以于2019年初在鎮上一處地下室開了這間舞廳。“鎮上老年人文化生活太少。”李默就尋思着把舞廳定位于老人休閑娛樂的場所,5塊錢一張門票。

疫情前,舞廳營業時間是早上6點到晚上9點30分。李默每天準時打開大門,開啟霓虹燈和音樂。老人們三三兩兩過來,跟着音樂跳交誼舞。李默觀察到,來這裡的老人多半是夫妻,大都穿着普通衣服,但是會帶上一雙舞蹈鞋。有時跳的高興了,還會扭起秧歌。

中途,李默改放舞曲,老人們會跟着蹦迪,在閃爍的旋轉燈球下,尋找年輕時的氛圍。他很少和老人們交談,也不打探隐私,但是看到老人們如此開心就覺得值了。

被情感加持的“漠河舞廳”

大約一個月前,李默用手機刷到了《漠河舞廳》這首歌,最初也沒有過多聯想,直到他看到音樂人林爽發在公衆号那張老人獨舞的動圖,确定是在他的舞廳,以及,通過網上的相關資訊了解到關于這首歌背後的故事。“我是挺感動的,老人對愛情忠誠不渝。”

李默仔細回想,自己确實曾在舞廳裡見到一位獨舞的老人,那是舞廳開業當年。“老人大概60歲左右。一般來這裡跳舞的人都是成雙成對的跳交誼舞,隻有他跳獨舞。但是我跟他不熟悉,這兩年也沒有再見過他。”

令李默沒有想到的是,他開始接到一個又一個采訪電話,想通過他尋找那位老人,當地文旅部門予以重點關注,也有人專門“從廣東、山東等地”趕來,親眼看一看舞廳。

這幾天,經常來舞廳跳舞的老人也知道了這件事,他們也為舞廳受到關注感到高興,會問李默何時開門,給大家也放一放這首歌。

李默稱,如果沒有這首歌,舞廳就是小鎮上非常普通的一個地方,甚至因為總是賠錢可能經營不下去,但是這件事堅定了他把舞廳開下去的決心。

會講故事的歌曲

釋出于去年的《漠河舞廳》這首歌緣何受到關注,和它獨特的創作背景讓人産生強烈共情有關。創作者柳爽的說法是, 歌曲背後是一位老人用獨舞懷念在大興安嶺“五·六特大火災事故”中遇難身亡的妻子的故事。

被情感加持的“漠河舞廳”

2020年3月17日,柳爽通過個人微信公衆号釋出《再見了晚星》一文。文中,他以故事原型人物張德全(化名)老人的視角,給老人在33年前火災喪生的妻子“康氏”,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描述了一個故事,“康氏”在舉國震驚的1987年大興安嶺“五·六”大火大火中喪生,往後30餘年,張德全老人沒有再婚。柳爽寫道,康氏生前愛跳舞,兩人戀愛時常常溜進彌漫着谷物粉末的倉房,在狹小的空地上練舞,“一圈一圈的鞋痕在塵土中像漣漪一般慢慢攤開”的畫面,是老人這輩子最燦爛的回憶。

公衆号裡,柳爽釋出了一個老人在舞廳跳舞的動圖,并附注:“視訊拍攝時,我正在他的旁邊跟随他舞蹈,老人告訴我,他的妻子生前很愛跳舞,他們常常在舊倉庫裡點起燈一起學習舞蹈。偶然得知了這個故事的梗概,在征得本人同意後,返京創作了《漠河舞廳》一曲,并冒昧地使用第一人稱寫下這篇《再見了晚星》。謹以此歌獻給所有因為不幸而逝去的生命。”

被情感加持的“漠河舞廳”

一時間,邊陲小鎮地下舞廳、懷念亡妻的獨舞老人……極具畫面感的場景打動無數網友,尤其是了解了創作背景再聽歌曲時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漠河舞廳》在各大社交平台被模仿傳唱,背後愛情故事的虛實引發讨論,網上到處有人流傳歌詞:“我從沒有見過極光出現的村落,也沒有見過有人在深夜放煙火,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殺人又放火,你什麼都沒有說,野風驚擾我。”還有網友感慨,這個故事可以拍成電影。

2021年10月27日,柳爽通過發文《通緝在逃“晚星”》再次回應稱,他沒有留老人的聯系方式,“張德全”是化名,在簡單攀談不到五分鐘的内容梗概裡,他隻獲知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在經得老人同意後創作詞曲。

被情感加持的“漠河舞廳”

“文章中是基于這不到五分鐘攀談的事實背景,進行了很多自我填充和文學想象。”柳爽在回應中還提及了作品突然走紅給他本人帶來的種種“不适”,并呼籲大家不要去打擾這位老人。

無法忘卻的記憶

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想通過李默去尋找那位老人,但是杳無音信。大興安嶺“五·六”火災紀念館副館長馬景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火災的遇難者資料中沒有康姓女子,可能故事裡用的是化姓。至于那位“70多歲、穿着樸素的獨舞老人”,他最後一次出現是在疫情之前。

被情感加持的“漠河舞廳”

無法進一步考證的情感故事背後,苦難卻是真實存在的。

《漠河舞廳》歌曲爆紅後,黑龍江省漠河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在其官方認證的短視訊平台賬号上接連釋出關于《漠河舞廳》的相關視訊,如,“漠河舞廳背後的1987年5·6大火真實記錄”、“漠河舞廳現在的樣子”、“除了漠河舞廳,在這片冰雪聖境裡,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去揮霍。”

視訊均采用歌曲《漠河舞廳》配樂,并配上了舞廳畫面、漠河市影像、火災曆史資料等内容。

1987年5月,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發生特大森林火災,多人遇難。

李默本人也是那場特大火災的親曆者。

1987年3月份,李默和自己的姑姑、哥哥、姐姐、姐夫等親人,從吉林來到漠河。當年他20歲左右,先跟着姐夫等人在施工隊工作。

火災發生次日,李默和姐夫、施工隊的人一起去滅火。“我姐夫失聯了五六天,當時參與滅火的去的十多個勞工都回來了,隻有他聯系不上,我們到處找他,甚至在死人堆裡去扒,好在後來他自己回來了。”

李默稱,包括他在内,在漠河生活的人都無法忘卻這場火災。雖然歌中的張德全老人沒有被找到,但是身邊有很多“張德全”的故事。未來,他會繼續為了老人們把舞廳經營下去,也歡迎更多的人有機會來看一看現在的漠河。(應受訪人要求,文中李默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