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盲公餅”
佛山人應該都很熟悉!
不過,它背後的故事你了解過嗎?

佛山是廣東珠三角地區的“美食之鄉”,擁有很多傳統美食,而且有些還流傳着民間故事,就像“佛山盲公餅”,它最初竟然是為了哄小孩而被制作出來。
一百多年前,佛山祖廟附近有間“乾乾堂”,門前擺着一張桌子,牆上貼着“占卦算命”四個大字。這是盲公何聲朗的夫妻檔口,生意倒還興旺。
年過一年,隻見祖廟上香的人絡繹不絕,而這個檔口卻慢慢荒涼起來。靠這個職業來糊口的夫婦,心裡十五十六,不禁愁容滿面。
“怎麼辦?是北帝不保佑,還是家鄉風水不發?”何聲朗妻子一邊撥開人家送來的冷飯一邊發牢騷。
“你有沒有想過人越來越少的原因是什麼?不是什麼北帝和風水,而是我們環境越來越不安靜了。”何聲朗抽着水煙筒說。
“有什麼辦法呢?上香的是婦女多,又帶着小孩,嘈嘈吵吵。”妻子顯得十分不耐煩。
“正因為我們哄不好這些小孩,婦女人家又坐着等得不耐煩,才一個一個地走了。”何聲朗若有所思。
“我們有什麼本錢哄小孩?”妻子歎氣。
“辦法倒是有,不知你怕不怕麻煩?”何聲朗問。
“飯碗都快要打破了,還怕麻煩?”妻子回答。
“你在幹什麼?”何聲朗又問。
“撥開冷飯好等明天有太陽就曬幹貯藏起來,不然,日後怎麼過?”妻子冷冷地說。
“我有個想法,今後不再搞什麼秋收冬藏,把曬幹了的冷飯全磨成粉,制成小餅,這些小餅叫什麼好呢?專哄小孩的,就叫‘突顱餅’吧。”何聲朗說着說着不禁高興起來。
妻子聽見丈夫慷慨陳詞,茅塞頓開。兩人連夜動手,制了一瓶“突顱餅”。
第二天,情況果然有所改觀,孩子不吵了,婦女們也安心地坐下來了。久而久之,人們忘記了“突顱餅”這個名字,都把這些餅叫“盲公餅”,何聲朗的檔口又興旺起來了。
“盲公餅”招來了顧客,使得他們夫妻兩人更為精心制作。後來因為需求量不斷增加,他們便雇請了一個人,專門制作,從免費供應改為定價出售。料不到定價出售後,有些不占卦問蔔的人也專程來買,竟然搶購一空。
何聲朗有了本錢後,遂結束了占卦的生涯,雇請了幾個夥計,選取了上等的材料,在鶴園街開了一間“合記餅店”,大做盲公餅。這個餅甘香酥脆,深受佛山本地與外地遊客的歡迎。解放前,曾銷往新加坡、南洋等地。盲公餅的名字也由此風聞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