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縣解放初年城區素描——(一)政府大門外飯店雲集

解放初年華縣城憶(一)

作者 郝慶年

1949年5月華縣解放,秋天我即考進華縣第一完全國小(即現在的華縣城關國小)。兩年從家背馍,每星期兩次來回從縣城東西門穿過。51年秋又考上鹹林中學,初高中六年,依然是由家背馍,每星期兩次,依然進縣城東門,然後向北經三門巷到縣城北門内。八年間留意不留意把華縣城也看了幾百遍。現回想起來其時的一些景象仍曆曆在目。

華縣解放初年城區素描——(一)政府大門外飯店雲集

三門巷南口 宋朝峰攝

華縣城方方大約一裡多。1949年城垣還比較完整,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也全在,其中西門最好,也高大,内外都是石條鋪道;東門稍高,南北門都較矮。縣政府基本在城中央,“天下衙門朝南開”。政府大門内西側是看守所,東側是武裝部,正北面是政府機關;大門前是一條東西街道,門外東側有一個鞋鋪,上鞋的是一個啞巴,中高個很利索,活做得很好。

再東面有一個“福地春”菜館,一間門面,老闆是外地人,葷菜較拿手,紅肉煮馍有名。由此向東是個下坡,坡底路南是華縣醫院,門窄小,像個富裕人家的宅第。

華縣解放初年城區素描——(一)政府大門外飯店雲集

左側建築為解放初的華縣醫院 劉合心繪

往東,路北面是“城隍廟”,49年前後廟門前還有一些破損的旗杆、鬥子之類的東西,給人一種衰朽感。廟門内西側面北有一個戲樓,剛解放時有些群衆會就在這裡召開,西安一些劇團偶爾也在這裡演出。廟東就是南北長約大半裡的三門巷,地勢很低,據說是明朝1556年“華州大地震”下陷所緻。巷兩側住着三幾十戶人家,高楊古槐和一些香椿樹長得郁郁蔥蔥,巷道夏天幾乎見不到太陽。巷的北端通到縣城北門。北門外也有三、四十戶人家,叫“下三門巷”。

政府大門外正對着的是一個綜合商店和太平樓飯館,該飯館生意不怎麼好,我印象不深。它們東面坐東面西有“華州商會”,青磚砌牆,是華縣商界的協會性組織。

華縣解放初年城區素描——(一)政府大門外飯店雲集

如今的裡仁巷巷口 楊滿年攝

它的南面有個“萬盛東”店,店門朝北,是城内一個較大的商号,經營糖業煙酒和食鹽等物,生意還算可以。店中常可看見幾個帶瓜皮帽瓢、臉上少血色的店員,微笑着招呼顧客。萬盛東門前有一條路通往縣城東門。四、五十年代以前鄉村沒有郵差,東南鄉一帶村民的外地來信多就落到該商店,由熟人轉送,是以也增加了它的人氣。它的北面有個叫“協盛魁”的商号,我的記憶中好像就已經衰敗,幾扇黑色店門經常關閉着。

縣城内最熱鬧的是政府西面的幾家飯店。一家燒餅鍋盔店,圓圓幹黃的大鍋盔豎靠在爐邊,令人掉涎。挨着的是“麻子飯店”、“秃子飯店”和它們對面的“胡氏飯店”。麻子飯店掌櫃臉上有些麻子,秃子飯店老闆頭上有點秃痂。兩家飯店主要賣扯面、細面、燒餅、蒸馍之類。胡氏飯店的“蝴蝶面”(即“揪片”),油汪味長,很受歡迎。50年夏收時,我母親沒時間蒸馍,父親就給胡氏飯店送了一鬥麥子讓我在那裡吃飯。我每天就吃點面和馍。第十二天,胡氏叔就對我說,“娃,回家給你父親說,你的糧吃完了,明天沒飯了。”這是我中國小八年吃的最好的日子。

華縣解放初年城區素描——(一)政府大門外飯店雲集

政府西面的幾家飯店舊址 宋朝峰攝

這些飯店除了賣過往客人外,主要是賣給城内外幾個學校學生的。中午十二點前後放學的學生們三五成群結伴而來,飯店頓時熱鬧起來。面鍋前掌勺的師傅将鐵勺在鍋沿上磕得“撲朗朗”響,打燒餅的也将小擀杖在案闆上敲得“蔔楞楞”脆。各家店員亮着嗓子吆喝。客人坐滿後,跑堂的就喜氣滿面腳下生風,端湯送飯。學生們一般錢不很多,買一碗面,然後把自家的馍用面湯泡一下,免費調放飯店的鹽醋和辣椒。如能吃一碗“雙合幹面”(一腕兩份面)那就很奢侈了。有些店員記性好口算利,好幾個客人吃幾種飯食,揚着聲“一口清”報出各人的賬目。(未完待續)

原文來源:網友推薦《鄉愁少華山下》

原文作者:郝慶年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