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開展加速康複試點工作的通知》(國衛醫函【2019】833号)和《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關于做好加速康複外科骨科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國衛醫醫療便函【2020】35号)檔案精神,試點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按要求順利推進。為了将eras及其研究成果和共識(指南)在中國創傷骨科真正落地并進一步創新和提高,更好地推動加速康複外科骨科試點醫院的建設,惠及全國更多患者,北京積水潭醫院聯合白求恩骨科加速康複聯盟、國家衛生健康委加速康複外科專家委員會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依托《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白求恩公益基金會創傷骨科專業委員會和北京圍手術期醫學研究會,在全國範圍内開展“精e求精-建立創傷骨科eras示範病房”系列活動。

2021年5月9日,“精e(益)求精-建立創傷骨科eras示範病房系列活動之—上海站暨2021京-滬創傷骨科學術沙龍”在上海金山醫療器械服務産業園如期舉行。作為2021年系列活動的“重頭戲”,本次上海站活動聯合上海市醫學會創傷專科分會創傷骨科學組及江浙滬地區多位著名專家和北京積水潭醫院eras專家團隊同台交流,共同彙總、解讀六年來創傷骨科eras領域最新進展,同時展示、分享上海和周邊地區創傷骨科eras示範病房建立成果和經驗。
本次會議的主席是紀方教授,他代表上海市醫學會創傷專科分會創傷骨科學組向所有授課嘉賓、學員和與會人員表示歡迎,并希望在後疫情時代,通過此次會議可以進一步促進蘇、滬、浙地區加速康複外科工作的學習和開展。
李庭教授代表北京積水潭醫院及“精益求精”建立創傷骨科eras示範病房項目,介紹了此次活動及整個項目的情況,希望能通過建立創傷骨科eras示範病房的活動,推動eras在創傷骨科整個診療過程中的應用以及研究和創新,也感謝以曾炳芳院長和紀方主任為代表的上海和江浙滬的專家組織和參與這次活動,為進一步推動京滬創傷骨科交流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曾炳芳院長緻辭。曾院長簡要介紹了eras在中國骨科界的發展曆程,強調了eras理念的認知對骨科圍手術期醫療工作的深入影響。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可以進一步加強京滬等多地創傷骨科醫生的交流和對eras理念的認識,促進eras創傷骨科示範病房建設工作的開展。
大會第一節由孫月華、潘志軍、孫玉強和李庭教授主持,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專家團隊報告eras相關工作進展并對共識、指南進行詳細解讀。
北京積水潭醫院麻醉科主任王庚教授介紹了患者術前内科情況評估調整的必要性。以老年髋部骨折的術前内科評估為例,強調應從急診評估開始,針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重要系統、器官功能進行綜合評估和及時必要的調整,做到“有病得治、藥不能停、必要檢查、有效溝通”。
楊明輝教授針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診療指南》進行解讀。随着人口老齡化,髋部骨折患者日益增多。對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推薦急診早期診斷、處理,包括急診神經阻滞止痛治療,不建議正常行牽引治療,推薦在受傷後48小時内盡早手術。對于抗凝藥物的應用和停藥,應結合患者心血管系統血栓風險綜合判斷。麻醉方式首選腰麻。手術方式以髓内針固定為主,複位過程強調盡量避免折端間存在較大間隙,應達到滿意的皮質接觸,尤其是前方皮質接觸。預防圍手術期骨折、手術相關并發症的發生也至關重要。
張伯松教授針對《eras理念下開放性骨折診療共識》進行解讀。對于開放性骨折,評估是最重要的環節,應按照atls流程評估,必要時多科會診。gustiloi、ii類損傷一般應用第一、二代頭孢類抗生素,iii類損傷建議增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并盡早應用。初次手術時機為等待時間不超過24小時。清創術前、術後無需正常進行細菌培養。清創術需要足夠經驗的醫生完成,應清除一切無活力組織,并以大量鹽水充分沖洗。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局部傷情、就診時間、醫生經驗決定是否一期治療,嚴重軟組織損傷者建議分期治療。
劉亞波教授針對《eras理念下胫骨平台骨折診療共識》進行解讀。急診評估對于胫骨平台骨折至關重要,應及時排除、處理腘動脈損傷和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可能。對于胫骨平台的分型,schatzker分型依然是最經典的分型,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隻讨論了内外側的損傷,目前建議立體化分型,關注不同損傷機制所緻的矢狀面和水準面改變以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手術複位應遵循先複位脫位,後複位骨折;先恢複力線,後複位關節面骨折的原則。
曹奇勇教授針對《eras理念下骨盆骨折診療共識》進行解讀。骨盆急救是診療的重要環節,應注意辨識潛在的出血風險,血氣分析中剩餘堿值是大量失血的重要提示名額。控制出血的方法包括臨時外固定制動、動脈栓塞和骨盆填塞術等。最終治療的目标包括無痛、滿意活動和工作能力。
李庭教授針對《eras理念下肱骨髁間骨折診療共識》進行解讀。閉合肱骨髁間骨折應在受傷後盡早手術,最好在傷後1周内完成,gustiloi、ii型開放肱骨遠端骨折一期在滿意的清創基礎上行内固定手術有益于患者的功能康複。對于術前存在尺神經症狀或術中發現尺神經損傷或尺神經和内固定物接觸不可避免的患者,應予以尺神經前置。應根據不同的骨折類型、粉碎程度,選擇合适的複位順序和内固定方式。
張春玲護士長介紹了創傷骨科eras病房建設中的護理工作。護理工作貫穿治療始終,是eras施行的基石。護理團隊作為協調者、評估者、教育者、溝通者、落實回報者、觀察者,是團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護理團隊的臨床具體工作包括健康宣教(健康教育管理方案、宣教内容規範化、簡明的告知減少應激反應)、優化鎮痛方案(多模式鎮痛、規範疼痛評估流程)、圍手術期飲食管理等方面。
第一節結束後,與會各位專家進行熱烈讨論。有參會專家認為目前廣泛認為正常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腰麻出現椎管内血腫的風險可能明顯增高,而王庚主任介紹根據相關文獻,術前長期正常服用阿司匹林,并不會顯著增加腰麻出現椎管内血腫的風險,根據北京積水潭醫院的臨床研究,同樣支援上述文獻結論。此外,目前臨床應用的腰穿細針穿刺緻出血和術後頭痛發生的可能性更低。對于gustiloi型術後是否需要行抗生素治療,張伯松教授認為根據臨床研究,應當在術後正常行抗生素治療。對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圍手術期管理的相關問題,劉亞波教授強調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減少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是必要的;由于創傷骨科患者的特殊性,術前篩查也是必要的,如果下肢靜脈超聲提示有血栓風險,則血管外科醫生進一步處理。
大會第二節由陸骅、郭曉山、陳文鈞和張偉教授主持。來自四川、江蘇、和上海的各位專家報告了不同地區創傷骨科eras工作開展情況。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光林教授講解了老年髋部骨折快速康複與實踐,對于老年患者應充分重視術前血色素的評估、圍術期限制性打點滴、骨折複位技術、圍手術期血液管理、抗凝、鎮痛、睡眠、預防惡心嘔吐等多環節處理,提出康複應重視心肺功能康複和上肢肌力康複。
江蘇省人民醫院李翔教授講解了胫骨平台骨折康複的一些問題,介紹了胫骨平台骨折治療流程各環節的處理要點。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陳雲豐教授講解了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療政策,提出髓内固定适合老年骨質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同時介紹了加強型philos鋼闆技術。
上海仁濟醫院的董宇啟教授結合臨床經驗和文獻探讨了股骨頸骨折内固定失敗的相關臨床問題,包括骨折分型、影像學測量、内固定器械選擇、術後負重時間選擇等臨床常見問題。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佟大可教授通過一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例介紹了eras理念在術前、術中、術後各環節的具體應用,探讨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術後再次摔倒出現髋部骨折的風險因素和有效預防方法。
上海華東醫院程群教授從内科醫生的角度講授了骨科手術後骨質疏松治療的重要性和治療原則、方法。在常見的抗骨質疏松藥物中,阿侖膦酸、迪諾塞麥、利塞膦酸、唑來膦酸是廣譜抗骨折藥物,可以降低髋部、非椎體和椎體骨折風險。雙膦酸鹽、特立帕肽均是對于骨折愈合具有積極意義的藥物。
在第二節授課後的讨論環節,與會各位專家針對老年髋部骨折圍手術期鎮痛方法、肱骨近端骨折骨水泥加強固定的安全性以及醫院管理層面協調eras工作開展的重要性等相關議題進行了熱烈讨論。
大會最後,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吳新寶教授對活動進行總結。吳院長認為,以往的臨床工作是以“病”為中心,而通過對eras理念的深入學習和認知,應當将工作中心轉換為“病人”,這對臨床工作者是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這需要多科室密切積極配合,通過努力讓更多患者受益。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曾炳芳院長總結發言,充分肯定了eras團隊對推動eras理念在中國創傷骨科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希望廣大創傷骨科同道積極參與,為改善患者體驗而不斷努力。同時,曾院長建議以臨床路徑的方式開展eras創傷骨科示範病房具體臨床工作。
此次學術會議采用線下、線上聯合舉辦的方式同時進行。會議彙總了創傷骨科eras領域最新進展以及創傷骨科eras示範病房建立成果和經驗,對eras理念下多方面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讨論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會議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進一步促進了創傷骨科eras示範病房建立工作的深入開展。
内容來源丨加速康複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