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内農業物聯網推廣及傳感器技術應用現狀

目前,智慧農業在國内推廣最基本的運作模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溫濕度傳感器等傳感裝置,将溫濕度、土壤成分等各種環境資料內建後,接入資料庫平台。平台經比對,确定哪些資料、條件需要調整,随即激活自動控制系統,或開啟大棚補充光照,或自動噴水、施肥。如此,構成一個循環種植體系。

國内農業物聯網推廣及傳感器技術應用現狀

  大棚物聯網種植中的傳感器裝置

目前,在國内農業物聯網控制技術研究方面,物聯網技術主要針對設施農業、水産養殖、畜牧業等精細化農業進行推廣,較适合在高附加值的農業領域使用,如花卉、藥材種植、苗種培育等。而像水稻等大田作物,環境因素複雜,成本投入大,産出低,物聯網技術還難以應用。

以甯波為例,近年來,該市就不少設施農業基地都陸續引入一些物聯網技術,用資訊化控制來提升農業生産效率。

國内農業物聯網推廣及傳感器技術應用現狀

  大棚智能控制系統背景監控器螢幕

在該市某果蔬實驗示範場大棚,棚内裝有溫濕度傳感器,可與資訊采集器相連接配接。當電腦檢測到環境資料變化時,會自動提示啟動噴滴灌裝置,給作物澆水、施肥。據場長介紹,改造這些智能化大棚,前後花了130多萬元,三年用下來,效果不錯。以往,需要20個人,耗時10小時澆水施肥,現在隻要配一兩個人,閘刀一合,四五個小時就搞定。場長算過,該智能化設施四五年能收回成本,從長遠看,還算比較劃算。

國内農業物聯網推廣及傳感器技術應用現狀

  水産養殖中的傳感器監控系統裝置

與此同時,在甯波智慧農業推廣中,也有一些種養殖業主坦言,大投入不一定就有高産出,用好物聯網技術着實不容易。

老黃是甯波一家水産養殖場老闆,三年前,他耗資100多萬元,引進了一套智能水産養殖系統。魚塘水面上放置有資訊內建裝置盒,連接配接監測水溫、溶解氧、ph值等傳感器。一旦測得資料有異動,老黃在手機上接到報警資訊,可通過網絡遠端操控增氧機等裝置,及時處置。

國内農業物聯網推廣及傳感器技術應用現狀

  池塘養殖物聯網用傳感器

老黃說,這套系統設計挺完美,但已停用一年多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傳感器、控制器耐受不了養殖場高溫高濕,以及海水強腐蝕的嚴酷環境,老是壞掉,測得的資料不準确,加之後續維護費用高昂,最後不得不棄用。

可以看出,目前,國内在農業物聯網控制技術研究上,相關硬體裝置制造水準還是相對落後。同樣的傳感器,進口件能用上三四年,比國産的壽命要高一倍以上。此外,像土壤測試傳感器,真正要做得好,技術要求非常高,國内鮮有拿得出手的,裝置品質瓶頸需要盡早突破。另外,價格和維護成本高,也是物聯網農業落地生根的一道坎。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