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際網路之父”、google全球副總裁vint cerf在“中國資訊化百人會2017峰會”上發表了以“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為主題的演講,并回答了現場聽衆的提問。
作為tcp/ip協定和網際網路架構的聯合設計者之一,vint cerf是20世紀70年代建立網際網路的元老之一,被譽為“網際網路之父”,曾擔任icann主席多年。
vint cerf認為,物聯網目前面臨巨大的機遇,中國在發展的同時,需要關注iot可靠性與易用性、安全、隐私、自治性、互操作性等方面的一些問題。
以下為vint cerf演講及問答全文,有改動和删減:

演講全文:
現在是非常重要的曆史時刻,之是以這麼說,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網際網路的相關資料剛剛公布,中國可以說擁有全球最多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網際網路是非常重要的領域,而且中國政府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投資。
第二個原因則是中國正處于物聯網這個尖端領域之中,你們探索的一些問題、應用和想法都将影響整個物聯網的發展程序,不論是在這個十年還是将來十年,或是更遠的未來。
這意味着我們要負起責任來,我們要對設計、建設還有部署這些互聯裝置所帶來的影響負起責任來,是以在今天的演講中,我會給大家介紹一些我們關注的,也是大家所關切的問題。
關于cps,也就是資訊實體系統,有時候會被當作機器人或機械裝置。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什麼是機器人?
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機械裝置——從現實世界當中收集資料,收集資訊,然後進行處理,進而再采取一些行動,帶來一些現實性的影響。但其實我們可以從更加廣泛的範圍定義機器人,任何一種軟體,任何一種從外部世界收集資料處理資料然後在現實世界當中采取行動的機器和裝置都可以被叫做機器人。
比如可程式設計的股票交易裝置,就是一種機器人,因為它從現實當中擷取資料,然後對資料進行處理,又可以對現實世界産生影響。
像自動駕駛汽車等其他裝置也都是機器人,我認為任何一種可程式設計的器件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都屬于這一類,比如按摩椅。
我家裡就有一個按摩椅,這個按摩椅被設定了一些軟體和程式。但是我從來都沒用過這個按摩椅,因為我自己是一個程式設計師,是以我知道有時候程式會出現漏洞,我很害怕如果我坐在按摩椅上,它出現了漏洞該怎麼辦,是以我不用它。但是我的妻子很喜歡,它也是一種機器人。
我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外文網站上有一些可程式設計的程式會怎樣?比如你按下一個按紐,就可以打開檔案,這個檔案甚至被直接翻譯好了。
它是移動網絡上的一種程式,是以處在機器人這個概念的邊緣中。網絡中的裝置可以在其他地方進行解讀,因為我們看到軟體是在網絡當中不斷遷移的,而且也會帶來一些現實性的影響。
那麼傳感網絡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應該放在哪裡呢?他們從現實世界當中擷取資料,比如恒溫器,可以通過感應環境溫度來确定是不是應該提高一些溫度,是否需要打開空調等等。這些都是機器人要做的,但是因為他們如今是可程式設計的,是以就會面臨更大的風險,特别是在軟體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
是以我要提醒大家,如果大家完全依靠這些軟體的話,肯定會出現一些風險,那麼我們就需要找到方法來避免負面事件的出現,當然也包括隐私問題。
如果大家有一個可以測試每一個房間溫度的傳感器,六個月當中就會收集、積累很多資料,通過檢視溫度資料的變化,你可以獲悉有哪些人進入了房間,有哪些人出去了,甚至有哪些人闖入了等等。
溫度這個資料可能還比較簡單的,即使說它很簡單,仍然會帶來一些風險。是以我希望大家能建立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就是要考慮它的風險。
幾年前,美國在進行總統選舉的時候,克林頓說經濟是很愚笨的,現在可以說,軟體是很愚笨的——軟體讓我們的裝置變得有用,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風險。
可以說任何一種軟體都有漏洞,十幾年前我們曾嘗試來編寫一個沒有任何漏洞的軟體程式,但是我們失敗了。任何一個工程師所編寫的軟體程式都有漏洞,物聯網也有軟體,是以風險不可避免。
那麼出現漏洞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如果你們是裝置制造商,這個裝置被安裝在某個人的家裡,辦公室裡或者是工廠裡,你就有責任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内來修補這個漏洞。你要給客戶發送一些更新程式,讓他們進行更新。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確定更新程式是由你發送的,而不是别人,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新的漏洞。那麼我們如何分辨軟體的原有方,如何保證它的完整性,這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我們應該為此做一些努力。
還要考慮的一點是時間長度,你承諾會在多長時間内對裝置進行修補呢?比如有的人購買了一台裝置,安裝在自己家裡,可能一下用了30年。問題是有的公司自身都無法存在30年,如果這個公司不在了,購買裝置的使用者該怎麼辦?使用者怎麼修補漏洞,怎麼修理裝置?
有的人說如果公司不在了,是否能拿到它的源代碼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知識産權很有價值,如果想拿到源代碼,需要花很多很多的錢。是以我們要考慮長期性的問題,特别是物聯網裝置的維護。
我強調一下兩端的重要性,也就是配置問題,正确的軟體要安裝在正确的裝置上,否則可能有破壞性。
設想一下,也許是在2050年,我們的房間裡有上百種互聯裝置。如果你想搬遷到一個新的地方,可能最不想做的就是在你的上百種裝置上重新輸入密碼。那該如何提升配置,改善我們的環境呢?這也是使用者使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要幫助他們應對上百種的裝置,無論在家裡還是在辦公室。
在制造工廠也是這樣,他們也面臨很多的裝置,但是勞工不可能控制所有系統,是以我們需要監測裝置,這是一個連續的循環的問題,我們行業内的所有人都面臨這樣的問題,需要思考。
同時我們也面臨着巨大的機會,就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我們能從中獲益良多。比如自動駕駛,就是物聯網部署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很多裝置可能是更簡化的自動的人工智能,或者是人工駕駛,我接觸到的大部分人工智能可能都是人工白癡,這表明了現階段的技術狀況。
可以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微軟,他們設計了一種聊天機器人,就是用程式來交換資訊,可以與網際網路之外的人進行聊天。聊天機器人也在不斷學習各種語言,這樣就可以與人類進行互動。但他們可能會說一些很不正常的話,表現的很差。
還有就是物聯網的不同場景,我們有很多的網絡攝像頭,大家覺得很有用,因為可以通過攝像頭監測周圍的環境是否正常。如果發生侵入、竊取的事件,大家報了警,警察恰巧發現有攝像頭可以調取錄像,那麼攝像頭就對警察來說很有用。
但問題是警察不可能一直監控這個攝像頭,是以我們應該找到報警鈴聲響起之後攝像頭攝取的内容,場景短暫的通路很重要,也就是要允許大家調取這個時段的攝像頭的内容。當然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其他類似的場景。這種通路應該被允許的,讓大家可以擷取這方面的内容。
還有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如果你處在一個很熱的房間裡,想要把暖氣關掉,你想在離開之後還能控制這個房間,那我們到底需要為你的房間提供多少的瓦斯或者是熱度呢?由于瓦斯裝置沒有進入安保系統,那麼控制不同房間不同裝置的友善性能達到多大程度呢?
特别是對一些老人、兒童來說,他們不太會控制,那麼我們如何配置使得他們能夠友善控制?也就是說,對于如何區分成人和兒童對于裝置的不同使用方式,我們在這裡并沒有一個好的解答。可能有一些方法,比如說辨別,但這個問題并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可能我們又得想一想其他的辦法來取代這種方式,是以這也是我們擔憂的一個方面。
至于工廠中的房間的操作,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機器人或者是制造裝置來控制,如何確定我們有一個很牢靠的安保系統,使得他們能獲得資料,保證通路的品質?
另外的問題就是标準,不同團體也在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物聯網的标準,但是我們需要标準在操作層面能夠得以提升,使得使用者能更好地使用他們的裝置。使用者不會管裝置到底來自哪一個公司,他們隻是希望使用起來更友善。是以大家都在探索到底什麼樣的标準能夠在全球進行運作,這也是我們所必須做的,否則我們就會一直處于混亂當中。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相容性,随着時間的推移,可能一些新的裝置不能适應原來的标準,就會出現浪費,是以我們需要仔細思考——随着我們不斷的發展,如何更新标準。換言之,就是如何保證我們的相容性、保證我們的軟體,保證我們的資料安全,還有隐私性。不止谷歌,所有行業的人都面臨這樣的責任。
還有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你們可能也想過這些問題,比如裝置供電中斷的問題。一旦我們投資的物聯網裝置供電中斷,那他們就沒有用了。我們還得擔憂自定義系統,坦白來說它們是很愚笨的系統,當我們沒有源代碼時,如何進行維護?
我們家裡還有一些可程式設計的照明系統,一按按鈕信号就被激活了,很友善,可以讓我們針對不同的場景(比如說開派對或者是開會)控制不同的信号。這也是軟體的問題,如果軟體出了問題,那麼你就無法控制了,是以這又回到了原來那個問題。
到底物聯網裝置應該創造怎樣的環境?你可能需要一種簡單的控制開關,這樣可能更好,這樣就可以提供一種可程式設計的非常炫酷的環境。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投入很多,但是可能因為失掉了其中一個小部分,就會導緻整個投資都報廢。比如可能有一天,廠家不再做某種電池了,那麼你花費很多錢購買的助聽器就可能徹底廢掉。是以這是有依賴性的,依賴性也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需要在一個物聯網場景中考慮這種依賴性。隻要一個小部分出現了故障,可能就達不到我們所想要達到炫酷情景了。
我們使用互聯裝置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是以物聯網裝置不能複雜到隻有計算機的博士才能使用,而是要讓它簡單,要讓它易用。
我也跟我的一流的工程師說過有關物聯網的問題:如果不能程式設計、很難使用并且不安全,那麼使用者就不會使用物聯網裝置,是以你必須向使用者展示你在高度關注産品的安全性。
人們不會購買那些他們覺得不安全的裝置,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到沒有安全感,這些裝置如果還涉及他們的隐私問題(可能被第三方侵入),那他們就更不想使用這些裝置了。任何意外情況都是他們不願意支付購買物聯網裝置的原因,是以我們必須向他們承諾,承諾能保障他們的隐私。
最後,如果有一天你的手機或者是無線網出現了故障,你不想房屋裡的系統是以而停止,那你就必須尋找一些方法,保證當網絡出現故障時,房屋内的系統仍然能正常工作。那麼就要考慮雲的問題了!比如說手機,很多人都用手機,好吧,我就買裝置,然後通過app就可以使用這些裝置和系統。如果你家裡有一百多種裝置的話,難道你要在手機上安裝一百多個app嗎?是以我們要考慮如何更簡便的控制這些系統,讓人們能夠從中受益。
互動問答環節
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裡研究院院長高紅冰:
您好,我非常尊敬您,您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我想跟您在讨教一個問題,就是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您的團隊寫出了偉大的tcp/ip協定,但是如今在物聯網發展方向上,存不存在當年像網際網路出現的時候一種通用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标準協定?因為今天很多巨頭都參與了物聯網的建設和開發,大家都有利益,都有自己的看法,會不會像當年純粹在技術和科技的領域裡你們的團隊那樣取得成功?如果是存在這樣的标準,那麼它的方向或者是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vint cerf:
首先我想說在1973年的時候,我們設計了tcp/ip協定,當時也并沒有想到網際網路會變得這麼偉大,是以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選取了一個三數位的位址,它比當時的人口還要多,但在2007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就顯得比較小了。
第六個版本的協定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大家都可以作出一定的貢獻來推動它的發展,而且我們也需要鼓勵網際網路提供商,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地方的提供商,大家都能盡快應用ipv6這個協定,盡快提供,盡快應用,這樣iot裝置就能利用這個協定,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我們的系統就會非常非常脆弱,我們就無法達到我們的目的。
第二個我想強調的就是,tcp/ip雖然說是網際網路的核心,但它融入網絡的方式是這樣的,你可以加入新的協定,是以我們也看到新的協定,比如說實時的一些程式,像oip等等,還有就是udp這種傳輸協定。
是以我也希望鼓勵大家考慮一下網際網路這個系統的工作方式,比如說可以創造一些新的協定,我在剛剛演講的時候也讨論了健全的重要性,就是說我們希望全新的創新,我們需要使用新的方式等等,這樣我們才能夠實作強有力的健全,當然也需要保證它的效率。我們需要低功率的電池等等,這樣我們才能以高效的方式來實作這些健全,而不需要擔心它們沒有電了。是以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幾個方面。
另外我最為擔憂的一個問題就是裝置量和規模的不斷增加,包括家裡何工廠,如果不能管理好這麼大規模的裝置,就無法從物聯網中獲益。
天地互連資訊技術公司董事長劉東:
非常感謝vint cerf博士,在過去三年當中我們看到ipv6在全球範圍内有非常大的發展,第一個問題是想說ipv6有很大位址空間,但還有什麼先進的東西,能夠對未來的物聯網有更多的好處?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你所在的公司谷歌,比較優先地支援ipv6,作為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為什麼要選擇比較超前去考慮部署ipv6,動因是什麼呢?能不能給我們做一些分享?
對于谷歌來說,實際上我們也是花了一段時間才把ipv6放在我們系統當中,但是我們一直是非常堅持去做的,實際上它不需要太多的人,隻需要我們謹慎去對待,認真去觀察,因為它隻有30個次數位,谷歌所有的應用在ipv4和ipv6上都可以運作。
有幾個原因,我相信世界上也有其他的公司在做這樣的東西,另外一方面如果我們看裝置,比如說幾十億的物聯網裝置,很顯然ipv6非常關鍵。
實際上我也利用了大家的一些工作,大家的成果,我就回去之後跟谷歌說,實際上ipv6是在中國做的,是在這裡做的,是以我也非常非常感謝作出努力的團隊。大概在15年前他們就開始做了,可以說是非常非常領先的,是以我也是定期的利用他們的成果,跟我在谷歌的同僚說如果他們能做,那我們也能做,是以我們肯定都是在競争的環境當中,我們需要跟上對方的發展,當然你說的沒錯,我們一定要非常非常關注所有的物聯網的需求和要求。還有像你剛剛說位址的空間這些健全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都是我們要關注的。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餘曉晖:
您演講最後講到關于物聯網的安全、隐私、應用性,包括自制問題,我想這是物聯網發展非常重要的特征。前面已經講到了物聯網會把幾千億上萬億裝置連接配接到網際網路中,在這樣發展的前景下,從技術體系到全球的網際網路治理體系的現有網際網路體系需不需要做改變?這些體系要做哪些改變才可以适應未來物聯網發展?
剛剛您提到了是否能使用現有的裝置然後改變現有的裝置來适應物聯網的發展,比如說像無線網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現有的協定等等,我覺得确實是很合理的,就是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一些能力,然後來把我們的物聯網應用起來。但是這裡也有一些問題,就是現有的系統存在着一些不足,我非常喜歡這樣一種想法就是物聯網這些裝置的存在實際上也會給網際網路的架構帶來一些壓力,特别是在建立和創造新的能力方面。
大概很多年前網際網路利用了無線電的通信,無線電的通信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資料資訊的傳輸方式,是以就變成了一個點對點的比如像無線網的方式。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有限的方式,就是說我們無線電的資源非常有利,但是我們使用得卻非常有限,是以有時候單一的信号可能會被多個裝置所利用。
那麼在物聯網網絡當中我們有很多裝置,是以資訊的同時廣播必須保證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也是非常強勁的。當然我并不是說要重新設計這種廣播或者說無線電的協定了。當然可能有些人對于現有的情況不是很滿意,是以他們也希望能探索一些新的方式,比如說創造一些新的物聯網的協定等等,是以如果你們是商業人士,有計劃做産品,那麼你就需要從現有的東西上來做,然後做一些改變之後來推動整個領域發展,能取得更大成果。
很幸運的是我們現在的商業環境實際上還是比較有利的,物聯網一開始可能會發展的比較慢,比如說有些公司,有些家庭,可能就那麼幾個三四個,七個八個九個十個,是以剛開始是比較慢的。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種規模性的廣播或者說規模的無線電傳輸并不是很大問題,但是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發展,我并不是不讓大家再創新,越來越懶了,我們還是要變的越來越好。
河北省工信廳廳長龔曉峰:
我是來自政府部門的,我們最關心的不是具體技術問題,我最關心物聯網和網際網路兩者在推廣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有什麼差別?河北有7400萬人口,310萬屬于貧困人口,技術對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講都是陌生的,都是遙遠的,用得好才是好,用得起才屬于你,是以對傳統中小企業推廣物聯網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實際上每一天我所應對的一些問題都是要讓世界上至少有一半的人都能獲得網際網路,如何才能降低門檻兒,如何才能讓他們擷取這些技術,我想您已經做了很多投入。實際上在美國也有很多偏遠還有農村的地區無法獲得網際網路,谷歌現在正在做一些嘗試,就是讓那些偏遠或者說很難獲得這些網際網路的地方獲得網際網路,獲得這些技術。
我們有一個項目就是把氣球送到六千多英尺的高空當中,就會通過氣球把這些網際網路的信号發送到地上,現在我們正在對這個技術進行測試,而且已經測試了五年。我們第一次在斯裡蘭卡進行的商用,實際上這些氣球是能夠環繞整個地球的,是在空中的,我們可以用太陽能來對這些氣球進行供電,他們就可以在某段時間内在整個地球進行巡航。
當然也有其他的國家正在,比如說通過無人機的方式提供網際網路,當然這些無人機也是通過太陽能來供電的,我們還看到有些高頻的通信,裝置現在是非常非常小的,頻段非常高的,即使在農村你也可以給他們提供這個頻段,如果有這個頻率,當然我也非常希望到時候是不需要許可就可以提供的,這樣的話大家多可以共享,這是我的希望。
是以如果我們能共享,就會更好,是以我覺得這是我們可以做的。我想時間也就差不多了,但是非常非常感謝大家的提問,也非常感謝給我這樣的時間。
本文轉自d1net(轉載)